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瞧!这也许就是语文味!》
出处:语文味课题组    作者:柏华   阅读次数:202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瞧!这也许就是语文味!

   瞧,这也许就是语文味!

——散文语文味品读例谈

深圳市深南中学  柏华

我们做什么事,如果觉得有味,那么,做起来就会坚持不懈,乐在其中,虽苦也不觉得。语文教学也是如此。笔者认为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程少堂老师提出的“语文味”就相当好,它使语文的本质返璞归真。听起来似乎有点“虚与悬”,但正因如此,它开辟了语文教学的广阔空间,因文体、因个性、因个体、因年龄甚至因性别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教无定法”,没有模式的限制,没有步骤的要求,只有师生作品情意交融的“场与氛围”,只有追求一致的目标:语文味!的确,语文应该是最有味的,也必须教出味才能教好。如何才能教出语文味,笔者挑出几篇散文,尝试着采用“读”“议”“析”等方法,引导学生细品其中语文味,收到良好效果。

读出语文味—— 读中自有语文味。

要使语文课出味道,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有一点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这里要注意防止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对学生不负责任,听之任之,一句“读书”了事,与让学生自学无异,使之变得盲目茫然,甚至应付了事,以致无味可谈。二是教师自顾自分析来分析去,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就是不给学生读的机会。后面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尤其多。课文犹如摆在讲台上的苹果,老师如何分析它的外形漂亮、色泽艳丽、味道可口,营养丰富,就是不让学生去尝,不管他如何说得天花乱坠(有的甚至照办教参),学生得到的只不过是老师嚼过的,味道自然大打折扣;更何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的传授只是自己的部分见解,又怎能代替学生去阅读呢。我们并不反对教师恰当的精彩的点拨与评述,恰恰相反,通过好的渠道吊起学生的胃口,指导学生以“可视性”为目的进行品尝,进入意境,展示情景,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意境优美的写景散文,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诵读等手段,明确“写了什么”,身临其境去品读,诱使其头脑中现出幅幅画面:如读《春》就要读得眼前鸟语花香,春光明媚,莺歌燕舞,彩蝶双飞;读《秋魂》就似见秋高气爽,色彩缤纷,稻香飘飘,硕果累累;读《我的长生果》第二段:“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明确:写什么?少年时代读书生活。怎样写?用比喻。为什么要用这样两个比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姹紫嫣红的万花从中,蝴蝶翩翩轻舞,蜜蜂嗡嗡飞叫,好一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泉水流经山谷,又是何等的清澈、清脆、清新;两者从视觉、听觉方面恰如其分写出了少年时代的特点,何等朝气、何等清纯!给人以无穷的活力与美感。启发学生细细品读,其中言语有尽,而意味无穷了。当然,在读的过程中,句读、重音、节奏、抑扬、快慢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议出语文味—辨字句于毫发间

对于课文的传神点,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讨论,激活思维,辩字句于毫发间,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无穷意味!如对《背影》中父亲买好橘子后,“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的理解,有的学生说,父亲这时是轻松了,因为他克服困难帮儿子买回了橘子,用物质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一片爱心,感到心满意足;也有学生说,不对,这句话后面还有两个字“似的”,“似的”是好象的意思,好象很轻松,那就不一定轻松。父亲这时他并不轻松。为什么?因为本身离别在眼前,更何况家中光景甚是惨淡,祸不单行。父亲的轻松是做给儿子看的,是为了安慰儿子,让他放心。不轻松而强装轻松,爱子之情何等凝重!还有的学生认为二者都有。课堂简直变成了小小“国际大专辩论会”。我后来表态:言之成理都正确,只不过看谁更有说服力。瞧!多动脑多用心的一群孩子!用如此之法,语文课的语文味甚至延伸到课外,下了课,还有几个在津津有味的争论呢。

又如写到浦口告别之时,“父亲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究竟是强调哪一点呢?一些学生说是父亲关心儿子,劝儿子进去,是怕丢了东西;一些认为是怕儿子的座位被别人占了。马上又有学生反驳:“里边没人”,又怎么会丢东西、座位被人占呢?其实一般告别之时,送行的比出发的更为难受,父亲怕儿子承受眼睁睁的离别之苦,劝儿子进去才是真正的目的,而“里边没人”只不过是个借口而已。正因为隐藏在言语及内心深处深深的爱子之情,震撼作者的心,也震撼读者的心灵,正所谓“人愈远而心愈近,影愈淡而情更浓”啊。通过辩字句于毫发间,学生深深感受到人间至爱是亲情!

 

析出语文味——比较中寻根究底

《金黄的大斗笠》中对颜色描绘的句子有 “干干净净的蓝天”“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他看管着一头雪白的小山羊,小山羊在田埂上悠闲的啃着青草。”蓝天绿田青草白羊,金黄的大斗笠,色彩鲜明,生意盎然。

而《背影》中所描绘的则是“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黑”“黑”“深青”用的是凝重暗淡的颜色,给人以悲伤凄凉之感。

我们通过比较,让学生充分体会:这两篇文章为什么用了不同的色调,究其原因是表达的情感与主题不一样:《金黄的大斗笠》格调清新明快,以此烘托出少年的纯真可爱,姐弟亲密无间。而《背影》在文中直接点明“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教人如何不伤心落泪!格调自然低沉凄婉。

再看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写到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孩子们在此折腊梅、寻蝉蜕。特别是写“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为什么“静悄悄”?原来是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以致于屏声静气。而写到他们读书时:“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龙潜九勿用’的”。一个“人声鼎沸”与上面的“静悄悄”形成怎样的反差!既没标点又杂乱无章,看似热闹,实则应付也!

而先生的读书又与此相反:文中写道:“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变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的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将头拗过去,拗过去。”

我们仔细比较一下:先生读书,不仅有标点,而且加语气词,说明什么?先生多么认真,多么投入!作者并没直述,但学生的应付与先生的投入对比,何等鲜明!我们从表象进一步从深处挖掘:作者认为百草园是“乐园”,那么,对三味书屋的情感又应该是怎样的呢?(传统教学往往对前者分析教多,对后者一笔带过),笔者认为此处恰恰可以此为重点(课文本身就作为学校生活选材)、难点(主题探讨多样化)兴奋点(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掀起课堂高潮,味道不就出来了么?

教学,需要教师的全身心的投入,需要细细把握与揣摩,需要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讲出精髓,讲出风格,讲出特色,开辟崭新的天地,煽动学生的激情,这样,我们就会意兴盎然的说:瞧,语文味就在这里!学生也就会天天盼着上语文课,并且说:哈哈,我们语文课真有味!那么,你说,我们离成功还有多远呢?


最后更新[2003-11-2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