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试题分析
文章标题: 《05深圳一模作文讲评》
出处:绍棠编辑    作者:丁光辉   阅读次数:348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5深圳一模作文讲评

2005年深圳市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作文讲评

深圳市翠园中学:丁光辉

作文题目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清代李密庵在他的《半半歌》中说:“看破浮生过半,半字受用无边,......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鞭稳便”。无独有偶,德国哲学家尼采亦曾作诗谈“处世之道”:“别在平野上停留,也别去爬得太高。打从半高处观看,世界显得最美好。”这是一种追求“半”的人生哲学。但是,生活中追求“全”的也大有人在。

请以“半与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2)以《学会怀念》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引

1、“半”与“全”

“全”是一种目标,是一种坚持,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完美,也是一种精神。许多有成就的人,是在不断追求完美(“全”)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到达了人生的新境界。

要追求完美,但不苛求完美。

 

“半”的哲学在于它的知足,在于它的适度,在于它的自省,在于它的与世无争。

如果“全”是一种完美,那“半”就是适度。

“半”是一种哲学,一种洒脱,一种对人生的顿悟,求“半”的人是智慧的人。

“半”并不是一种残缺,并不是委曲求全、退而求其次。相反,它是一种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一个人无论到哪里做什么,只要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时刻感到那份简单纯粹的欢乐,这何尝不是相对于自己有限实力及周围有限条件的一种完美呢?可见,“半”也是相对于自己的“全”啊。

“半”是一种心态,一种清楚认识自我的心态。追求“半”,人生变得更轻松,因为你在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人生每一步都变得更坦然了。

 

“半”是“全”的有机组成,“全”是“半”的完美结合。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半”的积累,“全”的目标才可能实现。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但我们必须让自己的心态永葆乐观,换个角度想, “全”即是“半”,“半”即是“全”。即使是“半”,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它转变为“全”。

许多人只看到“全”的美好一面和“半”的缺陷的一面,殊不知,得到完美,并非得到了“美好”,得到“半”并非只得到了缺陷。

常人处世,是追“半”即可,还是应有大志,凡事求全尽善尽美呢?在我看来,人应有“半”的心态,“全”的追求;生活上追求“半”,事业上追求“全”。以“半”为心态,坦然面对风雨,上下留余地,这样不急、不躁、不烦、不慌;以“全”为追求目标,每为一事必求其全,精益求精,获得成功。有“半”的心态,可冷静面对成败,怡然享受人生;有“全”为追求目标,不至不思进取,蹉跎一生。

 

2、学会怀念

学会怀念,能为你的生命注入勇气与动力,学会怀念,会让你学会珍惜、感激,学会怀念,就是学会反省。

学会怀念,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今天的借鉴与向导。

学会怀念,不等于对往事的简单回忆。

 

评改要求

1、  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2、  审题立意合格36分以上;

3、  中心突出43分以上;

4、  只要符合“思想深刻,语言有文采,感情真挚”中一项48分以上,符合两项50分以上;

5、  偏题作文30分左右;

6、  没有以《学会怀念》为文题的,最多43分。

 

考生例文反思

学会怀念

她深知家常的中国和平凡生活的乐趣,懂得其中的乐趣是细碎、微小的。

她咂摸到人生漫途中苍凉,悲怆的滋味,体会到其中的不可理喻。

她于是将一切付诸笔端,写那早逝的“天才梦”、那上海的“流言”,那迷人的“传奇”。

她是张爱玲,她的主题是怀念。有人说,张爱玲的大多数作品是对她前半生生活的涂抹。这种“涂抹”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腔悠长缠绵的怀念,在怀念中,人常常会体会到人生的真正况味。

《金琐记》里的七巧会怀念起几十年前那模糊的月光,也许和今天的没什么两样吧?可是,那曾经的姑娘已经不在了,怀念中的美好也在怀念中被“锁注”,怎样的人生!

《私语》里的“我”是张爱玲自己的影子,回忆里不全是什么惊天大事,也许只是一个“烂成了一堆水”的柿子,就把人的心从现实拉进回忆中,怎样的时间!

怀念是对过去的美好感情的搜寻。似水的年华不知不觉地流逝,但总有一些人、一些事在心里扎根。怀念的时间里,我们给这些种子浇水、施肥,有一天,它们会开放成朵朵寂寞的小花,给我们心灵上的舒适和慰藉。怀念催生思想的灵光。和张爱玲相似,沈从文也说过这样的话:前二十年生活在湘水那片土地上,后二十年生活在对片土地的记忆里。怀念让我们多了一双眼睛,多了一对触角,多了一条敏感的神经,于是,我们更有力地握住了笔,写下最美的人生形式和最真的感情。

那就让我们学会怀念。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尽管我们要义无反顾地向前飞,但也不要忘记在雪地上留下的鸿瓜,那是我们成长的痕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欣赏的态度去梳理往事,曾经被拔动的心弦仍会给你奏响余韵,那曾有过的痛苦也不过是笑着谈的材料。

我们不是张爱玲、沈从文,也不是高超的画家或摄影师,但我们同时可以用笔记下情思,用画、用照片留下情影。这些怀念的原料会带给我们新的勇力,激励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学会怀念,即是学会点缀生活。

学会生活,不要忘记偶尔怀念。

 

体“半”字百味

我觉得,“半”字是一种哲学。饮酒,若微则不畅,若过则伤身,饮酒择半,处于半醉半醒之间最妙;看花,若为花骨朵则无趣,若全盛又太过矫情,看花择半开,在羞涩与热情间品花花最俏。“半”字是一种适度的哲学,同时也暗蕴着放弃。若不舍酒的芳醇而豪饮,则必多;若不舍花的美艳而留之,花终凋零而逝。要懂美赏美,首先必须懂“半”字的蕴意。

于是我想,人生大抵也离不了“半”字的机缘,看李白,一边在官,一边在山,他并不沉醉于官途,又不完全丧志于道路——须行即骑访名山。当在官途受挫,仍一半在山水,则可释放心灵,享天地无穷;看苏轼,他不全沉沦在官场,而是在山月间穿梭,在水石里游玩,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留一半于朝外,让心灵清净纯洁。因为李白与苏轼懂半字里的机,所以他们才不似贾谊因屈去沙志不得扬而日日咳血最终郁郁而逝,也不像屈原无法释怀心中苦闷徘徊汨罗投江而逝。懂“半”字机者才能在绝处逢春,才能在不顺的路上有一口新鲜的空气芜杂的心,滋润灵魂。

“全”字太危险,犹如一朵全盛灿烂无比的玫瑰,不知何时死亡将悄然而降,香消玉殒。惟独“半”字恰似那半酒,静静着香,饮下去,则全身筋脉尽舒,大快人心……

人生中要“半”字机,现代化建设中更须“半”字哲学。美国在经济规划时,总时留出一部分的土地,资金来给环境建设。因为美国深知,若把全部的力量加于发展,盲目地追求全面经济建设必然导致环境的紧张,为了使经济与环境平衡,它采取“半”字政策,什么东西都留一半给生态环境,所以才有今天美国绿化带如此好的结果。站在市场经济竞争起跑线上的中国,也应该有这种“半”字精神,千万不要一昧地经济发展发展再发展而导致另一部门或部分的空虚。应试在“半”字中寻找可以处理各种事业间关系的支点。

总的来说,“半”字百味可总结为:

酒半醋为妙,花半开为俏。

人生“半”处生,建设“半”最好。

 

学会怀念

有多少旧事已被雨打风吹去,有多少情愫依旧在心头萦回。逝去的人、事,物仿佛一块块幽黄的琥珀,在我们的记忆里凝结,保留了他们瞬息的优美,而当我们一次次以怀念的方式去抚摸他们的时候,悲欣交集之感总是迤逦而来。

在精神文化如同核爆炸一样的时代,我们遗忘的太多,弃掷的太多。我们醉心于新世界新事物的斑斓色彩,而忽视了对旧有事物之美好的怀念。

怀念,不是沉迷于故纸堆,不是一般意义的因循守旧。

怀念,是对旧有美好的依恋与肯定,也是对过去,现在与未来一脉相承的理性思索。如同一位诗一所说:“我在仰望未来浩渺的天空时,同时深爱着这承载过去的大地,道理其实很简单,只要你站得足够高,你会发现大地原本是天空的一部分。”

学会怀念,其实就是学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今年是中法文化年。我想,大多数中国人会把“法国”与“浪漫”联系在一起,但你知道法国人是以怎样的方式来“怀念”一种文化的吗?也许法国人是乐于怀念,也最擅长怀念的。走在街上,你若作为一个外国人向警察问路,请务即使熟谙英语表达技巧,也会不遗余力地坚持使用本国语言。打开收音机,你会听到一个专题栏目,名字就是《怀旧》;望望塞纳河畔,旧书推上飘扬着百年文化的芬芳;法郎纸币上,印着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时代的伟人像,一座破败得如同两河阐明遗址的博物馆依旧被法国人小心地保存。

就是这样,这样允满血缘之爱、民族之爱、理性之爱地怀念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才是真正地怀念。

学会怀念,我们不能单单模仿怀念的形式而无视怀念之实质。甚至,我们我们连怀念的形式也没有做到。听说,绍兴的沈园中商家又建设了“连理园”,供现代有情人拍摄婚纱照,让古人的悲情为现代人的爱情服务,沈园,实不应失却它的沧桑。还有一座座将欲倒塌的古城墙,还有“唐诗一样美丽”的北京、西安,还有逐渐头却安宁的江南古镇……当一个个曾被古人今人的歌谒洇润,被汉文化填充,被时间渲染,被记忆强化的意象悄然失色时,当我们从不会怀念到无可怀念时,一种民族的悲哀将“代代相传”。

请为心灵留下空间,让我们静静地寻找过去,寻找过去的美好,为现在,为将来留下物质与情感的依托,莫在灯残漏尽时无奈叹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莫为求全遮望眼 

我原本是一个追求“全”的人,但我发现,求“全”太劳累,于是我醒悟,我选择了求“半”。

    在我理解来看,求“全”就是要追求完美,要所有事情都达到极致。比如,养一盆牡丹,就要它怒放,而不希望它只开一半;饮酒,就要整瓶灌下,不能留丁点。有时候这个“全”,给 人感觉就是做啥事都要做到尽头,有点极端的感觉。

    其实,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缺陷,不可能尽善尽美,那何苦要执迷不悟,一意要追求完美,追求“全”呢?说得哲学一点: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千万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办事情。

    再想想,当你感觉自己追求到“全”了,比如终于从小职员攀上了总经理了,你真的能很幸福?很快乐吗?当然,总经理的地位高,工资也高,给你带来了权力和金钱,但也给你带来了更多的苦恼和压力。以前你也许能周末陪家人出去游玩,现在却要在办公室里加班、开会,为整个公司的未来策划劳神,哪怕真能去陪家人了,心里总惦记着公司的某份计划。以前还是小职员,虽然权力不大,工资也不高,但那时心很自在,现在心里总压着什么,活得蛮辛苦,因为,你是总经理!

    尼采谈过:别在平野上停留,也别爬得太高。打从半高初观看,世界显得最美好。我再用一个具体事例看看:那就做个部门经理吧!比起小职员、总经理,权力一般,工资不错,正好处于“半高处“,那是最美好的啦!事实上也是,你看那些懂得生活,活得幸福快乐的人也一般是”半高处“的人。从旅游这一活动看,因为“平野上”的人往往没有经济能力,“高”的人又往往没有时间,那能好好享受的只剩下“半高处”的人了!

    饮酒半酣正好——微微有些醉意又不会醉倒,更能充分感觉美酒的香醇;花开半时偏妍——花朵盛开一半,感觉到了花的美丽,又不用担心它很快凋谢,心情更显舒畅……

    我不用用抽象的理论来证明求“半”的好,我只需一些小事例就能点拨心灵,让人明白求“全”的不好。

    我只希望大家:莫为求全遮望眼。

 

非全非半

我爱半。

半是一种生活情感:

喜爱半开的花,含羞带怯,欲言又止,多出几分韵致,开得正好的花不是不美,只是想她下一刻便开始凋零,不免遗憾。

又或是一弯残月,清冷弧寂的调子,比之那俗气的圆月,添了些许高雅,旦月盈则亏,圆满得过了,便开始有遗憾,反不如残月,含意悠长。

我亦爱全

全是向往的一种境界。

飞蛾扑火算是全了吧?全然的热烈,全然的燃烧,全然的绝决,不给自己留半分后路,不知该笑它痴傻还是羡它轰烈,世上总有未完的事,未尽的愿,有时也想豁出一切圆一个梦,临到头来,却总是退缩,过多了“半”的生活,对“全”反而生出敬意。

传说中有一种鸟,集香木自焚,五百年后灰烬之中重生,它叫凤凰,多么美丽的凤凰,一场大火一场试炼,到最后凤凰不成反成了烤鸡翅膀,岂不贻笑大方?我们都怕,怕太全太过,所以只敢在半真半假,半醉半醒中生活,那种叫凤凰的神鸟,只敢在心中偷望,它高飞,张大双翼,如天边的一团火,终究是传说。

先哲如何教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徒。”看书时嘲笑那些刚正不阿,不懂盘旋之人,大事未正便失了性命迂腐,何不委曲求全?全?一句话惊醒,到底什么是半,什么是全?委曲求全,全的是人的性命,半的是人的气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碎的是身体,全有是志气,瓦全的是身体,却失了志气,全与半,纠纠缠缠,一时间分不开来。

我依旧爱我半开的花,一变残月。

我亦爱飞蛾扑火的热烈与绝决,凤凰烈火里的美丽与骄傲。

一切顺其自然,应全则全,应半则半,过伤追求半的生活,也是另一种全的反映。

“生命给了什么,我就享受什么,每颗人间烟火,全都美丽了我”。

用我的方式,理解一种或全或半的生活,爱上水的柔美与火的炽烈。

我爱半。

我亦爱全。

 

半江瑟瑟半江红

求全的人天真,舍半的人诚实。

求全不是错;是天真,是浪漫,是一种执着。亚当和夏蛙只是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终究得不到生命树上的果实。人是带着遗憾来到人间的,“可怕”的是:人得到的那一半是智慧而不是永恒的生命;灵魂一旦得到了智慧,她的追求便永远止境。黑格尔说:人的灵魂,一定到过至善至美之境,否则她怎会永远地追逐完美呢?

不是吗?楚大夫屈原正是如此一个灵魂,明知在那个黑暗的社会永远无“美政”可言,又何苦耗尽生命的浪漫呢?然而他对美政的追求却是如此的固执,“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无论是哪个时代,总有那追求完美的、不死的灵魂,郁郁而来到今世,留下的都是汨罗江上的万古悲风。

求全的人是可爱的,又是可悲的。没有一个求全的人不为此付出代价,然而他们宁可如此,也要灵魂完璧归赵!

而我又说,舍半的人才是诚实的。

我相信,长大了的人却是明白的,只是淡淡的日子中已经淡忘罢了。当如今的我终于走进了这一门槛,我才承认,并非多数的人生可以叱咤风云,也并非多数的人生可以功成身退。少年轻狂,梦中曾经的乌托邦早已成为彻底的童话……我相信是这样的,人在妥协中成熟。当你一只手棒着理想的甜蜜,另一只手必然握着现实的冷淡;当你想一只脚登云踏月,另一只必然脚踏实地。

多么喜欢萨冈的直率。她用文字告诉我,少年要面对甜蜜的幸福,也要面对冷涩的忧愁。其实,一句话便够了;《你好,忧愁》。萨冈说:她要早早地死去。我很惊诧,而今明白了,她也无法承受狂欢后的空虚。然而她终究没有自杀,她明白,她必须面对那一半的空虚。

历史上灿烂的生命仿佛都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不是吗?梵高用他一生的潦落凋零,去换取灵魂那一半的辉煌。可以见证的便是他心中灿烂的“太阳”。

贝多芬失去了外界的声音,收获的却是生命的乐声。

李煜失去了他的王国,雕栏玉砌都他为心中的废墟,难道他收获的不是另一个艺术的王国吗?

李清照失去了她休戚与共的丈夫,得到的不是人生的成熟吗?

人生都是这样的, 最懂人生的莫过于小丑——他的半脸满是微笑,他的另一半必然满含泪水。

不要嘲笑求全的人,不要悲哀人生的残缺。日出日落,云涨云消,花开花谢,春去春来;这才有了值得感怀,值得珍惜,值得期待的东西啊!

人生的确如此,半江瑟瑟半江红。

                                         

 稿件推荐:鲁力

2005230


最后更新[2005-3-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