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更多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
高考园地
>
考纲研讨
文章标题: 《文言文阅读指导》
出处:王白石摘自:锦州教育信息网 作者:作者不详 阅读次数:166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言文阅读指导
[内容解读]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按高考语文能力层级的要求,它包括“理解B”和“分析综合C”两项。理解主要落实在文句,分析综合主要落实在文意上。
“理解B”项中包括四条具体要求:一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三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四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前三条着眼于文言文阅读语言方面的要求,后一条着眼于文言文阅读内容理解方面的要求。
“分析综合C”项中包括三条具体要求:一是“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二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三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综合是把部分归纳成整体,把分散的聚合成要点。分析与综合在思维过程中是互相配合的,通过这一思维过程以达到对整篇文言文深层的本质的认识,从而准确、全面地把握文意。
文言文阅读这七条具体要求在高考命题中,侧重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筛选提取信息、归纳概括内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前者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后者则是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些具体要求应该说都是阅读浅易文言文最基本的条件。
[考点例析]
1.理解B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据统计收到340个常用词,理解这些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根据上下文做出确切恰当的解释,是读懂文言文、弄通文意最重要的一步。备考中应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假借义等语言现象。另外,文言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一类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即词的活用,这种用法在备考中也必须了解和掌握。只有掌握了这些古汉语知识,才能对文言文中一些语言现象做出正确的理解,也才能对实词做出确切的解释。
例①: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1997年全国高考试卷第12小题,原文略,下同)
A.善才绳之。绳:捆绑 B.先涕泣不自胜。胜:控制
C.朕之恨深矣。恨:遗憾 D.请今日为始。请:请求 [答案]D
这道题是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掌握情况,能力层级为B级。此题四个选项中每个词都有几个义项,区别一词多义首先是要掌握一个词最常见的几个义项,然后要因文定义,再是要注意古义与一词多义的交叉现象。根据上下文A项中的“绳”应解释为“按法办事”;B项中的“胜”应解释为“克制”;C项中的“恨”应解释为“怨、仇视”。题面上的ABC三项答案均错,正确答案是D项。
例②: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1999年高考卷第11题)
A.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B.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
C.每见则谈玄里,应对肃敬。 D.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答案]D
这道题也是考查对文言实词的掌握,能力层次为B级。古今异义有五种情况:一词义扩大、二词义缩小、三词义转移、四感情色彩变化、五名称说法改变。此题选择了四个古今均可使用的双音节词语,要求选择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解题时应把每一项试与现代汉语意义进行解释,看能否与上下文贯通。A项中的“私访”,是指官吏隐瞒身份到民间调查,这个意义古今相同,也符合语境义。B项中的“资产”,在现代汉语中可解释①财产;②企业资金;③金融方面的术语。从上下文看此项同现代意义的“财产”是一致的。C项中的“应对”,在现代汉语中为“答对”,这也符合上下文的意思。只有D项中的“绝食”,现代汉语的意义是“断绝饮食”(表示抗议和自杀),而在此项上下文中的“绝食”显然是指由于大水、人灾而引起的粮食匮乏,以致千余家无粮可吃。因而,D项中的“绝食”是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正确答案应当是D。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考试说明》划定了26个,它们是安、但、而、耳、乎、何、故、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文言虚词的数量虽然远不及实词多,但使用的频率之高,用法之灵活,语法功能之强,在汉语发展中变化之大,都远胜过实词,可见掌握虚词意义及用法的重要。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要能分清虚实,辨明用法,通畅古今,注意特殊等。
例③: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997年高考卷第13小题)
飞骑因番请见。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A.“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
B.“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也相同。
C.“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
D.“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也不同。 [答案]B
此题是考查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掌握,能力层级是B级。例句中的“因”,根据上下文,意为“于是,就”;“乃”意为“就,于是”,因此,“因”和“乃”意思相同。句中“止”意为“只”;“仅”意为“只是,仅仅,只不过”,由此可见,“止”和“仅”的意思也相同。答案应是B。
例④: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1999年高考全国卷第12小题)
A.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B.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
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
C.人遂竞贡新果。
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D.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答案]:D
这道题是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能力层次为B级。题中有4个例句是从中学课本里面选出来的,这样做有利于运用所学知识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A项中的两个“但”字均为副词,当“只,只管”讲,用法是相同的。B项中的两个“以”字均是表示上文动作的目的,用法也是相同的。C项中的两个“遂”字均为副词,表示下文的事情是由上文的事情引起的,用法也相同。D项中的两个“且”字都不相同,前者是副词,表示“将要”的意思;后者是进层连词,相当于“而且”,有更进一层的意思。因而答案应是D。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古今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四大种。判断句的基本形式①……者,……也;或:……者,……;或:……,……也;或:民……者也。②用“乃”“为”“则”“即”“因”“皆”“是”“非”等词语表判断。③不用以上任何形式的意合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被动句的基本形式:①用“于”字表示;②用“见”“见……于……”“受……于……”表示;③用“为”“为……所……”“……为所……”表示;④用“被”表示;⑤不用以上字词,从意念上表示。省略句的基本形式有:①省略主语;②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③省略宾语;④省略介词后的宾语;⑤省略介词“于”。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古今相同)、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等等。
例⑤: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正确的一项是(1999高考全国卷第13小题)
A.在郡多有出息,(研)常得郡县为征。 B.及(琼)欲求谒,度知其意。
C.若请,(颖)遂便为留。 D.自从(琼)贷粟以给付饥者。 [答案]A
这道题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即省略句的语法现象,能力层级为B级。从上下文看,B项中应是道研求谒苏琼,而题面上却是苏琼求谒道研,这显然是错误的。C项中应是苏琼由于赵颖年老,又苦苦请求,于是看在他的面子上,留下了赵颖赠送的一双新瓜,题面上却认为是赵颖收留了新瓜,补上的主语“颖”,与“若请”语意上互相矛盾,因而C项也是错误的。D项中贷粟的人当然是苏琼,但“从”谁“贷粟”呢?显然应是前文的“有粟家”。题面上苏琼成了有粟人家,是他拿出粮食,可见这也是错误的。只有A项主语应当是道研,题面上补出的也是道研,因而这道题的正确项为A。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翻译的标准一是要做到“信”,即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和改变风格;二是要做到“达”,即文字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三是要做到“雅”,指文句流畅,具有文采,准确、鲜明、生动。原则上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留、换、删、补、调等。
例⑥: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1999年高考全国卷第14小题)
A.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
B.径将我入青云间——直接把我带入缥缈的云天中
C.启听淮北取籴——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北民众来购买粮食
D.遂得商估往还——于是使得商贩之间能够自由交往 [答案]B
这道题是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层级为B级。它不仅需要对文言实词做出正确有的理解和解释,而且兼及整个句子。A项中“多有出息”是指道研在南清河郡中设置的产业多有收益,题面上却表示是有前途、有志气的“出息”,这一选项是错误的。C项中“淮北取籴”,的意思是“往淮北取籴”主语“淮南”承前省略,联系上下文,不难发现该项的错误。D项中“商估往还”是指淮河南北的商贩可以南来北往,题面中把“往还”的范围限定在商贩之间,显然也不符合文意。只有B项“径将我入青云间”的译文是正确的,符合上下文文意。
2.分析综合C
(5)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首先要理解阅读者材料的文意,在读懂弄通的基础上,捕捉重要的语言信息。就文意定句意,就句意定词义,由整体到个别,再由个别到整体,分析综合,反复深化,即能从文中获取定向所应提取的信息。
例⑦: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1999年高考全国卷第15小题)
①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②密走私访,别获盗者。③每见则谈问玄理。④仍致于听事梁上。⑤遂上表陈状。
A.①③ B.②④⑤ C.③④ D.①②⑤ [答案]C
此题是考查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层级为B级,实际上仍然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把握。第①句是说明苏琼依法办事,不冤枉一个好人,这不是处事艺术问题。第②句是说明苏琼工作作风细致,没有偏听偏信,终于“别获盗者”,也谈不上是处事艺术。第③句是说苏琼避开道研提及征租的话题,与他谈论缥缈的玄理,既达到了目的,又没有因正面拒绝而得罪道研,应该说这确是一种处事艺术。第④句是说苏琼把新瓜放到大厅的梁上,既顾及了赵颖的脸面,又坚持了自己不受馈赠的原则,这也是一种处事艺术。第⑤句是说苏琼把郡内受灾,以及“贷粟以给付饥者”一事向上报告,属于按规矩办事的工作之风,谈不上处事艺术,因此正确答案应是C。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这是考查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归纳根据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并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的能力。要求学生或说出某个论点的依据,或说出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说出某种事件的发展所导致的结果等等。
例⑧: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1999年高考全国卷第16小题)
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想做官,他认为应当先设官职而后求人,个人不应主动求官。曹芝十分欣赏,委任他为参军。
B.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平。他的这一政绩,对贼人起了威慑作用,于是邻郡有的富豪为免遭抢劫,将财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苏琼清正审慎,严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心思,避开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他留下赵颖的新瓜却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
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 [答案]D
这道题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层级为C。ABC三项对文意进行分析概括时没有错误。D项的表述在时间顺序上有混乱之处,把“谢绝劝告”说成是遭受灾害情况下的事,空泛而不确切;把“冒着危险”的目的说成“革除旧弊”,也是时间顺序上的混乱,因而D项的叙述不符合原文的意思,答案是D。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这一条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所不同的是,原文作者不只是客观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而是还要表述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观点。而这种观点和看法在文中又不是十分显露,而是比较含蓄曲折。要求学生分析概括无疑增加了试题的难度,这类题要求高,高考试题中偶有出现。
例⑨: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以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1997年高考全国卷第18小题)
①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②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③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④卿能守法,朕有法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这道题是考查正确把握文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但是也能从把握文意的思维过程中,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此题ABCD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①②句相同,都是在规劝高宗纳谏,执法守法,哪里有“罪非死刑,而判死刑”的道理。③句是说“陛下一定要改变现行的法律,请求从今日开始”,这是狄仁杰用的激将法。 ④句是说高宗的怒气消释以后,赞扬狄仁杰能守法,为自己有按法律办事的大臣而感到欣慰。因此答案应是A项。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要表明的观点是“法令既已公之于众,就不可有徇情枉法而罚非其罪的事情;法令不可无常,否则全国上下无所适从”。
[训练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召辛公义入露门学(北周学校名),令授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床舆来,安置听事。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病愈,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几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于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舍。人或谏止之, 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系人在狱中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讼者多两让而止。仁寿元年,追充扬州道黜陟大使。豫章王恐其部内官僚犯法,未入州境,预令属公义。公义答曰:“奉诏不敢有私。”及至扬州,皆无所纵舍,衔之。(《隋书·循吏·辛公义传》)
1.下列各句加横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令授道义 道义:道法义理 B.病几复差 差:差错
C.后迁牟州刺史,下车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D.黜陟大使 黜陟:进退人才
2.下列两组加横线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1)父子夫妻不相看养 (2)始相慈爱 (3)病人或至数百 (4)人或谏止之
A.(1)和(2)不同,(3)和(4)相同 B.(1)和(2)不同,(3)和(4)也不同
C.(1)和(2)相同,(3)和(4)不同 D.(1)和(2)相同,(3)和(4)也相同
3.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舍。
A.如果事情没有办完,而被告又必须拘禁时,公义就住在办公的地方,一直不回内舍。
B.如果事情太多,又必须要禁卒协助时,公义就住在办公的地方,一直不回内舍。
C.如果事情没有办完,又必须要禁卒相助,公义马上搬到办公的地方住下,一直不回内舍。
D.如果事情太多,而被告又必须拘禁时,公义马上搬到办公的地方住下,一直不回内舍。
4.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末入州境,预令属公义。
A.(王)还没有回到扬州,就预先派人和辛公义打招呼。
B.(王)还没有回到扬州,就试图让辛公义和自己结成一派。
C.还未等辛公义入境,就预先派人和辛公义打招呼。
D.还未能等辛公义入境,就试图让辛公义和自己结成一派。
5.下列句子,全部表现辛公义勤政爱民取得的效果的一组是( )
①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②始相慈爱,此风遂革。③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④罪人闻之,咸自款服。⑤讼者多两让而止。⑥皆无所纵舍,衔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 ②④⑤
6.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辛公义每个月都要给那些有学问的人讲一次课,于是别人都很羡慕他。
B.岷州有这样风俗习惯:一旦有人得了传染病,父子夫妻都不去“看养”,“合家避之”。
C.辛公义把病人集中在厅堂,通过自己精心护理,病人得救,而岷州的陋习也因此被革除。
D.辛公义不愿意关押老百姓,为了让罪犯早日出监,他就在牢房旁办公,亲自审问查验。
参考答案:1.B 2.C 3.A 4.C 5.D 6.C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2题
与人主共理天下事,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故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劂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下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7.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人主共理天下者 理:治理 B.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为员:成为吏的人
C.切切然恐不至也 不至:不来 D.而天下阴受其赐 阴:暗地里
8.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其”字指代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虞建官,劂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其:代尧舜)
B.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其:指人民)
C.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其:指虎狼)
D. 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其:指人民)
9.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B.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故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C.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D.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
以下第10、11题中的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0.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 )
A.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来担任,而他们又不愿意干。
B.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来充当,而有才有贤德的人又看不起吏。
C.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来担任,而他们又无意来干。
D.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来充当,而他们不愿当官。
11.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
A.好像应该能够长治久安了,可是却又出现了动乱与危险,这是什么原因呢?
B.似乎应该能够长治久安了,既然如此,还是出现了动乱与危险,为什么呢?
C.似乎是能够长治久安了,竟然至于,还是出现了动乱与危险,这是为什么?
D.好像应该能够长治久安了,其实不然,还会出现了动乱与危险,这是为什么?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讲的是任用官吏的道理,揭露了封建时代官吏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B.文中指出,这些官吏名义上是“理民”,实际上是夺民之食,竭民之力,无异于虎豹。
C.文章最后一贯,讲上古的官吏和后世的官吏都一样,剥削和压迫人民。
D.如何革除官吏害民,作者主张“得才且贤者用之”“废有司,去县令”。
参考答案:7.B 8.C 9.D 10.B 11.A 12.C
以上两道大题都是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试题。第1、7小题是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2、8小题是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第3、4、10、11小题是考查“文言文翻译”;第9小题是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用法”;第5小题是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第6、12小题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考试说明》中文言文阅读的七条要求除“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外,其余各条都考查到了,得出正确答案以后,可参照“考点例析”的方式,逐题进行解析,以弄清思维过程中的疑点和难点之所在。考前训练这点题量是不够的,教师可结合实际进行补充。
最后更新[2005-2-2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
友情链接:
我爱语文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