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2004年高考作文题排座次
黄蔼北
今年,全国已有11个省市自主命题进行高考。各地语文试卷到手之后,其中的作文题引起我长久的思考。想到《水浒》里有一个给梁山好汉排座次的情节,我忍不住要给2004年各地高考作文也来个不成熟的排序。
简洁型作文(北京、上海)
北京人、上海人一向以作文泼辣、敢作敢为闻名于世,今年两地的作文题也是简洁明快的,分别以“包容”“忙”为题来考查学生,而且对作文所做的要求也简单扼要:字数分别为800和1000字左右,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包容,显示首都人的心胸与气量,让我们想起蔡元培这个教育界的重量级人物,正是他,为北京大学奠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方针。而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不仅仅上海人忙,就是在大西北很多人也会忙,但到底忙什么呢?我们心里应该有数。当然,在提倡人文素养的一片浪潮中,北京、上海仍然明确排斥“诗歌”入文,这一步非常不明智,不知他们是如何考虑的。
可塑型作文(天津、浙江、湖南)
天津以“材与非材”为话题,要求考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思考社会、集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材料。成才的关键这里暂且不说,但是对一段材料的审视、度量、选取,可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在这里可能毫无价值可言,但一放到适合它发挥特长的地方可就是价值连城。老师对待“劣等生”之类的粗暴做法,就是“木匠”之流对待“材料”的做法。校园中应该多一些艺术家,少一些“木匠”。
浙江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让学生明白要有建设精神家园的社会责任感。在较多人富起来之后,浙江人考虑到的是人文素养,这是我国大部分沿海富裕地区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广东省提出“要跻身于文化强省、教育强省”的想法殊途同归,大同小异。
湖南要求考生以“家庭教育”为话题来作文。我们也清楚,教育不是单方面的事情,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缺一不可。
学生碰到以上这类作文,应该说,大部分是有话可写,有事要叙,因为它们都是身边事、身边理。难能可贵的是,这三省市的作文不像北京、上海将诗歌排斥在外,可谓明智之举。
诗意型作文(江苏、湖北、辽宁)
根据一段材料写一篇话题作文,这是江苏的要求。材料内容为:水是凝重的,但颜色是不变的;山是沉稳的,但颜色是千变万化的。这段材料很像语文试题中的句子仿写,充溢着诗情画意,荡漾着哲理。这跟江苏语文界名家大腕多且心齐有关。其他省市也有名家,但能做出这样一份材料来吗?或许有的名家是想做这种有思想、有层次、有广度的话题,但七嘴巴舌一番,又得重来,重新以俗题、老题、套题、偏题、怪题出现在考生面前。“水的凝重,山的沉稳”是一份充满活力、充满生机的好命题。
湖北素有九头鸟的雅称,这次作文也有九头鸟的“狡猾”。以寓言形式让考生以“买镜”为话题进行写作,这跟钱钟书《读伊索寓言》中的第六段颇为相似。它既教育青年要正确对待自身缺陷,更提醒民众,要敢于改正缺点。这是一道有着文学性、生动性、引导性的好题。
像江苏、湖北一样,辽宁以“平凡与自豪”为话题,也显得具有一定的审视价值和哲理寓意。
现实型作文(广东)
广东这个地区语言独特,影响很大。直到现在,连幼儿、青年、老人很多人相互之间交流使用的语言,基本上是粤语。初到此地的人,会感觉到来到了一个语言独立王国。有鉴于此,命题者选取了由寓言《郁离子·冯父》改编的一则材料,要求考生写一篇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的作文。这个题目可以说很现实,因为语言差异,广东人与其他省市区的人交往显得很吃力、费劲。笔者所在市一个镇里有一青年校长获得全省“十佳校长”后,要对省专家上一节公开课,因他平时跟师生交流全部用粤语,一上课要用普通话来讲,支吾半天,脸憋得通红,也难说一句完整的普通话,后来在评委的“宽容”,改用粤语上课,则课堂气氛十分好。据此可知,在他的领导下,肯定是粤语独步校园。这次作文考下来,很多同学都深有感触,觉得很现实。
哲理型作文(全国卷四套题、重庆)
全国卷作文题是要求考生阅读材料后,分别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为话题写作文,而重庆命题也大同小异,材料后来一个话题“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粗看起来,都很哲理考试题目,跟去年全国卷“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差不多都属于二元判断式的作文题。这是要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全面地具体地看待生活,要辨证地处理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