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也幸诗人幸
——贺金庸作品进教材
(本文是作者应深圳特区报之约而写的,该报明天发表本文)
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节选)》入选高中《语文读本》第四册一事,是近几天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新闻。《语文读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课本的配套教材,发行量很大,影响面很广,有争议的金庸作品入选,引起大家关注是正常的。下面是我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 金庸作品入选教材是政治文明的体现
金庸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小说大家。但对他的武侠小说,学术界褒贬不一,轩轾分明。特别是金庸小说对现实对人生是否有益这一问题,争论的两派之间鸿沟很大很深,乃至形同水火。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在价值一元的改革开放之前,金庸的作品入选教材是不可想象的。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等著名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遭遇就是旁证。因此,备受争议的金庸作品能入选中学教材(即使是配套教材),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进步,是政治文明的体现,是时代之幸。
二、 金庸作品入选教材有益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构建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做出的战略决策,是深得人心的。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和谐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能在华文化圈产生巨大影响,原因固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首先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金庸小说不仅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学精神关系密切,而且与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与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精神等关系密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读懂了金庸,也就读懂了中国文化。因此,金庸小说入选教材可以说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香港教育界深刻认识到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的意义。在香港,金庸作品早就进入了中学教材,例如,《生活中国语文》第六册(启思出版社)的第八单元节主题为“小说之美--记叙的线索与人称”,选了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师徒初遇部分,作为该单元的导读课文,与它并列的其它三篇课文都是一流名篇:罗贯中的《孔明借剑》(讲读课文)、鲁迅的《阿Q正传》(讲读课文)、欧亨利的《爱的礼物》(《麦琪的礼物》)(自读课文)。香港教材不仅选了金庸等武侠小说家的作品,“阅读跳板”(相当于大陆教材的“阅读提示”)还有金庸的照片、金庸的手迹,联语由金庸14部武侠小说篇名的第一个字组成: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同时还有金庸、古龙、梁武生的武侠小说的照片,以及“知识七巧板”武侠小说的介绍。
三、 金庸作品入选教材有益于青少年健康发展
金庸作品入选教材对青少年来说也是一大幸事。
首先,金庸作品有益于青少年品德的健康发展。反对金庸作品入选教材的人,大多认为金庸作品入选教材不利于青少年心智健康发展。我认为这种看法没有多少道理。金庸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好人”,金庸自己甚至说他笔下的有些人物像雷锋。一般说来,这些“十全十美”的“好人”形象对青少年自然能够产生较好影响,用金庸的话说,在现代社会,“拔刀”固然要不得,但“相助”还是值得提倡的。
如果说作品中有负面的东西就不能入选教材,那到哪里去找如此“纯洁”的作品呢?《诗经》中有写同性恋的,有写野合的,甚至还有写乱伦的,为什么选《诗经》进教材?就说《关雎》吧,是不是引导学生早恋?《聊斋志异》难道不是讲了鬼神?《水浒传》中不是有打打杀杀?鲁智深凭什么三拳打死镇关西?《三国演义》中不是有尔虞我诈?《红楼梦》不是有那么多的偷鸡摸狗?《西游记》中孙悟空本事最大,但挨整最多的即是他,这不是讽刺丑化中国文化吗?再说那个猪八戒有那么多缺点!《阿Q正传》中的阿Q怎么能随便摸小尼姑的头?就是《论语》《庄子》也 “不纯”……如果这样选教材,那还有教材吗?
其次,金庸作品有益于青少年个性的健全发展。早在上个世纪初鲁迅先生就疾呼要让中华民族的下一代少点“羊”性,多点“狼性”。时至今日,青少年的个性中仍然是“羊”性太多,阳刚之气太少。而武侠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阳刚之气,正是中国文化深处的梦想,对国民的人格形成会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金庸作品有益于青少年智能的提高。武侠小说情节奇诡紧凑,描写极富想象力。因此,读武侠小说能提高青少年的想象能力。武侠小说也是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因此,阅读武侠小说,能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第四,金庸作品有益于青少年语言能力的提高。金庸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的语言大师,他的作品语言极有个性。有的专家认为,金庸小说的语言特点与成就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述事如出其口”,明白流畅;二是语言丰富,将成语、方言、俗语等化入现代口语之中;三是语言优美,突出了汉语的诗性特征;四是机智幽默,极富创造性。金庸小说最吸引我本人的也是语言。我读金庸的的最大感觉是,其语言有文言文特点,文字返璞归真,极其凝练,很讲究气韵,求不言自现,像中国传统的文人山水画。这样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学养,语言标格品位极高的中文作家,以后怕是很难见到了。这样的语言珠缀成的作品做语文教材,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样本,当然是最好不过了。
四、 金庸作品入选教材是金庸个人之幸
江山要美人捧,文人要众生捧。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入选本民族的教材是很光荣的事。因此,一个作家的名气无论有多大,只要他的作品入选教材,他都会感到高兴。著名作家史铁生曾经说过,自他的散文《我与地坛》入选高中教材以后,他的名气大增,作品销量也大增。因此他要感谢教材的编者。金庸在华人圈名气很大,但是,他肯定会把作品入选教材当成是锦上添花的美事。
五、 应当加强对金庸作品的评论和研究
金庸作品完全有资格也有必要入选中学教材。但是,像任何作品都有它的局限与不足一样,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是既有精华,亦有糟粕,指出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或者哪些是精华与糟粕共存,是指导青少年正确阅读金庸所必需。但是,学术界对金庸的研究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这种局面如果说在过去无所谓,那么在金庸作品入选教材的今天却要不得。应该有更多的专家投入到研究金庸的队伍之中。我特别希望有一批有志气、有勇气兼有底气的中学语文教师加入到研究金庸的队伍中,金庸研究有很多未开垦的处女地等待我们去开掘。(作者单位:深圳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20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