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百家争鸣
文章标题: 《也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出处:qbs001 转载    作者:百死余生   阅读次数:227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也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也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是我国已故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的。理论上说,这句话并没有错,只要一个学生智力正常,没有肢体残缺妨碍其正常学习,那么应该能学会任何东西;如果学不会,那么属于老师没有因材施教的缘故。陈老先生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意思是希望老师们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足够的关爱,都要有足够的信心,不要轻言放弃。所以这句话本身并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要讨论的其实是现在教育界及社会舆论死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并以此为尺度来衡量老师水平的做法是否合理。

看清了问题的本质,那么毫无疑问,明眼人都知道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这种望文生义的理解方法本身就是已经违背了说话者的原意,又怎么能够以此为据作为衡量教师好坏的标准呢。试想,只要班上出了一个不好的学生,那这个老师就算不会教的老师,那么这个世界上又到哪里去找好老师去。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虽然创立了因材施教的理论,却也没有把自己手下的三千弟子个个都培养成才,三千弟子中只出了七十二贤人。即便就七十二贤人来说,其中也不乏有辱师门的学生在。比如,身为孔门贤人的冉求为比周公还富的季氏敛财,孔老夫子恼怒不已,鼓动学生“鸣鼓而攻之”;因白天睡觉而被老夫子责骂“朽木不可雕也”的宰子,后来竟参与谋反而被处死。然而我们不能根据这些就来否定孔老夫子大教育家的地位。教育界的领导者们在大会小会上抖出著名教育家的言论来装饰门面,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要以此为尺度作为衡量教师好坏的标准,则首先要理解透彻说话者的愿意,莫要望文生义为好。社会舆论望子成龙心切的心情同样值得肯定,但衡量标准仍须好好斟酌,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全的。

如果教育管理层和社会舆论非要以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来理解,说我这是旧话新说,旧瓶装新酒,那当然也可以。不过在把这句话作为标准之前,咱们还得讨论讨论“教好”的标准是什么,“教不好”的责任又在谁。

先来说说“教好”的“好”的标准是什么?品德好是好,学习好是好,身体好是好,具有审美的意识和能力是好,爱劳动也是好,究竟按什么标准来衡量教师工作的好坏呢?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学生及其家长对老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学生追求的目标也不同。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学生及其家长要求教师把学生教好,最强调的是学习,其次是品德。学校的管理者通常也是以升学率来衡量教师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还没有普及到只要合格就可升学的程度,我们的考试制度本身就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其目的就是要淘汰一部分学生,那么是否这些被淘汰的学生就算没被“教好”,因而承担教育这些学生的老师就算不好呢?当然不能这样说,因为这是制度本身制造出来的,而不是老师制造出来的。道理很简单,即使每个学生都考了相同的分数,选拔制度还可以通过抽签来制造一批被淘汰者。

说到这里,素质教育主义者也许心里窃喜,我们的标准好定,只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就行。问题是,什么样才算德智体全面发展呢?要是说比受教之前的素质有了提高这个标准,那么事实上不存在“教不好”的孩子,只要接受教育,总会有提高。如果说还是有个硬性指标的规定,事实上又走入了人为制造不合格者的老套。

“教好”、“教坏”标准都难定下来,那么又如何去评判教师的好坏呢。而且纵然定下某个标准,也不能绝对化地以个别来否定全部。毛泽东主席死后盖棺论定的结果是七分功劳、三分错误,他的历史评价是虽然有过失仍不失为一个伟人。要是绝对化地去评价的话,三分错误也不算少啦,那么我们能否据此就完全否定毛泽东这个人呢?我想讲政治的教育管理者们一定不敢,那么为什么对我们的人民教师就一定要进行绝对化的评价呢?!

按照进步的原则,只要有进步就算教好了,那么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也就没有不会教的老师了。然而在某种特定的标准下,总是会有教不好的学生。那么“教不好”的责任到底归谁负,难道全是老师的错吗?

不然。因为我们的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庭、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不可能,但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首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教育这一链条上的第一环,孩子进入学校接受老师的教育时,事实上已经是被加工过的半成品。其次,社会的大熔炉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第三,孩子们自己也有自我教育的能力,这种能力影响着孩子们对老师知识的吸收。所以说,孩子最终能否被“教好”,责任并不完全在教师。教育管理层以及社会舆论强调“教不好、师之过”的做法,事实上是为自己开脱责任。

总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理论上没有错,它对教育工作者所提的要求只是更多的耐心细致、更多的关心爱护。为人师者以之自勉,在令人敬佩的同时,对自己也是一个提高和促进。教育管理者、社会舆论以之作为衡量教师好坏的标准,固然有苛责之嫌,也缺乏科学的依据,真要实行起来,相信效果会适得其反。教育管理者倘定然要用某句名言来显得自己的水平,那么不妨用“教育是有效的,教育不是万能的”。 

 


最后更新[2005-2-2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