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24日出版
试卷模式
试卷 作答时间 部分 占分 考核内容 作答题数 建议作答时间
试卷一 2小时 甲 70% 作文 论说文,记叙文
描写文3题任选 80分钟
1题
乙 30% 语文运用 2篇实用文或2道语文 40分
能力题目;另加1篇综合
改写
试卷二 2小时 甲 30% 阅读理解 语体文及文言文
各1篇全答 36分钟
乙 70% 读本问题 6题选4题 84分钟
试卷二: 乙部 读本问题
本部共有六题,考生只需选答其中4题,每题17分.
第一题
试据<<醉翁亭记>>’<<花潮>>及<<将进酒>>三篇回答下列问题:
甲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
乙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渔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陈者,太守宴也.
(1) 甲段原文写春天,乙段原文写春天,乙段原文写醉翁亭。甲段文字却提及了“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乙段文字却提及了滁人游山。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描写手法?试加以说明。(4分)
(2) 《醉翁亭记》一文中,“酒”与篇章内容有什么关系? (3分)
李白写《将进酒》,对酒有什么看法? (4分)
就你所学习的篇章来看,酒还有没有其他功能? (2分)
(3)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及李广田的《花潮》,两文中均有描写游人回程时的景状,试就以下甲乙两段引文,你认为哪一篇的结尾的意思较意味深长?(2分)
丙节引文并非会考课文,试说明这种结尾用了什么手法。 (2分)
(甲)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乙) 我一面走着,一面听人家说着,自己也默念着这样两句话:春光似海,盛世如花。《花潮》
(丙) 现在,一家移居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静听到风声的时候,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是怎样厉害哩!
《白马湖之冬》
答案
(1) 这是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
甲段通过男女老幼各人开始活动,天上的风筝渐多等等场面,侧面衬托出春天已经来到这个城市了。乙段通过滁人游山的场面,侧面衬托出欧阳修管制下的滁洲,百姓生活安定,政通人和。 (4分)
(2)《醉翁亭记》一文中,酒与篇章内容的关系:首先是酒与[醉翁]之名的关系。作者因酒量单浅,往往少饮便醉,而在众宾之中,他的年纪最大,故自称为醉翁,醉翁之名可以说是直接由酒而来的。其次,是酒与[山水之乐]的关系。作者因欣赏山水的景色而感快乐.而山水游玩之乐,除了可用心来感受,更可以寄托在饮酒之中.
此外,作者认为饮酒可以留名.他指出自圣贤多是寂寞无名,唯有饮酒的人能留芳后世.
(4) 我认为乙段较韵味深长.
甲段结尾只客观清楚的描叙散席的情况,把当时的情景交代清楚便完结文章.
乙段结尾部分借途人的说话引发作者当时的情怀,当中包含了作者对未来的愿望和憧憬
丙段结尾用了想象手法,通过作者移居上海后,遇到刮风的夜晚,去想象那一刻白马湖刮风如何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