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考语文“自拟自答”题
梁 耘
“自拟自答”题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式”、“探究式”的学习要求,重视学生的体验参与与体验获得。因而,在《语文课程标准》已颁布一年余,全国各地(实验区除外)首次在新教材命题的新形势下,这种考查学生能力,且区分度良好的题型,在2003年的中考中将会受到更多的中考命题人员的青睐,应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
一、 应对方法
1、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的品质。在复习训练中,可选取一些时文、美文认真研读,由师生共同设计题目逐渐过渡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设计题目。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文体特征从多角度设计题目,设计不同能力层级的题目。
2、如果在原题题干中已有了一定的提示( 如分析文中某句话的含义,评价文中的观点,分析人物形象,总结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抒写读了文章后的感受等),就应该利用好这些提示去拟题。
3、一般来说,命题人在“自拟自答”题前边设置的那些问题还没有进入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这样做意在既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又帮助学生在完成这些题目的基础上,逐步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因此,在“自拟”前做好前边的题目,利用好前边题目中的有关内容,对拟好题是很有帮助的。
4、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语文素养较低的学生,不能丢了“保底”分,即鼓励其拟那些纯知识性的,自己肯定能答对的题目;对于语文素养高的学生,力求争得鼓励分,鼓励其张扬个性,放飞思维,大胆创新。
二、实例解析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文后1、2、3题。(12+4分)
智力测验
赵大年
电视台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智力测验,准备拍完之后向全国播放,他们带着摄像机和录音机,先到一个局,测验机关干部。
节目主持人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儿,问道:“ 请大家回答这是什么?”
高压水银灯已经开亮,摄像机也对着机关干部们的面孔轻摇,记者们举着好几根警棍样的拾音棒,单等看谁一说话就捅到他的嘴边来……机关干部们看着黑板上的粉笔圆圈纳闷儿,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心中没底,不敢回答。摄像机可是不停地来回摇。谁也不能回答吗?那太不像话啦……科员开始以请示的眼光看科长;科长以求教的眼光看处长;处长以他那擅长领会意图的聪明眼光盯着局长;局长用习惯的眼光向秘书求援;美丽的女秘书今天可彻底懵了,走过来跟局长咬耳朵,她忘记了正在录像。局长听罢秘书的汇报,才气呼呼地说:“对不起,事先不打招呼,不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们的问题呢?”
电视台的同志来到智力测验的第二组—— —大学中文系的教室里。灯光亮了,摄像和录音开始了,节目主持人照样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圆圈儿,说:“ 请大家回答这是什么?”
冷场半分钟后,骄傲的大学生们突然哄堂大笑,纷纷叫嚷起来:“这算是啥问题呀!还要考我们大学生!”“ 太瞧不起人啦!简直是开玩笑!”“ 只有傻瓜才回答你们的问题!”“ 别嚷了,他们还在录音呐!”
初中生是第三组。一位常考第一名的尖子生规规矩矩地带头举手,然后指着黑板上的圆圈答道:“ 这是一个零。”
节目主持人问:“ 他答得对吗?”同学们齐声回答:“ 对!”主持人问:“ 还有别的答案吗?有没有第二种答案?大家好好想一想……”
一个调皮学生,没敢站起来,在座位上叫了一声:“欧!……英文字母的欧!” 班主任瞪了他一眼。节目主持人赶紧说:“ 他说得对,回答得很好!”
第四组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他们看了黑板上的粉笔圆圈后,教室里非常活跃,纷纷举起小手,抢着回答问题:
“是个月亮!”“怎么是月亮呢?”节目主持人高兴地问。“黑板是天,天黑了,月亮又白又圆!” “是乒乓球!”“是烧饼!”“是鸡蛋!”“是李谷一的嘴巴———她唱歌呐!”“不,这是老师的眼睛,发脾气啦!”
智力测验圆满结束。电视台正式播放这个节目的时候,给它加了个标题:人们的想像力是怎样丧失的?
1、文中有几处细节描写很传神,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请你从文中找出你欣赏的一处细节描写,并说一说“此处”细节描写好在什么地方?(4分)
2、从文中所写内容来看,你认为“智力测验”第三组中那位“常考第一名的尖子生” 是个什么样的学生?(2分)
3、认真阅读本文,任选一个角度(如分析文中某个词语的表达效果、某句话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总结主题,分析写法,抒写读后感等),自拟一道试题,自己解答。(6分)注意:对编制的有价值的试题和有创见的答案可另加鼓励分2-4分。
解析第3题
第一类题 编拟纯知识性试题。如给加点字注音(如捅、矩等),解释加点的词语(如别开生面、规规矩矩等),给文中的词语找同义词或反义词(如骄傲、活跃等)。此类题目,答案正确可得2分。
第二类题 利用题干提示,分析文中一些词、句的含义或表达效果。如“ 局长听罢秘书的汇报,才气呼呼地说”一句中“ 气呼呼”一词表现出 。(可从官气十足的角度回答。)文中结尾写道:智力测验圆满结束。为什么是“ 圆满结束”?( 可从电视台达到了测验目的的角度回答。)此类试题,据回答的完整程度可得3-4分。
第三类题 利用题干和第1题传神的细节描写。(科长求教的眼光,处长擅长领会意图的聪明眼光,美丽的女秘书跟局长咬耳朵,班主任“ 瞪”了调皮学生一眼等)可选择第1题以外的另一处细节描写,分析其作用。(局机关干部的眼光,咬耳朵等细节可从僵化的管理体制,官僚气十足的机关作风的角度作答。班主任的那一眼“ 瞪”可从“ 瞪”走了学生的想像力的角度回答。)还可以从文中突出地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角度拟题。
利用题干和第2题的提示,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拟题。如智力测验第三组中那个“ 尖子生”和那个“ 调皮学生”你欣赏哪一位?( 答案是开放的,言之成理即可。)智力测验第二组中的大学生和第四组中的小学生都表现得很热闹,两组的热闹有何不同?( 可从大学生表现出起哄式的热闹,小学生的热闹表现为思维的活跃的角度回答。)
利用题干从总结主题的角度拟题。如文章的结尾,作者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人们的想像力是怎样丧失的?”根据对本文内容的理解,谈一谈人们的想像力丧失的原因。( 可从机械、死板的教育,僵化缺乏活力的管理体制的角度回答。)
此类题目,据作答的完整程度、深刻程度可得5-6分,优秀者可得8分。
第四类题 拟扩散性的题目。如贯穿小说始终的“ 圆圈”有何象征意义?( 答案是开放的,言之有理即可。)拟质疑、评价性的题目,如智力测验第一组中的局机关干部和第二组中的大学生没有回答出“ 圆圈是什么”这个问题就一定能说明他们的想像力不如小学生吗?( 可从人的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大人比小孩要深沉等角度作答。)拟读后感式的题目,如读了小说后有何感受?写一写。(可从有感于班主任的那一眼——— 瞪”、不做“ 规规“矩矩”的“ 好”学生、给想像插上翅膀等多角度去写。)
此类题目,据作答的完美程度可得8-10分;回答太简单或明显有误的,在应得分(6分)之内酌情给分。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教研室;017000)
(摘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