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是美丽的
深圳市教研室 程少堂
(本文是笔者为《深圳教育》杂志写的专栏文章,该杂志2004年11月号发表)
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两种阅读,一种可以叫做标准化阅读,一种可以叫做个性化阅读。所谓标准化阅读,就是尽量排除阅读者的个人感受,尽量把阅读者的思路、情感,引导到统一的答案(至少是统一的答案的方向)的阅读。所谓个性化阅读,则是鼓励阅读者根据自己的独特经历、阅历、情感方式等等,在阅读中多元化地、创造性地感受、解读文本。不用说,标准化阅读是死的阅读,个性化阅读是活的阅读。
从阅读美学上讲,只有个性化的阅读才是美的阅读。因此,掌握了个性化的阅读技巧,并且养成了个性化阅读习惯的人,他的人生也一定是美丽的。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提倡并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解读。那么,如何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呢?下面我以课文《挖荠菜》(作者张洁)、《散步》(作者莫怀戚)为例作些说明。
一、张洁在呼唤什么
在散文《挖荠菜》中,张洁究竟在呼唤什么?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试用修订本)第二册课前“预习提示”指出:“时代不同,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也会不同。作者细致地叙写自己对小小的荠菜的感情,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渲染自己童年生活的苦难,告诫后人应该如何如何,而是试图借此达到两代人的沟通和理解。”人教社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也认为,这篇文章“最后一段点明了主旨。无论童年怎样,是吃荠菜长大还是喝牛奶吃面包长大,人类得到幸福的途径是相同的,哪就是‘珍爱生活’。对‘我’而言‘珍爱荠菜’,对孩子而言‘珍爱牛奶面包’,珍爱生活才能得到幸福,而不珍爱生活就永远不会满足永远贪嗔不已。”
上述观点,由于它反映的是文学评论界的有关研究成果,特别是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编者的观点的特殊性,因而影响极大。但是,我认为,这种理解是一种肤浅的理解。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中学语文教学界,不少教师根据教材上的课文题注“选自1979年5月16日《人民日报》”(说明该文写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认定《挖荠菜》的主题是“忆苦思甜”,进而认定该文受到文革左倾思潮的影响。
我认为,上述理解都是一种矮化、浅化张洁的理解。照我看来,《挖荠菜》的主旨果真如此,那这个张洁就不是那个写《爱,是不能忘记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的张洁了。
如何理解《挖荠菜》的主旨,即如何把握张洁在《挖荠菜》中呼唤什么,关键是准确理解以下问题:(1)题目是《挖荠菜》,但为什么前半部分要花差不多一半的篇幅写小时生活的苦难与恐惧?(2)题目是《挖荠菜》,但全文只有一小段写挖荠菜,是否离题?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的阅读感受告诉我,给张洁留下噩梦般印象的,与其说是童年的苦难生活,不如说是童年苦难生活中的恐惧。那大棒的凶神恶煞与“毫不留情”,那追赶“我”的人的“残酷笑声”,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引起的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恐惧,也是对人性中同情与善良消失的恐惧。这种恐惧与挖荠菜时的“享受”形成鲜明的对照。“经过一个没有什么吃食可以寻觅、因而显更加饥饿的冬天,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雪蒿、马齿苋、灰灰菜、野葱……最好吃的是荠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无上的美味啊!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着他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煞似的追赶我,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飞过的小鸟,树上绽开的花儿和蓝天上白色的云朵。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地升起一个热切的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的。” 你看张洁把挖荠菜写得多么美啊!品读这段如诗如画的抒情文字,我们不是可以感受到作者发自灵魂的愉悦和欢欣么?那一片片白云,那一缕缕阳光,那一阵阵春风,还有那一根根小草和那一朵朵蓓蕾,都在为生命的尊严而欢呼,为生命的平等而欣喜,为生命的自由而舒展。这里没有大棒子凶神恶煞的追赶时死的恐惧,没有黄昏时在田野里游荡时生的忧伤,以及对生命的几近绝望时的孤独与无助,有的是大自然给人的温情和厚爱,有的是挖荠菜时的欢乐和自由,以及由此而感受到的生命的平等和尊严。如果说饥饿特别是恐惧的日子,是一种有悖于人性的、非人的、让人丧失尊严的日子,那么,挖荠菜的时节,则是回归人性的、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平等和尊严,感受到生命中的善和美的日子。因此,这段文字之所以打动我们,主要不是由于它的文字之美,而是张洁描绘的那种意境之美,那种“天人合一”的人生状态之美:心灵的欢乐与自由,生命的平等与尊严。于是,在与曾经经历的恐惧形成的对比中,我们才能破译张洁讴歌挖荠菜之迷,那就是:在张洁看来,没有恐惧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有尊严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精神上绝对自由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而我们生活在恐惧之中,生活在没有尊严之中、生活在心灵不自由之中的日子还少吗?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就是在那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左倾思潮还在不断泛滥成灾的时候,张洁,作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和启蒙者,就已经通过《挖荠菜》,呼唤着一种“天人合一”的、最人性化的生存环境。这实际上是对文化大革命和左倾思潮的反动。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对最人性化的生存环境的呼唤,是张洁作品的总主题。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是把握了破译张洁作品之谜的总钥匙。
二、《散步》主题是写“尊老爱幼” 吗?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抒情性叙事散文,人教版、苏教版都将其入选为初中语文教材。对于《散步》的主题,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认为,“是表现家庭成员间的真挚情感”的;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认为是写“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这两种解读尽管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同,但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这样的解读也肯定是有道理的,但这种解读的思路比较老套,因此结论也比较老套。
为什么两本教材都会得出比较僵化的结论呢?原因之一是,这两本教材的编写者都忽视了不应该忽视的一点,即课文中的闲笔。
《散步》中的闲笔有三处,两处是写景,一处是叙述。第一处是第4段:“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大块的新绿随意地的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第二处在第7段后半:“(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哪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紧接上文的是第3处叙述:“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响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这3处都是写景或与写景有关,文字是简约的,但里面的意蕴是丰厚的,因此这3处文字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与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文章的艺术品相直接相关。如果删去这3处文字,这篇文章还是文章,但不是好文章,而是一篇没有味道的文章,一篇没有独到人生体验的文章,一篇歌颂“尊老爱幼”的陈词滥调。
对这篇文章的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在于:这几处闲笔为什么不能删去?换言之,这3处闲笔的“不闲之处”何在?仔细研读这几处闲笔,我以为,这几处闲笔的深意在于:年老的可尊,中年的可敬,年幼的可爱,而大自然中的其他生命(菜花、桑树、塘鱼等)可亲,用作者《<散步>的写作契机》中的话说,就是人类应“善待生命”。因此,“善待生命、敬畏生命”应该可以作为这篇文章的主题。
这样读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有味道了。因此可以说,好文章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
三、个性化阅读的主要方法
通过上述两个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个性化阅读的主要方法。
(一)个性化阅读的意识要强。个性化阅读就是读出个性。不要一开始阅读就考虑别人的、权威的理解。在个性化阅读方面,要提倡蔑视权威、打倒权威。
(二)重视并珍惜自己对文本的第一感觉(我把它叫做“初感”)。阅读本质上是审美活动。阅读文本的第一感觉不一定对,但在审美上很重要。对教师而言,要进行创造性解读,就不能先看教参,而应先读文本。
(三)重视文本中的闲笔。闲笔表面上是文字最少的地方,但却是中国艺术家最着力的地方。因此,中国艺术是闲笔(有时叫“空白”)的艺术。个性化阅读的审美效果主要在闲笔不闲之处发生作用。
最后我想提醒同学们的是:个性化阅读是美丽的阅读,你要有美丽的人生,那你就要学会个性化阅读。
(作者单位:深圳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