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堂行为浅探
钱家荣
课堂教学的有序运作,有赖于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系统掌握和实践演练,对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及师生的互相配合等。人们对这些要素是不陌生的,也有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而对同样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另外一些变量,如教师的课堂行为等问题,却鲜有关注,因而在教师培训中,教师行为一直未成为训练的内容,导致广大教师行为习得的盲动性和课堂教学的失控和低效。本文拟对教师行为作些粗浅的思考,以求引起教师注意,也是为了抛砖引玉。
一
人们的行为举止千差万别,走上讲坛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必然各不相同,但最基本的莫过于勒温提出的三种类型: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教师的行为特征是:教师独自提出教学目标,制定工作计划步骤,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接受和完成,对学生严加管教,恩威并施,学生没有发言权和自由,但自己又不参与集体所从事的活动;民主型教师的行为特征是:由师生共同讨论决定集体目标,分配工作。教师尽可能参加集体活动,并能给学生以必要的帮助和客观评价;放任型教师的行为特征是:教师笼统说明活动目的,然后提供各种材料,就由学生自己决定,自由活动,教师没有任何帮助也不作任何评价。
值得重视的是,教师的行为方式会对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发生重大的制约作用。
首先,教师的行为方式影响学生的行为和课堂心理气氛,进而制约学生的学习绩效。勒温、李皮特等人的研究发现,专制型的教师行为方式会使学生产生较高水平的挫折,强硬专制的教师使学生被迫屈服,引起他们反感,也易使学生激怒,不愿合作,推卸责任,且可能背后伤人。在专制型教师的课堂上,气氛常是沉闷、消极、排斥的,或是激惹、失控的。由于存在这样的消极体验,学生的心理活动往往难以集中和持久,会抑制他们对旧知的回忆,新知的理解和深入思考。所以在教师专制行为方式下,学生自己学习不可能达到高效高质。放任自流的教师行为虽不至于压抑学生,使学生产生过度的情绪体验,但缺少行为监控和指导的学生往往无所适从,情绪不稳定,纪律松懈,学生行为失控、冲动、攻击性多。学习中压力小,易受外界干扰,注意不集中,学习不踏实,因此学习困难多,学习效果差。民主的教师能使学生心情舒畅,遵守纪律,关心集体。课堂上学生认知活跃,学习积极性高,乐于合作,有群体精神,也有较高的独立性。由于允许并鼓励学生的参与,又能给以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学生的学习常常能低耗高效,最大限度地达到目标,是三种教师行为方式下教学效果最好的。
其次,教师的行为方式影响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持久的学习行为必须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作保证。中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在很大程度上赖系于教师的行为。实验研究和实践观察都表明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教师采取民主型教育行为比采取专制型或放任型的教育行为,更能激发和养成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常常是教师在场和不在场都有较好的纪律和学习劲头,创造欲强。而专制型教师一旦离开教室,学生的学习就会明显松垮下来。专制型教育中,学生是为教师学习,因而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至于在放任型课堂里,常常是因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没有压力,没有奖励,而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没有自觉性,也很少有创造性。
再次,教师的行为方式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人格、道德的发展。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乃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良好的人格发展和道德风貌同样不能成为有用的人。然而没有良好的集体生活经验,没有良好的心理空间,这种学习和发展是不可能有效地进行的。这可以从专制型教育和放任型教育中找到反面佳证。专制的教师。无视学生的人格和自尊需要,强制学生服从他的一切决断,会使学生紧张、神经过敏、互相攻击,养成虚伪、欺骗、不诚实、脾气暴躁等不良行为。放任型的教育则可导致学生自由散漫,松松垮垮,盲目冲动,没有责任心,没有恒心,没有耐心,没有合作,无事生非。只有民主型的教育方式,能使学生在轻松、不拘束、友爱的氛围中,学会合作、团结、助人,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稳定积极的态度,平等、友爱、合作的人际互动模式。
二
教育中教师的行为如何表现,受教育情景影响,但在更大程度上并非偶然因素所致,而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在一系列内外变量的整合下形成的,这些变量主要是:
1.教师的师德修养
这是制约教师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品德高尚,责任心强,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教师,具备了崇高的教育理想,视教育为其毕生追求的事业,就不会只顾眼前利益,急功近利,采取短期教育行为。能在于静心态下,长期深入钻研教育教学理论,追求教育艺术的高境界。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能控制自己的憎绪波动,能自觉地根据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来迷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行为,容易调适出民主的教育氛围。
2.教师的自我角色认知
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即教师的角色认知如何,制约着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
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中心观念支配下的教师行为必然是教师至上的。他在教育中会采取居高临下、控制一切的专制型教育行为,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接受,不允许有些许的反抗、怀疑、怠慢。传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即杜威的学生中心观),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分淡化教师的作用,教师、教材、课堂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其积极作用也就丧失殆尽。教师不容易控制,很多教师感到无能为力,容易放任不管。
3.教师的学生观
教师对学生怎么看,怎么评价,对他的行为类型起重要的制约作用,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愚笨多,调皮捣蛋的多,无能的多,不可教育的多。持这种学生观的教师就会对学生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强硬管教,或是迁就学生,放低要求,不加管束。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大多本质是好的,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并承认学生自尊、个性差异及其他需要。持这种学生观的教师,不管是对聪明的、听话的学生,还是愚笨、顽皮的学生,都能给以极大的热情、真诚、关怀、引导、启发。
4.教师的焦虑
一般讲,教师都有较强的自尊心,而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因素又无时无刻不威胁着教师的自尊心,如他人对其教学的评头品足,职称评定中的竞争,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不足,都在潜在地威胁着教师的自尊心而使教师产生焦虑。而教师不同的焦虑水平就会影响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高焦虑的教师,容易激动,经常处于紧张状态,面对课堂上的纪律问题、升学压力问题和其它干扰课堂教学的因素,就会采取生硬措施,不惜一切代价来维持课堂秩序,维持自己的自尊心。低焦虑的教师,则反应迟缓、不易激动,缺乏激励力量,怕惹麻烦,怕吃苦,常常管理无力导致人心涣散、群龙无首的局面。只有中等程度焦虑,才会激发教师
的教育热情,使他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段管理、引导教学过程、努力追求完美的教学效果。
5.教师的人格差异
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一般由父母态、成人态、儿童态构成,每个人的这三态组合不同,各有其主导态。以父母态为主的教师有明显的优越感和权威感,往往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职权,在课堂上常用命令方式,学生是畏惧和被动的。以儿童态为主的教师则像儿童那样冲动、眼从和任人摆布,没有主见,遇事畏缩,优柔寡断,或是感情用事,激动愤懑,常使课堂教学失控。只有以成人态为主的教师具有客观和理智的特征,善于把握过去的经验,估计各种可能性,作出合理的决策,他们对学生既宽容、鼓励,没有框框限制,又有明确的指南和帮助,因此常有理想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
三
改变不恰当的教育行为,提高教育行为质量,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教师用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明确地意识教师角色的特殊性,自控教育行为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主动地反审自己,避免采取专制手段或放任自流,习得和强化民主型教育行为。
1.明确教师角色观念, 扮演好教师角色
角色观念是指教师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认知以及按照角色要求履行角色义务和角色行为的意识。具有清晰角色观念的教师,能够客观地看待学生,理解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具有清晰角色观念的教师,才能与学生和谐相处;不居高临下,不盛气凌人,而允许学生有失误,鼓励学生失误后重新爬起来;有清晰角色观念的教师,不是抱着学生走,而是引导学生前进;有清晰角色观念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班级的领导者、纪律的执行者,更是学生的朋友、知己、人际关系的协调者,良好心理氛围的营造者。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科学的指导态度
观念控制、调节着行为,教师要优化自己的行为,就必须先优化观念,要认识到学生不是被动机器,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既要承认他们发展不成熟和局限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加强引导、管理和教育,要确立友爱、宽容、热忱的指导态度。即民主的指导、教育态度,这是获得民主型教育行为的思想基础。
3.强化师德意识,提高师德修养
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要学法、知法、守法,尤其要学好《教育法》、《教师法》,遵守教师行为准则,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要讲教育民主,讲教学相长。只有为人师表、高度负责、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教师,才会重视自己的行为培养,重视教育的民主化,正确对待师生关系。
4.提高教师的成熟程度
教师的成熟程度是由教师的年龄、教育程度、知识经验、工作经历、教育教学能力、管理领导能力、教育机智、自我控制能力等多种因素决定。因此教师应在加强师德修养的同时,加强教育基本功的训练,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为此:
(1)教师应时刻反醒自己的行为表现,加强行为训练。
(2)教师应加强情绪、情感的训练,加强意志力培养。
(3) 教师要克服某些认知偏见,如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等全面了解学生,研究教育。
5.完善教师的人格结构
(1) 改变PAC结构。P即父母态,A即成人态,C即儿童态,P型人格结构和C型人格结构的教师都是不利于学生能动介人教学过程的, 只有A型人格结构的教师才会采取民主型教育行为,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完整的成人心既不是感情用事,或冲动,或孩子气,也不是独断专行,滥施权威,而是理智、豁达、开朗、善解人意,正确判断。
(2) 正确处理压力,把焦虑控制在适度范围内,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时常会遇到紧张事件,使人产生紧张感,产生心理压力,要学会调节和控制。如学生把对他人的仇恨转嫁到教师身上,把教师当成别人的替罪羊,而教师是不能用同样手段回敬学生的,这就要求教师有权大的忍耐力和控制力。作为学校来说也要考虑满足教师的正当需要,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减轻教师的过重工作负担,以缀解教师的压力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