徐碧美教授 , 香港大学课程学系讲座教授及系主任 , 亦是英语教师资源中心主任;曾任教中学、理工学院、中文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除教学和研究外 , 亦担任公职 , 包括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委员、香港教育学院董事局成员、课程发展议会成员、母语教学工作小组成员等。
踏入新纪元 , 香港面临的重大挑战是:作为中国的主要城市 , 如何保持国 际城市的地位。而作为一流国际城市的其中一个重要条件 , 就是能掌握国际通用语—英语。
一个社会选择什么语吉为官方语吉 , 什么语言为共通语 , 必然涉及改治考 虑。回归前,虽然中、英文都是官方语言 , 但英文的地位远高于中文。回归后 , 提高中文的地位 , 是理所当然的。一个国家的语盲 , 是国民归属的象征。官方语言和教育语言都是语文地位的体现。所以 , 回归后 , 政府大力推行母语教育 , 除了教育效益外 , 政治因素是很明显的。
母语教育政策的推行受到猛烈的批评 , 商界的指责尤甚 , 认为此政策极为 不智 , 会令已不断下降的英文水平 , 雪上加霜 , 大大削弱香港在国际上的竞争 力。商界的指责 , 反映了他们对于回归后香港要保持国际地位极为重视 , 并深明资讯科技的飞跃 , 将令世界各地的沟通交往更为频繁 , 竞争更剧烈 , 那就需要更多能掌握国际共通话的人材。
可是 , 特区政府的语文政策 , 需要考虑经济以外的因素。回归后 , 特区政府提出“两文三语”是针对现实环境的回应。“两文”肯定了中、英文的官方地位和重要性 , 否定了国际上对英文地位将被贬抑的揣测。“三语”肯定了广东话的地位 , 保留了香港本土的特色 , 消除了普通话将取代广东话的疑虑 , 但亦加强了普通话在香港的地位。政府在推行母语教育的同时 , 亦投入大量资源 , 加强英语教学,从英语教师基准测试到最近的职业英语运动 , 都说明特区政府在提高中文地位的同时 , 是充分重视英语的。可是,各种各样的措施似乎并没有平息社会上对语文政策和措施的不满 , 问题出在哪?
细看特区政府的语文政策 , 除了“两文三语”这极为笼统的提法外 , 并没具体的目标和详细的规划。最具体的目标要算是一九九七年首份施政报告第八十四节的说法 :“所有中学毕业生都能书写流畅的中文和英文 , 并有信心用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