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泛语文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出处:岭南闲樵 转    作者:马忠东   阅读次数:227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泛语文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泛语文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作者:江苏省天一中学民办部 马忠东

一、语文教学目前的问题是泛语文

  由于语文教学是基于母语的教学,它一直是处在大众关注教育的峰尖浪口地带,公众对教育的评品首先以语文为发轫,或无功而返,或"殃及其它"。语文教育工作者也一直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极大的热情,对语文及语文教学进行反省,建设。几十年来,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前赴后继,代代传承,对语文的性质力图进行全方位的认识:工具性、人文性、文化性,载体性等等乃至"为人生的发展打下底色"。新课标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终于有了一个"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①""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②""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③""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终生发展的基础④""语文课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⑤"的性质认定。语文教学的改革也是在自觉和不自觉的情况下,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各种语文教学观念层出不穷。相应的教学模式也相与争峰,大到名家巨擘,小至边远山村的代课教师都在孜孜以求地献身语文教改,效果怎样?

  去年暑假有幸去南京观摩了"《语文报》杯第四届课堂教学大赛",认认真真地听了初中的十几节课,不客气地说让我激动的只有一二节课。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也进行一年了,从笔者所在的学校(国家级示范高中、省属名重点中学)的课堂以及听到的观摩课来看,不无忧虑地说,不太成功。而且在浮躁社会中的语文教师,让语文出现了一种泛化。简言之,语文教学目前的问题是语文的泛化,即泛语文。

  何谓泛语文?无专家点拨,无名家诠释,小人愚见,有二层意思,其一,为超大语文,语文教学应用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小语文""大语文"两个阶段(只是笔者对之的概括,但决不苟同)。小语文是我们一批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奉行叶老的工具观几十年后,猛然说"工具观是语文教学效益的症结所在",认为语文必须走出"工具观"的狭小天地。其实这里斥工具观为"语文的狭小天地"是理解的偏差,叶老的工具观是运用语文的观点,发难者的语文工具观是学习语文的工具观。前者是把语文当工具用,后者是学语文只学其中的部件性工具(字词 句等),后来发展为"大语文"观,再后来有生活语文观:"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但我们的泛语文要比它大许多,语文无处不在!语文负载了很多东西,语言文字、文学、文化、审美、道德、情操不一而足。"现在的语文观把工具观远远地扔了,人文观发展到极至,文化观挖掘到无穷,生活观旁及到虚无。故新课标有语文素养说,语文教学有羽仙点化的不发一声不着一字,学生无目的地讨论;有细致到默写本,抄写本,摘录本,作文本,随录本等等,语文课堂不再单调,架空分析已不再是唯一,声、像、物皆有,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皆入语文课堂。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语文是政治、是心理、是科学、是艺术、是现代教学技术展示的舞台,是超大媒体。其二为无语文,《中学语文教学》问题之鉴栏目的老师,有这样一段结语"我一再说过要学好语文是可以不经过学校的,不必有老师,而且也不需要有特殊的能力,这是事实,从这个角度说不是必需的⑥"尽管或许为戏谑,但确是一些人的态度。万物大到一定程度就空,既然什么都是语文,自然不需要专门的语文了,这两种认识都是泛语文论。

  二、泛语文思想的表现

  应该说,目前的泛语文还只是存在的一种现象,泛语文的存在本身就是语文课程思想和语文教育思想苍白的体现。这也许是发展中的阵痛,但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泛语文观念存在于语文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

  1、教育主管部门与课程建设部门写下这一句话我比较矛盾,其实教育主管部门不应该管到具体的业务。在发达国家,他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仅仅是管一些教育行政事务诸如学校的投入等。而课程这一类的业务是由专门的研究机构和教师去完成。在我国却不是这样,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是行政事务与业务事务都要管。课程建设,在发达国家是由研究部门和教师共同完成,甚至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更大。我国的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大多是课程内容的施行者。在他们眼里,课程是静止的""。课程建设由教育部门专家,师范院校的教授和少量的教师代表完成。课程建设的需要化不足,理想化过多。语文课程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厄运。考察语文学科在新中国的建设认识会更深刻。五六十年代叶老的工具观,是语文教育的主要思想。这是基于当时全社会文化水平低下的状况而提出的,具有需要性。六七十年代的语文较多地打上了政治色彩,是一种理想化的语文。八十年代,基于对"人才"的渴求,对教育成果的急功近利色彩较浓,语文还是一种理想化的需求。而且,在这一阶段,人们真正考虑教育时,我们对语文课程及语文教学的认识是虚无的。尽管以"三老"为代表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工作者,依然在语文教育理论界起了舵手的作用,但我们不能不承认,此时的他们由于年事已高,和不在教学第一线,他们的理论只能是语文学术理论,语文教育应用理论出现了空白,可以这样说,教育主管部门对语文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语文不清楚,泛语文思想开始出现。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语文学术性团体的出现,也证明了语文的荒莽。八十年代末期,张老的"差慢少废"是对语文教学的极度不满。这不是教师的责任,而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九十年代,对语文性质的争论,把教育主管部门的泛语文思想暴露了出来,九十年代中后期《北京文学》的一篇《误尽苍生》写尽了泛语文造成的后果。语言泛化的根源在上面。新世纪初,我们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语文新课标》更加剧了语文的泛化、神化与圣化。如新课标的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知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⑦这些培养目标的提出是异化了语文学习的对象,以母语为学习对象的课程,有自己的特点。"母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用语言交流思想"⑧其它的功能不是语文所承担的,而是由语文的分支去承担,诸如文学、文化学、伦理学等……特别是"个性""世界观"等的提出,"语文素养"的要求,是把语文深刻的内涵要求适用到初学者的身上。这是一种极度的泛化。

  2、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泛化。主观对客观作用是无穷的。应该说新形势下,教师都能自觉地学习理论,但学习理论盲目性比较大。"新课程理念"这一术语出现的时间不长,"理念"一词柏拉图试图阐释却难以阐释清楚,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悟性特别好,我经常听到一些尚不能上好一节课的教师在大谈"理念",在这种泛化的"理念"与奴役式的学习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泛化到不作为、乱作为。

  我曾听过一位骨干教师上的丰子恺的《竹影》一课,黑板上是不着一字,板书是电脑投影,学生看过文章讨论讨论,再提出疑问,教师无答而答,在讲台上一幅老僧坐定的样子。整个一节课教师未讲过一句表明自己看法的话,教师也未和学生探讨。可以说:在这节课中教师不是导演,不是演员,甚至连跑龙套的身份都算不上,至多不过是说相声中"捧哏"的角色。这是否是语文课?这是否是教师在上语文课?一堂课结束以后,这位教师说,他这样做是实现了新课标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我还看到过一位语文教师,语文课上总是放点音乐,或者图片画面,整个一节课,花里胡哨。就是这位语老师还能搬出"语文美育"的吓势势的理论。

  还有这样一位语文教师,在学校的一次较大范围的语文公开教学中,他选的课题是"成语的应用",流程是这样: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课后振振有词曰:是语文活动。

  或许见仁见智,但笔者认为,这是泛语文思想下的泛语文教学,自己都不知在干什么:无目的,无达成,仅仅曰熏陶。这是在上语文课吗?

  语文教学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并非什么都得教,什么都得改。语文教学不应该承载太多的任务,若什么都抓,可能最后什么都抓不住。⑨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学生接触一定规范的语文材料后,习得语言,学会用语言交流思想。语文教学应该是以课文为文本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准确读取语言材料包含的信息,思考课文科学地表达思想的方法(逻辑科学,人文思想)。语文课堂不应该有程式,但是要有规范,这个规范就是:积累语言材料,读取文本信息,欣赏其语言的科学性与文学性。那些动辄让学生讨论,动辄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活动,这是泛语文思想下的教学行为。

  3、教学评价的泛化。真正的教学评价应该是评价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运用某种知识的能力,应该是一个过程。具体到学校教学中应该有两方面含义:其一学生是否具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会用拼音去拼读。一个字,是具有了拼音的能力;学生会运用课堂上教师的分析的方法去阅读某一类文章,摄取有用的信息和表达信息的方法(技巧)是阅读能力;学生能根据作文题目及要求,能把意思用清晰的思路,清楚的语言表达出来,并能看出学生的态度这就是写作能力;其二,学生是否有课程意识、科学精神。比如说,学生看到一个招贴,发现了某个字是错别字,这就是语文意识。我们的教学评价乃至现在的中考完全是泛化的评价,"考试形式内容越来越复杂,尤其中考语文题的变化,简直令人难以捉摸,致使不少语老师不会回答⑩还有人提出:"把学生是否有语文素养"作为评价的标准,这是一种泛化。最近广西宾阳的一份期末语文试卷中出现了一些让命题者津津乐道的如"20题让学生坐到课文主角的旁边,'亲身'体验一下自己的情感世界;26题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去评价日常行为教育,参与教育的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⑾",这些和语文有关吗?这些是义务教育阶段考试应出现的题目吗?若不加以"正视听"势必把语文评价泛化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三、泛语文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1、虚化了课堂教学的组织,不论我们怎样反思我们的教育思想,怎样批判我们的教学方式,但只要是秉持公心者都会说中国的班级化教学是目前情况下最恰当的方式。我们的教学资源的贫乏决定了我们只能是一对多的集约化的方式。课堂教学有一个组织问题,有一个定位的问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这个基础上的合作者,教学关系应该是一种民主关系,但一定有一个集中。当然我们的集中并不是以扼杀学生的民主为前提的,但你要让学生知道在现在社会价值体系下,该有怎样的看法。有一些科学的东西(表达、思维)我们必须给出较为正确的看法,当然这个正确是相对的。教师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一定要清楚,不一定要站在讲台上。可以走到学生中,但你是学生的中心;你可以走到一个学生旁边,但这只是你有限时间的个别帮助与交流,泛课程思想往往以破坏课堂组织形式为前提的。

  2、淡化了"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功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这个前提下,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等。若淡化这一功能即是伪语文或反语文,我们非得在期末试卷中来让学生去与陌生人交谈吗⑿,一份试卷的份量是多少?这些题目中体现了多少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题目非得放到语文试卷中来考吗?这种泛语文的试题,淡化了语文的思想,弱化了语文的课程功能。

  3、泛语文是语文建设的障碍和语文教学队伍水平低下的症结所在,语文课程的建设在近几十年来无方向,无目的。我们的语文知识体系,能力体系以及语文的课程体系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是在否定之中。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不知道是在为什么而进行和怎样进行:"小语文-大语文-生活语文观-语文素养"这是我们在思考的语文。我们很少把精力用在发展上,而是用在批判、否定和虚无上,语文被我们不断地扩大,无限制地扩大,直至泛化、虚化。语文教学队伍也是这样,语文教学自八十代以来,我们没有培养出一个如"三老"、于漪似的人物。魏书生的方法很好,别人就不灵验,魏书生还未来得及对语文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作出让别人信服的阐述去做校长、教委主任了。也未见魏书生的学生中有几个在语文上有所建树,可以说,语文教育队伍水平低下的症结就是泛语文和泛语文教学。


最后更新[2005-3-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