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少堂志林
文章标题: 《少堂新作:和谐社会呼唤闲暇教育》
出处:小应编辑      阅读次数:389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少堂新作:和谐社会呼唤闲暇教育

和谐社会呼唤闲暇教育

 

程少堂

 

(本文是作者应《深圳特区报》之约而写,拟发表于该报2005年3月22日)

 

众所周之,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为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而提出的一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成功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系统的自主契合与全方位协同。如果说休闲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或如马克思所认为的那样,休闲是人类生存的真正目标,现代化进程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人类社会不断休闲化的过程,那么,我们就不难感觉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对闲暇教育的渴盼与追寻。和谐社会的成功构建肯定有赖于全社会闲暇教育的顺利进行,特别是有赖于对青少年学生闲暇教育的普遍开展。但是我们的整个社会,尤其是我们的教育系统,准备好了吗?我们的看法是,没有准备好。以下就青少年学生的闲暇教育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请方家指正。

 

 

一、自由:闲暇的灵魂与追求

 

闲暇本是社会学的一个概念。但对于什 么是闲暇 , 社会学家的界定也众说不一 , 几乎 没有共同的致的看法。学术界有人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 认为闲暇就是 闲空 闲工夫 , 没有事情要做”,“没有活动的时候。这种对闲暇的理解是不大妥当的。因为事实上 , 闲暇时不仅可能有事做 , 而且必定是有活动的 , 没有绝对的无活动的暇。这样说也许有人会马上质疑 个人在闲暇时闲逛、闲呆、睡懒觉也算活动 ? 我们认为这些都是活动 , 只不过不是高层次高质量的活动罢了。质而言之 , 闲暇同社会规定的 ( 不得不参加的)劳动是相对应的概念 , 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因此我们认为 , 所谓闲暇 , 乃是除参加社规定的劳动之外的完全属于个人自由支配的空余时间人们在这空余时间里的一切行为都是闲暇活动。

如果对闲的这种限定可以被接受的话 , 那么我们据此可以明了闲暇的三大特点。

首先是自由性。也就是说在闲暇所标示的这一段特殊的时间里 , 人们享有可以不必做任何事的自由 , 但同时也享有可以 为所 欲为的自由。更重要的是 , 这里的自由还指人的意识的自由状态。也就是说 , 在闲暇中 , 人的意识活动没有也不可能有人为设置的禁区 , 既不受外在势力的强制和束缚 , 也没有内在的敬畏、屈从、恐惧、焦虑等心理影响 , 人可以自由地思考、探索自己关心的各种问题。在这里 , 人的自由意识表现为敢于对自我面临的一切客体对象进行独立思考 ,不崇拜权威与偶像 , 把权威与偶像也当作自我理性思惟的对象 表现为他想怎样想就怎样想 , 他能够想到哪里就想到哪里。人有自由意识 , 才会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创造力 , 激发灵感、直觉、思想和智慧的火花。自由性是闲暇最本质的特性。

其次是个人性。它是相对于工作、劳动时的集体性而言的。人类的工作、劳动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来进行的 , 本质上是社会性的集体行为。但是在闲暇中 , 一个人怎样度过他的闲暇 , 则是个人的自由选择。换言之 , 他不但是自己闲暇活动的参与者 , 它的价值的承受者、消费者 , 而且是它的设计者和它的结果的评判者 。由此可见 , 在闲暇时间里 , 相对地脱离了集体和社会 , 相对地成了不受约束的 自由人 , 并因此而最充分自觉地体验到、认识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第三是主观性。工作、劳动的集体性社会性给参与者规定了活动的时空范围和进行方式。事实上,迄今为止人类的工作和劳动总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的异化性质 , 也就是说带有一定的他律性和强迫性但是在闲暇活动中的情形则正好相反 , 人们可以相对多地按自己的意愿去行使自己的选择权利 , 对闲暇活动过程中的全部细节做出决定和选择。这 ,在闲暇活动中 , 人能接受主观的引导 , 独特地、自由地表现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乃至真正的自我 , 有更多的机会通过自我决断 使自己成为活动的主体。(本节考了美国学者J ·曼蒂等人的观点)

以上谈的只是一般闲暇。那么什么是学生的闲暇呢 ? 我们认为 ,所谓学生的闲暇 , 是指除完成学校教育教学规定的任务之外的 ,完全属于学生个人支配的空余时间。据此 , 那些硬性规定了活动的内容、方式方法的课外活动、校外活动时间 , 还不能算是学生的闲暇。

以上对一般闲暇和学生闲暇的属性进行探讨 ,不仅是为了理论研究的需要 , 更重要的是由于闲暇所具有的这种独特属性 , 才对学生素质的发展具有其他时间所不可取代的巨大作用。

二、闲暇:学生个性发展的空天阔海

 

马克思不仅重视劳动时间的节约 , 而且重视闲暇时间的利用。他说 " 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 , 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 , 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 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 " 。这里 , 马克思把生产力的发展、自由时间的增加和个人发展三者紧密地联系起来 , 阐明了客观的必然性 , 并断言 " 自由时间 , 可以支配的时间 , 就是财富本身 " 。马克思还曾指出:“自由时间——不论是闲暇时间还是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自然要把占有它的人变为另一主体 , 于是他作为这另一主体又加入直接生产过程。” (《马恩全集》第46卷下,第225——226页。)马克思的有关论述不仅指出了闲暇的合理利用是一种发展中的文明 , 而且阐明了闲暇时间与个人充分发展的辩证关系。这对我们研究闲暇与学生个性即素质发展(在心理学上,广义的个性发展与素质发展是同一概念)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首先 , 闲暇时间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展。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 , 当然要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道德、纪律教育 , 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为了实现这一任务 , 仅仅通过课内的教育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不够的 , 还必须教育学生利用闲暇巩固和发展这些素质。例如 , 在闲暇时间中 , 学生通过自由自觉地阅读马列原著和报刊 , 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通过自由的、创造性的学习和研究 , 向社会提供创造性的有价值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得到社会的肯定性反馈评价 , 学生从自己价值的积极外化中看到了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 在改造客观的同时 , 也建构了自身 , 学生培养了自己作为公民 ( 或未来公民 ) 的义务、职责和献身精神 ,培养了自己为伟大事业献身的崇高的人生观。从而领悟到个人的价值是在主体与客 体、个体与群体的统一中实现的 , 使自己愈加成为具有自觉性、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的道德主体。

其次 , 闲暇时间也能推动学生智力素质的发展。在闲暇时间中 ,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 自由阅读各种报刊、书籍 ,收听广播、收看电视 , 从而广泛地接触现实社会和自然界的各种事物 , 大量接受多方面的即时信息 , 获取各方面的新鲜知识 , 大大扩展了视野 , 并且得到机会发展自己的正当志趣和爱好。通过这类丰富多采的闲暇活动 ,学生的知识增添了宽度和活度 , 不仅有助于深化和扩大在规定的教学过程中所学得的知识 , 而且大大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这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 , 为他们未来选择职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三,闲暇时间也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和体质的发展。在闲暇活动中 ,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 参加各种文娱活动 ,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 发展他们的艺术兴趣和创造才能 , 又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 还可以使他们愉快活泼 , 促进身心健康。在闲暇时间中通过自愿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公益劳动 , 也可以锻炼身体 , 增强体质。(本届参考了鲁洁先生著作中的观点)

第四,闲暇时间对学生素质发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能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丰富学 生的精神生活、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上。学生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是多层次多种类的。他们不仅有学习求知的需要 , 还有友谊社交的需要、独立自由活动和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需要 , 以及对美的享受和娱乐的需要。这些多层次多种类的需要单靠教育活动 ( 包括课内外所有硬性规定了内容、方式方法的活动 )是不可能满足的 。只有开展丰富多采的由学生自由支配的闲暇活动 , 才能从多方面来满足学生因人而异的多种多样的需要 , 使学生感到精神充实 , 热爱生活 , 充满青春活力。尤其重要的是 , 闲暇时间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广阔天地 , 学生可以独立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 ,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克服所遇到的困难 , 并将使他们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特点 , 看到自己的力量 , 乐于进取和开拓。因此 , 闲暇时间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独特方面 ( 包括个性 ), 具有不可取代的巨大作用。

正因为闲暇时间对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有这样大的推动作用 , 所以中外一些著名教育家都极重视学生的闲暇问题。中国教育家胡、蔡元培、陶行知、鲁迅等人都对学生的闲暇问题有深刻论述。例如陶行知先生指出 :“……要养成儿童之自我教育精神除跟教师学外 , 还跟伙伴学 , 跟民众学 , 走向图书馆去学 , 走向社会与自然界去学。为了加强养成儿童之自我教育精神 , 育才学校每日给予儿童相当时间 , 作为自由思索与自由活动的机会。  他还说 :“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 , 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 , 树木 , 青山 , 绿水 , 日月 , 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 , , , , 三教九流 , 自由地对宇宙发问 , 与万物为友 , 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 ” (《陶行知文集》,第675、753页)外国教育史上最重视学生的闲暇活动的是苏霍姆林斯基 , 《帕甫雷什中学》这部著名的教育学名著中指出 :“ 重要的是 , 要使每个少年天天都有几小时自由活动时间 , 使他能够根据自己的愿望和选择来找到个人喜爱做的事情。” 他还指出 :“ 教师在规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同学生的交往 , 只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学生的教养、他们精神上的发展和道德面貌的形成 , 这一切 , 在许多方面都有赖于闲暇时间里的活动。学生的素质和天资也只有当他每天有时间从事自行选择的喜爱的活动时 ,才能得到发挥 。所以拥有自由支配的闲暇活动时间也是发展个人持长的一个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坚信自由活动时间 ( 即闲暇活动时间 ) 问题 , 不仅在教学、智育方面是一个重要问题 , 而且在全面发展上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自由活动时间不仅是智力生活丰富的首要条件 , 智力生活的策源地 ,” 而且只有当学生每天按其自愿随意使用 5 ——7 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 , 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 , 谈论素质、爱好、天、才能 ,只不过是空话而已。

概而言之 , 具有自由性、个人性、主观性的闲暇时间 , 是学生个性发展的空天阔

 

三、文明化闲暇生活应有的价值取向

 

在闲暇时间里 , 由于具有可以不受约束地选择任意行为的自由 , 于是既提供了对青少年学生个人身心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肯定意义的积极闲暇活动的潜在机会 , 也提供了对学生个人身心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否定意义的消极闲暇活动的可能性。因此 , 闲暇并不必然推动学生的素质健康发展。要使闲暇真正成为学生素质健康发展的空天阔海 , 就要使学生的闲暇活动文明化。

学生闲暇活动文明的主要标志有四

, 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学生的闲暇活动的内容要清 新、健康、高雅 , 有利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增长知识和才干 , 有利于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也就是说 , 要通过积极 有益、文明健康的闲暇文化生活去宽学生的视野 , 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 , 发展和培植其良好的个性 , 使学生既能从中得到休息和娱乐 , 又能在精神上得到真正的享受 , 素质上得到真正的发展,从而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 , 要有利于树立高尚的社会主义暇生活价值观。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 义社会同样存在闲暇时间 , 但二者有其本的区别 , 即社会主义对于闲暇时间的开发和利用, 具有主体性的自觉意义。换言之 , 社会主义能够自觉地把闲暇时间同人的社会化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 而不是单纯追求个人享受和纯粹的 闲暇。这种闲暇价值观基本区别 , 根源于两种社会制度的区别 , 根源于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或对立。在我国 , 各级各类学生通过闲暇活动发展的素质 , 必须是在社会主义方向制下的素质 , 离开了这一方向 , 就会滑向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泥坑。因此 , 学生的闲暇活动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 有利于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校园生活方式。《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的不但会引起人们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而且会引起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状态重大变化。这里所说的生活方式 , 其实质就是人们如何享用消费资料的方式和使用由他个人支 配的闲暇时定方式。因此 , 学生的闲暇生活文明化就是要摒弃那些落后的、腐的、愚昧的东西 , 有利于校园生方式的文明化。

第四 , 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风气虽决定于社会风气 ,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 , 学校风气也影响着社会风气。因此学生的闲暇活动要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 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和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谐。、

 

四、消极化:我国学生闲暇生活的主要问题

 

目前 , 我国学生闲暇生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 主要有

)从闲暇生活内部结构看 , 我国学生闲暇生活消极接受多,创造发挥少。除体育运动外 , 大都是下棋、打牌看电影录相、跳舞、唱卡拉OK等。闲暇时的书也大都是低层次的消遣的东西。在学生中利用闲暇进行创造性活动 ( 如文艺创作、、科研究、论文写作)的人极少。部分学生中有“娱乐至死”倾向。

)从闲暇生活质量看,有向消极发展的趋势。不少学生闲暇生活格调庸俗、低如闲、喝酒睡懒觉 , 赌博等有害身心健康的活动。闲暇活动崇尚真善美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向往的不是很多。

)从闲暇生活的后果看,呈现出一种恶性循环。在许多情况下 , 闲暇活动对学生素质的健康全面发展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 甚至可以说起了促退作用,一周五天的正规教育效果,往往在一天半天的消极闲暇生活的冲击下烟消云散。

(四)从闲暇生活的引导机制看,我国学生闲暇生活呈显出自流、盲目态势,有关方面对此既缺乏理论研究,更少操作指导 。

青少年闲暇生活的质量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民族未来生活的质量,因此 , 使学生闲暇生活文明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五、内外夹攻:促进学生闲暇生活文明化的策略

 

我们认为在目前 , 促进学生闲暇生活文明化的基本策略是综合治理,“内外夹攻”,即学校(教育系统内部)社会(教育系统外部)协同作战,具体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着手

(一)开设闲暇教育课程 , 进行闲暇教育。 有西方学者认为 改变了某个民族的闲品性就可以改变这个民族的整个个性和这个民族的效率。的 , 闲暇时间的支配 , 了一个人的需、兴趣、爱好与人生观、世界观 , 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物质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 , 对于一个学校则反映于它的校风质量 。目前我国学生闲暇生活低层 、低格调化的问题 , 当然有其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复杂原因 , 但是忽视闲暇教育则是个重要原因。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都还未将开设闲教育课程列入议事 , 甚至对闲暇教育这个念也颇感陌生。在理论研究方面 , 闲暇教育在欧美学术界成为显学 , 但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则刚刚起步 。但是 , 闲暇时间是作为青少年学生社会化个性化的重要方面而客观存在的 , 而且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全社会的闲暇时间不断增加 , 学生的闲暇时间也必然会不断增多。因此 ,重视和发展闲暇教育 , 培养科的闲暇价值观 , 传授利用闲暇的技能技巧 ,是教育学生明智地有价值地利用闲暇的迫切需要 ,也是提高充实学生的精神境界 , 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发展个性和恢复体力的重要课题。

( ) 优化学生闲暇时间结构首先必须给学生合理的足够的闲暇时间目前 , 我国大学生的闲暇时很多。但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闲暇时间太少有些中小学生家长更是巴不得学校从早到晚把学生关在学校 , 以免放在社会上出问题。中小学生闲暇时间不足 ,一方面导致上了大学后有闲暇但又不会合理利用闲暇 , 另一方面导致个性模式化 , 缺乏动手能力、创造能力 , 缺乏独立意识等不足。因此 , 应增加中小学生的闲暇时间。其次 , 要提高具有积极内容的闲暇时间比重 ,把具有消极内容的闲暇时间降低到最低限度。目前 , 我国学生闲暇时间比较主要的活动是看电视、打牌、交往、闲呆、闲逛等。这些活动的时间过多 , 而主动性创造性活动过少 ,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另外 , 在学生闲暇时间结构中 , 大中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时间太少 , 而且主要在校内进行。这反映了大中学生社会参与程度比较低 , 社会活动圈狭小 , 显然这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应引导学生加大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比重 , 限制过度娱乐带来的消极影响 。第三 , 要有层次性。优化学生闲暇时间结的总目标是要求健康、文明科学、向上 , 有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但由于学生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 因此 , 对闲暇时间结构的优化还要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分层次进行 , 不能 一刀切 。例如 , 小学生的闲暇时间结构中应多一些游戏型活动 , 中学生的闲暇时间结构中应多些读书学习的时间 , 而大学的闲暇时间结构中则应多些创造性活动。

( ) 善于引导学生明智地利用闲暇。罗素认为,明智地科学地利用闲暇,是文明和教育的产物在我国现阶段,除通过闲暇教育课程传授有关知识、技能外 , 引导的方式有三。一是利用行政手段 , 颁布必要的校纪、校规 , 违者必究。二是利用经济手段 , 对在闲暇中创造出有价值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 ,对在闲暇中进行有害于社会进步的活动的学生进行适当的经济处罚。三是利用舆论手段 , 宣传 , 加强教育。

( ) 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正确、文明利用闲暇的条件 , 包括 ( 物质 ) 条件 ( 精神 ) 条件两个方面 条件而论 , 有关闲暇的必要设备 ( 如体育运动器械、图书馆、图书室等 ) 要尽量具备。就 条件而 , 首先是大力开展校风教育 , 为学生的闲暇生活文明化创造一个具有良好势能的小环境。另一方面也要优化社会环境 , 要对全社会进行闲暇教育。这样才能为学生闲暇生活文明化创造一个有利的大环境。 ” “的条件不具备 , 对学生的闲暇教育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 )领导部门要重视学生的闲暇和闲暇教育问题 , 要把闲暇教育尽快列入议事日程。

综上所述 , 我们认为 , 只有从理论到实践都高度重视闲暇教育 , 才能使学生的闲暇生活逐步健康化、科学化、文明化 , 才能使闲暇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空天阔

 





 


最后更新[2005-3-2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