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出处:搜集    作者:(美国)方帆 编辑 小应   阅读次数:390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美国)方帆

语文新课标中,对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作了具体的要求。然而,小组合作对于很多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个相当新颖的课堂经验,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做。不少人对于小组合作的理解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给一份功课他们做,或者让他们讨论若干个问题。然而,大部份的教师很快就发现,这样做有太多的问题。例如,课堂纪律不好管理:几十个学生在一起上课的时候,课堂秩序良好,教师的讲课和学生的回答都有条有理。可是,一但把学生分成小组,教室里面就吵得象个集市,甚至打架都出现了,难以管理。另外,小组讨论的时候,大家都没有话说,不知道如何开展讨论,还不如老师在上面提问题,学生在下面举手回答问题来得有效率。最头疼的问题,是完成一个功课的时候,往往是小组里面能力高的学生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能力低的同学只管抄作业,到头来什么都没有学到。

本文希望通过介绍笔者在美国教学时常用的一些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跟国内的语文老师交流一下小组合作教学的经验。

一.小组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是在美国的课堂上面经常会用到的教学法。小组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而且,并不一定所有的小组都是“合作性”的。下面是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几种小组:

类型    组织方法/定义     目的
“同伴”系统     把学生两个两个配对,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在某些学习活动中,还可以男生跟女生配对。 创造机会让不同学习能力或者看法不同的学生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写作编辑小组   把学生分成两个到四个人一组,交换批改他们写的作文。在分组之前,教师通常要示范什么样的批改才有建设性,同时,也必须带领全班学习批改这篇作文的具体标准,否则,学生不知道从何着手,也无法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同样的评估。 培养学生独立编辑自己的作文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提供读者,让学生不仅可以得到对自己文章的具体反馈,还可以让自己的作文更加有意义,杜绝大话、空话、假话。
文学欣赏小组   教师首先示范读完一篇文学作品以后的几种回应方式,并强调哪些是可以接受的(如总结、分析、评估、反驳等),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如重抄一遍故事;灌水:“很好!”“我喜欢!”等)。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学习能力分成四到六个人一组,针对大家读完的一篇文章,作出回应。重点首先是每一个人对文章的感觉,然后才是文章的结构和形式。 帮助学生运用每一个人的背景知识对文章作出回应;帮助学生了解对于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生活经历或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让学生能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
口头报告小组    教师提供一个争议性的题目,或者提供一个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的问题(例如:给你一百万,要你在七天用完,你会如何用?),让学生在小组里面说出每一个人的观点,然后选出一个口头报告员,向全班报告小组里面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
协作性小组      学生在分成小组的时候,小组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很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学生必须通过小组中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完成一项必须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同时,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成员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培养具有创造力和主动学习的学生;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组学习模式的形成:
从上面的分类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小组都具有“协作性”的功能,因为教学的目的不同,小组的形式也不同。很显然,协作性小组是所有小组中最高级的一种;同时,从定义上我们也看得出来,光把学生分成小组,是无法称为“协作性小组”的。然而,学生在形成协作性小组之前,必须对“小组”的学习模式有一定程度的体验,否则,学生就会不知道如何进行合作,解决一个问题了。所以,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形成小组学习的模式。从“同伴”系统做起,到口头报告小组,创造一个个“低压力的学习环境”(low-anxiety environment),习惯了小组的环境,就容易合作了。在美国的小学,因为全天的教学活动几乎全是由小组合作来进行的,所以,教室里面的桌椅都是以一个个小组的形式放置的。在初中,小组合作仍然很普遍。但是,到了高中,小组合作已经不是课堂的主流活动了,桌椅不一定是按照小组的形式来放置。然而,通常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小组。当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时候,全班学生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课室里面的桌椅摆成一个个小组,然后进入“状况”的。

三.合作学习的方法: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一种教学的组织技巧,让学生在小组里面通过合作性的学习,从而达到学术性和社会性的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是建立混合性的小组。小组的成员,要么是随机安排的,要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程度、背景、性别、成绩等混合安排,务求每一个小组都有不同背景和能力的学生。
第二步,是在小组里面设立不同的角色,比如记录员,口头报告员,资料管理员,时间记录员和组长等。而且,不同的任务必须经常轮换,以避免某些工作总是由会做的人做。
第三步,就是培养每一个合作小组的“合作能力”了。所谓“合作能力”,就是让所有学生都知道,假如每一个小组要得到好成绩的话,小组里面每一个人不但要做好本份的工作,还必须关心小组里面其他的人的工作情形。合作能力的培养,可以是分阶段的,正如上面提到过的,先从“同伴系统”开始,然后是进行一些协作性不太强的小组活动,然后再进化到协作性小组。这一段进化的过程,基本分为下面的阶段:
首先是“彼此熟悉”阶段。在这个阶段,小组的成员需要时间互相熟悉,明白彼此的长处和短处,并且要学会如何解决冲突(意见不同的时候如何避免人身攻击等)。老师需要提供很多的机会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对自己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言论和行为负责。“写作编辑小组”就是其中一种机会。另外,还有一种阅读方式称为“交叉阅读”,也可以提供这样的机会。“交叉阅读”是老师把一篇长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小组里面每一个成员读其中一部分,然后把自己读的内容在小组里面讲述出来,然后整个小组讨论,看看是否能领会整篇文章的内容和中心。
然后,小组可以进入“提供产品”阶段了。在这个阶段,因为小组成员彼此已经熟悉,每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也比较清楚了。因此,当小组接到一个任务的时候,就必须可以根据每一个成员的能力分配任务,共同完成这个任务。“文学欣赏小组”和“口头报告小组”都是能在这一阶段发挥作用的小组形式。
最后,小组合作的最高境界就是具有自主独立性的“协作性小组”。在这个阶段,小组成员基本不需要老师分配任务或者提供额外帮助。他们自己可以寻找可供合作的学习任务或者议题,并且能主动根据成员的不同能力完成不同的任务,并且还能通过互相帮助,让能力不足的成员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相互协作的精神,由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对于解决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一人堂”的问题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小组合作也有它的缺点:
首先,美国的课堂能实行小组合作的最大一个原因是每班的学生人数不超过三十五人,一些州的小学低年级和高中低年级更实行小班制,限制全班人数在二十人以下,因此,教师可以给予各小组建立的初期阶段大量的关注和指导。假如像国内的班级那样,大部份人数都超过四十人,在课室桌椅的摆放和教师分配给学生的时间方面都会是一个大问题。
其次,小组合作通常跟探究性学习或者信息技术整合分不开的。这对老师在教学法方面的训练;学校的软件(如图书馆)和硬件(如电脑设备)的配备,都有很高的要求。假如流于形式的话,小组合作学习很容易变成“学生分组学习”,无法达到新课标要求的目的。
最后,美国的学校普遍升学压力没有国内的学校那么大,教师对课程的处理自由度也比国内大得多,因此,可以经常进行比传统方式要多花很多时间的“小组合作学习”或者“探究式学习”。老师上课自己讲,然后让学生回家背熟,明天回来考。这种授课的方式大概用五十分钟就可以教会学生某种知识技能。但是,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大概要花几倍到十几倍的时间才能掌握同样的内容。当然,学生一但掌握了这些内容,就很难忘掉了,因为是他们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做,去学的。

因此,如何处理小组合作学习和传统教学方法的矛盾,可能是值得我们一线的教师在实践中继续探讨的。


最后更新[2004-11-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