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复习词语有关知识,正确使用词语。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正确使用词语,主要应考虑哪些方面?
分析:使用词语主要应考虑四个方面。
1.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词的感情色彩是指词语中包含的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它分褒义、贬义、中性三种情况。词的语体色彩指词语带有的适合于一定场合、体裁的特点。它分口头语和书面语两种。书面语又分科学语体、文学语体、政论语体、公文语体等。注意词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就是要求选用与上下文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一致的词语。
2.语境中的事理因素。事理就是事物的道理。注意语境中的事理因素就是要求选用词语时选择符合事物道理的词。如:从“落、圆、明、上”四个字中选一个填入“月繁星满天”的空缺处。根据“月明星稀”的事理,应该选“落”。
3.词语的搭配。选用词浯,要与浯境的语气强弱一致,要使主语和宾语、谓语和宾语、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谓语搭配适当,要符合日常用语习惯。
4.语境对词语的解释和限制。在句、段中往往有对词义起一定的解释和限制作用的内容,从这些解释和限制的内容就可以推知词义,由词义可以找到恰当的词语。如:
有人说,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使文句整齐,[ ]使文意流动;[ ]使文章增加一泻千里的气势,[ ]使文章产生一唱三叹的节奏;[ ],文章自有活泼之趣,[ ],文章会有古雅之风。
下列各项填入上文空缺处,正确顺序是:[ ]
①巧用口语 ②排比 ③多用文言成分 ④散句 ⑤偶句 ⑥反复
分析语境可知,最后两处必须选择动词短语,在①、③两项中选择,而“古雅”限定了“文言”,“活泼”照应着“口语”,顺序是①、③。“偶句”整齐,“排比”有气势,“反复”则照应“一唱三叹”。备选各项都是被解释的对象,正文则是加以解释、限制的内容。顺序是⑤④②⑥①③。
(二)使用短语(包括成语)要注意什么问题?
分析:
1.要掌握短语的结构和作用。
常见名词性短语按结构分有联合短语(如:工人和农民)、偏正短语(如:伟大的祖国)、复指短语(如:周恩来总理)、方位短语(如:太湖边)、的字短语(如:唱歌的)、数量短语(如:一公斤)等。
动词性短语有联合短语(如:说笑)、偏正短语(如:认真地听)、述补短语(如:说得好)、动宾短语(如:学习文件)、连动短浯(如:坐下休息)、兼语短语(如:叫人相信)、能愿短语(如:必须承认)、趋向短语(如:跑出去)、主谓短语(如:党委决定)、介宾短语(如:对工作)等。
形容词性短语有联合短语(如:庄严肃穆)、偏正短语(如:很端正)、述补短语(如:斯文得很)、能愿短语(如:应当高兴)、主谓短语(如:身体健康)、比况短语(如:飞也似的)等。
2.要辨析成语运用的正误。
成语是语言中的现成的固定的短语。它的形式十分稳定,不能任意改变其构成。对某些成语,要了解其来源,这既有助于对成语的理解,又可以增长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辨析成语运用的正误,不要停留在关键字的理解上和成语的字面意思上,必须确实弄清成语的含义和使用范围。还要注意成语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词语有关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1.词。
重点复习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词的构成,二是词的分类,三是词的意义(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1)词的构成。
词的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因此词的构成可以从声音和意义两方面来分析。简单归纳如下:
通过以上归纳可以看出:
①所有的单音词都是单纯词;②所有的合成词都是多音词;③有一部分单纯词是属于多音词。
在单纯多音词中,应主要了解联绵词,因为联绵词运用得好,可以增强语言的音乐美。
在合成词中,主要应了解掌握复合式合成词的内部结构和意义,因为了解掌握这些方面,有助于理解词的意义;有助于正确运用合成词达意传情,有助于填字组词。复合式合成词表示如下:
类别 特征 举例 联合式 两个语素意义相同、相近、相反或相对 寒冷 动静
笔墨 窗户 偏正式 前一个语素修饰、限制后一个语素,以后一语素为主。 沉思 函授
优点倩影 动宾式 前一个语素表示陈述的对象,后一个语素表动作、行为支配的事物。 革命 留心
移民 带头 主谓式 前一个语素表示陈述的对象,后一个语素陈述前一个语素。 心虚 民办
眼花 霜降 物量式 前一个语素表示事物,后一个语素表示事物计量的单位。 诗篇 房间
稿件 人口 补充式 后一语素补充、说明前一个语素,以前一个语素为主。 澄清 注定
扩大 矫正
(2)词的类别。
按照词的不同意义和在造句时所起的作用,汉语中的词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一般地说,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6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种。
学习词的类别,关键在于辨析区分,区分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明确各类词的意义后加以区分。如某词表示的是人或事物的名称,就一定是名词,如“风、雪、竹、梅”等词。
②明确各类词的语法特点后加以区分。如某词在句中无实在意义,只起介绍时间、处所等作用的词,那一定是介词,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在”就是一个介词。如果某词在句中表人或事物的存现,处于谓语位置,那一定为动词,如“他在家”中“在”就是一个动词。
③从某词能否与哪些词结合表示某种语法关系的角度进行区分。如借助否定副词来区分名词、动词,、形容词,因为“不”不限制名词,但可以限制动词、形容词;又如借程度副词“很”来区分动词、形容词,因为“很”不修饰动词,但可以修饰形容词。
④从某些词的重叠形式来加以区分。如借助双音合成词的不同重叠形式以区分动词、形容词。
(3)词的意义。
词是音义的统一体。词的声音是词的语音形式,词的意义是词的内容,因此词义就是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
对于词的意义的理解,着眼点应放在多义词、同音词、同义词、反义词等方面。
①多义词与同音词的区别。
多义词和同音词都是用相同的语音形式来表示不同的意义。二者的区别是: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大多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从一个基本意义上派生出来的,有共同的基础;同音词是几个具有相同的语音形式的不同的词,它们之间在意义上缺乏联系,缺乏共同的基础。
②同义词的辨析及其作用。
辨析同义词,要在求同辨异方面下功夫,除了注意同义词在某些方面的共同意义之外,还要找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主要表现在意义、色彩、用法三个方面:
从意义上看,同义词的词义有的轻,有的重;有的范围大,有的范围小;有的表个体;有的表集体,如“懊丧”与“沮丧”比,“懊丧”意义轻, “沮丧”意义重;“边境”与“边界”比,“边境”范围大,“边界”范围小;“灯火”与“灯”比,“灯火”表集体,“灯”表个体。
从色彩上看,同义词的词义有的褒,有的贬,有的既可用于褒的方面,又可用于贬的方面;有的庄重典雅,适用于庄重场合,有的平易自然,适用于一般场合;有的适用于日常口语,有的适用于专业用语;有的适用于口头语言,有的适用于书面语言。如“充斥”与“充满”相比,“充斥”为贬意,“充满”既用于褒意又用于贬意;“小气”和“吝啬”相比,“小气”多用于口语,“吝啬”多用于书面语;“弥留”与“死亡”相比,“弥留”多用于对死者的崇敬,“死亡”多用于一般场合。
从用法上看,同义词也有差别,主要表现在搭配对象不同和词性、句法功能不同两个方面。如“侵犯”与“侵占”相比,“侵犯”经常和“主权、利益、人权、领海、领空”等搭配,“侵占”经常和“财产、房产、领土、公款”等搭配;“猛然”与“突然”相比,“猛然”只能做状语,因而是副词,“突然”不仅能做状语,还做定语、谓语,因而是形容词。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是多方面的,上述三个方面只是方法中最主要的几种,因此在运用同义词达意传情时,一定要根据表达需要反复斟酌,以免误用。如“营救”与“抢救”两个同义词,就很难用上述方法予以区分了。
同义词运用的作用是:
一是可以使语言的表达精确、严密。
二是可以避免用词重复、单调,使语言生动。
三是可以连用构成成语,使语气得到加强,语义更加明确。
③反义词的构成条件及其作用。
组成反义词,要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组成反义的一组词,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即必须以共同的意义范围为前提。例如“拥护”和“反对”这组反义词均表示对某人或某事所持的态度。
第二,反义词是词义的一种现象,是指词与词在意义上的联系,因而不是所有矛盾对立现象都可以用反义词来表示。
第三,有些词虽然在意义上并没有严格的反义关系,但由于经常在语言中对举,因而根据语言的社会习惯,也可成为反义词,如“春”与“秋”、“红”与“黑”等。
第四,构成反义词的词性相同,色彩相同,音节多少相同,如“疾”只能与“徐”构成反义词,不能与“慢”构成反义词,因为“疾”与“徐”是文言色彩较浓的词,而“慢”不是。
反义词运用的作用有如下几种:
一是可以通过反义词对举,形成鲜明的对比,提示事物的矛盾,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的“满”与“谦”、“损”和“益”对举,不仅表示了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而且说明了反对、赞成的理由,言简意赅,极有说服力。
二是可以利用反义词构成成浯,如“瞻前顾后”、“悲欢离合”,不仅使成语的内部节律性强,而且意义鲜明。
三是可以利用反义现象创造新词以增加修辞色彩,如仿“促进”可以造“促退”,仿“阴谋”可以造“阳谋”,仿“自信力”可以造“他信力”。
④准确释词注意事项。
要准确解释一个词在具体言语环境中的具体的含义,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注意同音异义现象。 同音异义,在字形上有相同与不同之分,前者如“命题”(出题)与“命题”(表示判断的语言形式);后者如“语意”(语言的意味意思)和“雨意”(要下雨的征兆)。
二是注意多义现象。 多义词在未进入口语或书面语交际之前,各个义项只具有静态的备用性,显示不出传情达意的作用;但当它们一进入交际语境,其动态的使用性便表现出来,由此而显现出它们达意传情的功能,因此无论用词或解释均须分析言语环境,从分析中找到语境对用词与用义的限制点,如此方可做到用词、释词准确无误。
三是注意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最基本、最常用的意义,叫本义;由本义发展而来的意义,叫引申义。如“兵不血刃”之“兵”与“纸上谈兵”之“兵”意义就不相同,前者用的是本义,指兵器,后者用的是引申义,指军事、战争。
2.短语。
在汉语中,短语是非常重要的一级语言单位。汉语中的句子可以说是由短语流动铺排而形成的。
(1)短语的类别。
短语可以从功能上分类,也可从结构上分类,语文教学新大纲要求从结构分类,因此这里不再从功能考虑了。为了眉目清楚,现列表予以表示:
(2)短语的辨析。
短语的构成,一靠词序,二靠虚词,因此辨别短语的性质也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①看组成短语的词属于哪类词,词的顺序怎样,如果短语由两个词构成,前一个词是名词,后一个词为动词,那这个短语是主谓短语。
②看短语中用了什么虚词,因为有些短语是借助虚词组合起来构成的。如果短语靠助词“的”构成,那一定是名词偏正短浯或名词的字短语;如果短语借“地”构成,那一定是动词偏正短语;如果短语靠介词构成,那一定是介宾短语。
③当短语中还含有短语而成为复杂短语时,辨析应由大到小,按层次切分到词为止。如“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动宾短语就含有一个名词偏正短语,切分时图式如下:
(3)短语的作用。
短语,对汉语来说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①短语可以充当句子成分。有的能充当五六种成分,有的只能充当两三种成分,因此了解短语,有助于分析复杂单句的某些成分,因为单句复杂化表现之一就是短语充当句子成分。
②短语可以构成句子,大多数短语带上语调就成为句子。短语的结构和句子的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当短语带上语调成为句子时,就成了语言的使用单位,短语的组成成分也就成了句子的成分。可以说,掌握了短语的结构功能,也就基本上掌握了句子。
③汉语的句子不像西方语言的句子,它基本上是由短语的流动铺排而成,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句子格局,因此要彻底弄清汉语的句子,就必须熟练掌握短语,注意对短语的整体性理解,比如“共产党人不相信鬼神”这个句子中的“不相信”这个动词短语就不能按状语、谓语中心分开;分开了,全句的意思就相反了。
(4)熟悉成语。
成语是语言中现成的固定的短语。在形式上成语十分稳定,其构成不能任意改变;在内容上,由于人们长期广泛运用,因而具有某种固定的意义。成语在高考语文测试中经常出现,因此熟悉成语十分重要。
关于成语,有几点必须注意:
①了解成语的来源,特别是那些由古代传说、神话故事、历史典故概括而成的成语。探源方可知义,不了解成语来源就容易误解。如果知道“不胫而走”源于“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孔融《论盛孝章书》),就不至闹“没有路也要向前走”的笑话了。
②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成语的含义,有的从关键字词上表现出来,如“礼尚往来”,只要了解了“尚”的含义是崇尚、重视的意思,就不难了解整个成语的意义;有的从整体综合方面表现出来,如“曲突徒薪”,如果仅从字面理解就难得其含义,如果从整体上进行综合理解,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以免发生危险的意义就易于把握。
③分析成语的结构。成浯的结构多种多样,正确分析它的结构,有助于合理判断词义,如“求全责备”,结构是联合式“求全”与“责备”在意义上相同,意思是对人对事要求完美无缺。如果要求解释“责”与“备”的含义,从对文见义可知“责”与“求”同义,“备”与“全”同义。
(二)典型试题解析。
例①,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芦沟桥两边的石栏上雕刻着数以百计的石狮,这些石狮在风霜雨雪中已守桥七百多个岁月。
B.在今天举行的决赛中,我国选手有实力染指金牌的项目是女子100米蝶泳和女子马拉松比赛。
C.他门门课在班里名列前茅,还发表了几首小诗,可见文学造诣很深。
D.这家报纸改版后面貌一新,受到读者欢迎,很多报纸都跟着仿效起来。
(1994年“3+2”题)
解析:
此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词语使用的正误,测试方式是题目给出判断对象,要求选出使用正确的一项或使用不当的一项。此题A项的“岁月”指年月,表不确定的时间,从句中“七百多个”的语境看,“岁月”用得不当。B项的“染指”比喻获取非分的利益,用在句中显然不当。C项的“造诣”指学问,艺术等所达到的程度。句中的“他”是青年学生,只发表几首小诗,说“文学造诣很深”,不恰当。D项的“仿效”是模仿(别人的方法,式样等),在句中使用正确。所以答案是D。
倒②,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C.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D.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1995年全国题)
解析:
此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测试方式是,题目不给出判断对象,只给出判断范围,要求选出使用正确的一项或使用不当的一项。此题给出判断的范围是成语。A项的“无所不为”、B项的“半斤八两”、D项的“首当其冲”使用不当。C项的“想入非非”的“非非”指玄虚的境界,“神话”“传说”正是“想入”了这种境界,所以,它使用正确。答案为C。这种测试方式,考生首先要找出句中使用了哪些成语,然后再在理解词语意义的基础上去判断使用正确与否,难度较大。
(三)能力训练。
1.选出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但要关心党的干部,还要关心非党的干部。党外存在着很多的人才,共产党不能把他们置之度外。
B.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C.实现自己的理想,是要付出辛勤的劳动的,没有一挥而就的捷径可走。
D.妈妈买菜前总要问我喜欢吃什么,我不愿她老人家这样为我费心,于是常答一声“便宜行事”。
2.下面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如果用括号里的词来替换,有什么好处?选出说明错的一项是: ( )
A.这样想时,情绪愈益(更加)紧张起来,心头酸酸的,似乎要哭。 (接近口语)
B.我觉得加了修饰之后,也不见得(未必一定)比质朴的初稿好。 (明白易懂)
C.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事情)感动着。(词义更确切)
D.严责(苛求)君子,宽纵小人,自以为明察秋毫,而实则反助小人张目。 (感情色彩更鲜明)
3.从词的感情色彩上看,下面加黑的词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马克思在语言和风格问题上十分考究,有时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
B.清代学者俞正燮,就是由于“看过野史”而变为一个“义愤填膺的人”,不同于咬文嚼字的考证学者。
C.金君所提的第三个问题是比较有内容而不是咬文嚼字的了。
D.一看就看出作家们在那儿咬文嚼字、装腔作势;或者是迈方步;或者是扭扭捏捏。
4.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她爸爸是乐队指挥,妈妈是歌唱家,平日耳闻目睹,多方接触,所以她也爱好音乐。
B.这套百科全书,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各门学科,真是洋洋大观,应有尽有。
C.升到中学,就应该遵守中学的一切规章制度,学好中学的课程,做一个名不虚传的中学生。
D.对于帝国主义的日益加紧的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清朝统治集团不但未加反抗,反而开门揖盗,助纣为虐。
5.下边句中的成语没有错别字且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小虎到了五六岁上,识字读书,聪明出众,只是生成一个桀骜不驯的性子,顽劣异常。
B.他自去年到任以来,为民做了许多许多好事,其政绩可谓罄竹难书。
C.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贪官污吏,平时横行乡里,作威作福,战时风声鹤唳,抱头鼠窜。
D.张伟承包了那小店后,就把门面装潢得金碧辉煌,把那些光怪陆离的洋货罗列在外,而店内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商品,令人有扑朔迷离之感。
参考答案:
1.A 2.B 3.A 4.D 5.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