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
春天是格外迷人的季节,它披著华美的衣裳,带著微笑,带著美,带著无限的风情和魅力远道而来,在它的目光抚触下,丰饶的原野流光溢彩:飞燕剪出漫天彩霞,彩蝶舞出遍地鲜花,小草吐嫩芽,绿叶跟著来了,像浪涌,像潮奔;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春天孕育著无限希望,风情万种,正是春游的大好时节。
春游,古人叫踏青、游春。春之游俗,远于先秦就已形成,尔后代代相袭,盛而不衰,唐人杜甫在《丽人行》中,关于「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和《清明》诗中写到「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诗句,把南北各地人们踏青描绘得栩栩如生。宋人吴惟信写有「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名句,宋人苏东坡也有踏青诗传世:「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宋人张先《清明诗》说:「龙舟舴艋吴山竟,笋柱秋千游女并。芳草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纤云去后遥山瞑,也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描述清明时节人们兴致勃勃到郊外寻芳踏青,在涓涓溪水旁,万花丛中缓步游玩,乐趣盎然。宋人陆游也写下了令人心旷神怡《山城踏青》诗:「天晴山雪明城廊,水涨江流近驿亭,客鬓不如堤上柳,数枝春动又青春」,短短四句,诗人踏青所见就跃然纸上。宋人范成大在郊外踏青时被田园风光所吸引,写下《春日田园》诗:「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进一步描绘了当时人们春游踏青风俗。《东京梦华录》记述得更详:「清明三日,四野为市,芳树之下,园圃之内,罗列杯盘,互相酬劝,都城之歌舞几满亭台,抵暮而归」。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踏青时间不一,川蜀较早,为农历正月初八,广东福建一带则以二月初二为踏青节,而长江以北广大地区,春天来得晚些,多以清明为踏青节。
我国各地踏青活动丰富多彩,登山寻春,戴花插柳,饱览山川名胜,历代诗人都以春游为题写下美好华章。宋人王令在《春游》诗中咏道:「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楼台笑上楼。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通篇在欢乐与悲愁对比中,把由春游而产生的独特感受意味深长地写了出来。宋人程颢《郊行即事》诗云:「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将游人流连于山光湖色之中描绘得淋漓尽致。而唐人韦应物则以健身的角度写春游:「吏舍局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是啊,「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白居易《春游》)。
踏青途中,人们还可以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如荡秋千、踢足球、放风筝、斗草、插柳、戴花、竞龙舟等。清代吴友如《清代节放风筝》诗云:「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就是清明民间体育娱乐活动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