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作业设计吴世列
“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主题。就此,课堂教学方面的讨论和实践开展得如火如荼且卓有成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课外作业的设计却未受到相应的关注。许多课外作业囿于书本,拘于读写,限于室内,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主体性无从体现。因此,重构作业设计,承辅课堂教学,共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是当前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所需。 一、新课程语文作业设计原则 新课程注重学生本位,强调“练习应少而练,富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第5页)依据这一理念,针对传统作业不足,新课程语文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自主性原则 传统语文作业的布置是“一刀切”,即对全部学生提出统一的作业要求,规定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同样数量和同等质量的作业,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毫无自主性可言。新课程语文作业的设计,应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学生既可以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从而变被动作业为主动作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学生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 2.开放性原则 传统语文作业选材以课本为中心,很少关注这些作业与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完成作业不需要融入现实生活和深入实践探究,更多的只是对课堂内容和书本知识的回忆和再现。另外,作业的答案过于标准统一,学生不能多元解答。因此,新课程作业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生活领域,让课堂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要体现实践探究,让书本知识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应尊重学生个人理解和具体运用,留给学生创造空间,允许部分作业的答案因人而异。 3.人文性原则 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忽视人文性,以致不少教师把语文作业理解成仅仅是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手段而已。这种认识的偏狭加之应试教育的指向,使得语文作业理科化倾向十分明显,“作业布满了硬生生的认知组合,冷冰冰的逻辑堆砌,是榨干了水分的叶子,是抽掉了色彩的花朵”(注:郑逸农:《找回失落的语文精神》,《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2期)。新课程语文作业应体现语文学科人文化成之功能,除了注重知识和能力外,也应围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心灵感悟。一句话,作业应融培养技能与人文化成功能于一炉,让学生在作业中和谐发展。 4.融合性原则 传统式分科教学造成了分学科作业的状况。传统语文作业的内容只局限于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和渗透,它虽然能提高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效率,却容易使学生形成狭隘封闭的知识观。新课程语文作业设计要淡化学科间的界限,把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在知识上相关或思考方法相似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布置作业,以打破传统语文作业中形成的单纯的语文知识学习观,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不仅包括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还应该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从而纠正学生片面性单科思维的习惯,促进其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新课程语文作业的设计类型 新课程语文作业应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作业系统,具体可有以下一些类型: 1.自选型作业 自选型作业根据学生层次差异把作业设计成难度不同的“套餐”型,让学生自主选择,从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享受到做作业的主人的快乐。如学了《荷塘月色》一课,可设计如下作业: 1.摘抄十个形容词,供课外练笔作用。 2.将你知道的古人对月亮的美称写出来。 3.对文中比喻、褒贬不一,你的看法怎样?与同学进行交流。 4.根据课文第四自然段创作一幅月下荷塘画。 5.课后搜集有关写荷的文章,举行咏荷、读荷、写荷活动。 (以上作业,学生可以自选二到三题) 这样的作业布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满足自己探索和发展的需要。另外,学生自选作业,能提高作业的针对性,改善作业效果,让学生负担停留在适当的位置上。 2.活动型作业 活动型作业,一改传统作业单一的纸笔功夫,强调作业在生活中、实践中完成。作业设计要关注学生生活领域,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注重实践探究,强调把书本上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具体可包括动手操作、调查访问、观察积累、生活体验、资料查阅等基本类型。如教完戏剧,可让学生自编课本剧上演;教完诗歌,可让学生搜集或自创诗歌,组织一次诗歌诵读会;学过《胡同文化》,可布置学生考察家乡人们的生活形态,探究其中的文化意味;教完鲁迅作品后,可设计“走近鲁迅”的读书报告会,要求学生阅读高中教材全部鲁迅作品,阅读新大纲推荐的鲁迅作品,阅读鲁迅先生的传记与评价文章,然后畅谈自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和感悟。 活动型作业关注学生做作业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实际运用,增加联系、接触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机会,获得更多的、更广泛的交流和交往的渠道。它对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能力作用明显。 3.问题型作业 问题型作业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提出自己尚未理解或未完全理解的问题。并就此提出自己的推论,最后向教师请教。试举有关《勾践灭吴》例子: 自问:“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中“政”字,书中解释为通“征”,“征税”。解释对吗? 自答:不对,联系同一段最后一句话“十年不收(收税)于国”,就产生了矛盾。既然十年都不向国人收税了,那么,免除三年的税还有什么意义呢? 再看一则有关《荷花淀》的例子: 自问:课文第48段有一处描写划船的水声“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课文第59段还有一处描写“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同样水声描写为何不同呢? 自答:这不是随意描写,而是精心的用词。第一次是几个妇女探夫未遇。回家时在淀上连聊天边划船,心里有几分失落,几分无聊,划船的动作是轻轻的,缓缓的,所以那节奏是“哗,哗,哗。”第二次是被日本鬼子紧迫不舍,形势危迫,她们紧张,但“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所以水声响亮,节奏加快,而又能整齐不乱,“哗哗,哗哗,哗哗哗”,就非常准确地表现了此情此景。 问题型作业对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培养学生动脑的良好习惯无疑是一种极好的促进,况且今后社会的发展更加需要一批勇于提出问题和善于提出问题的人。只有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然后去探索、去寻找它的答案和解决办法,才是真正具有创造精神的表现,也才能真正造福于社会。事实证明,这种形式的作业对于培养学生思维习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展示学生个人才智都是一种极好的尝试。 4.融合型作业 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已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与数、理、化、生、政、史、地等各门学科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把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在知识上相关或思考方法相似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布置作业。如教完《鸿门宴》一文后,设计“从历史人物语言看历史发展”的融合性作业,学生通过对项羽与刘邦的对话的分析,揭示出项羽的性格及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这种性格走向失败的必然性。这能促进学生对文言词句的学习,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更具匠心的是让学生增进了对当时历史的认识。在作文教学中,也可设计综合性作文题: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水旱灾害频繁。从古代的赤地千里、人自相食,到现代的水源匮乏、于旱少雨;从古代的大禹治水,到2003年的军民抗洪。水旱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关心着这一问题…… 1.请运用哲学观点、环保知识等,以《自然灾害与人类》为题写篇议论文。 要求: (1)对气候知识、哲学常识、生物知识、历史资料的运用,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说明和抒情; (3)不少于800字。 这一融合型作业除了以语文学科为主干外,还涉及到地理、生物、政治、历史四个学科的知识内容,可以考查学生的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说明问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跨学科融合型作业,并不是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简单相加,而是融合渗透,要求相关知识学习能相互促进,不同思维方式能共同参与,从而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增强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促进他们和谐发展。 三、新课程语文作业设计注意事项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作业创新设计使学生受益匪浅,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适当控制作业时间 教师应该掌握好作业的难度和数量。不要让学生做力不能及的事,即使作业本身难度不大,但数量也要合适。如果学生需要花很多时间方能完成,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从而产生厌顷逃避心理,那么结果就适得其反。所以教师在没计作业时一定要站在学生角度,预计一下完成作业可能所需的时间,避免出现上述弊端。 2.合理分配作业类型 自选型和问答型作业布置频率应该稍高,可结合每课教学内容加以使用;而活动型和融合型作业开放性强,强调写实情景,完成时间所需较长,一般以每隔两周布置一次此类作业为好,可依次交替进行。这样既能保证作业的质量,可以让学生作较为充足、深入的探究,又能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增强做作业的积极性。 3.及时创设作业交流平台。 学生花了大量心血完成作业,如果没有展示的机会,就会感到失落,以后会丧失完成作业的兴趣;而且,如果教师只布置作业而不看重效果,学生也会产生无所谓的态度,消极应付。因此通常在完成一周的作业后,教师应用不少于一个课时的时间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成果,尤其是对于注重过程学习的活动型和融合型作业更需在班级中进行交流,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正受到别人的关注,从而提高日后学生的参与度和支持度。 4.积极提供作业指导 新课程作业设计固然更重过程,强调答案的开放和多元,但这并不意味教师的权威地位和指导作用下降,相反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收集资料的作业,教师就应该提供必要的信息渠道,指导学生怎样去找相关的书籍、报刊和网址;对于实践型作业,教师应主动联系相关社会单位和人员,协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对于融合型作业,由于学生知识结构存在局限性,习惯于单科思维,教师应适时介入,给予提示引导。 总之,语文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我们不能满足和停留于传统的作业布置,而应顺应教学改革的潮流,融入新的理念,尝试新的类型,为生机盎然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再添一片新绿。
(作者单位:浙江苍南龙港高级中学)
(摘选自《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05.)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