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絮”长久飘扬在学生心中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与施教方略初探
蚌埠七中 杭法刚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主要表现为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教得太死,一是教得太活。
教得太死。这种教法在目前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占主流。大部分老师是根据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和中考试卷上出现的诗歌试题的题型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也就是所谓的应试教学。在教学上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步骤:文学常识的记忆,关键字的理解,重点字句的含义,重点句表达作者的感情等。尽管有不少人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过猛烈的抨击,但由于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在应试中取得好效果,就使人不想为而为之。纵观近几年的中考、高考,在诗歌方面的试题,也的确显示出了让人可以针对的程式化:2004年的中考试卷,在古诗方面的试题,主要以名句填空为主,而且还是最最常见的一些名句。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考了十几年了,2004年的中考试卷上还有八家在考。我们不是说这首诗不该考了,因为学生每年都是新的,这样千古流传的名句考也是理所当然的。但这样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古诗文就那么几分,学生到时背背就解决问题了,平时无需下那么大的功夫。下了功夫,学到了能力,在这种题目上也无法表现出来。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一些老师在教学古诗文时过于草率,只让学生会背会写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对于如何品味、如何鉴赏,则是一带而过。2004年的中考试卷中,也有两三家出了鉴赏类的题型,题目也只是对课文注释的翻版,学生平时稍加留意,答对没有太大的难度。
和中考相比,高考的古诗文题目全是选自课本以外的诗歌,题型以鉴赏居多。学生读起来难度较大,似懂非懂。学生答题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好在大多是选择题,最后可以任选一个了事。其实,要做到对这类题型有把握,非一日功夫所能达到的。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那么多的古诗文,要背到原文,那种量的巨大是难以想象的,何况还会出现一些本来就让人很难看懂的“朦胧诗”。所以学生也很清楚,就那么二三分,需要花上那么大的功夫吗?何况还有其他学科在争时间。一些学生就抱着很乐观的态度,看懂了更好,看不懂就蒙,蒙不对也不会影响大局。这就是造成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教得过于死板在主体和主导方面的原因。
教得太活。这类教法大多出现在公开课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准备,收集相关的资料,运用光、电、声、色等高科技的手段,把一堂平时只背背写写的古诗文上得让人耳目一新。没有谁敢说这种教法不好。但是这种教法也只是一朵昙花,只限于很长时间才能等到的公开课上,平时的课堂教学是很难见到的。和前面的应试教学相比,又显得太活,学生很难接受,教学效果也不太理想。这种教学方法目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朗读型。整堂课都在读。老师读,学生读,录音读,分组读,集体读,单独读……读贯穿一堂课的始终。其间配以舞蹈、绘画,甚至小品表演等手段。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读完以后,学生还是一无所知。读是一种手段,只是为造一种气氛而读,只是那一堂公开课的集中读,恐怕是很难见效的。朗读只是一种感染,要想它能对学生的语文能力产生影响,就必须是熟烂于心的背诵。巴金先生不是在年青的时候就会背诵《红楼梦》吗?于是才有他的《家》、《春》、《秋》等传世之作。现在的中学生能背的东西少的可怜,有的诗歌上课时能背了,时间稍长又忘完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就不是所有的学生在上这课时就能背完的吧!更有甚者,有的老师在朗读中,不停的指点,内容包括朗读的节奏,重读与轻读,声音的高低,语调的长短……我们要问的是,那样读有依据吗?如果说那种读法是老师对那首诗的理解是可以的,统一的强制性地让每个学生都如此读,就不妥当了。
咏唱型。咏唱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手段。早在先秦时期《墨子• 公孟》篇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一些文化名人也为古诗谱写过乐曲。如胡适、赵元任、俞平伯、文怀沙、霍松林等都有传世作品。李叔同先生的那首“长亭外,古道边”传唱半个世纪,叶至善先生则用外国乐曲为150多首古诗选配了乐谱,影视剧和当红歌星也有少量作品流行。但这对于中华茫茫诗海,那点数量就少得可怜了!诗歌是不是咏唱就比背诵记的牢固呢?根据我们平时的经验,感觉也未必就是。我们到练歌房唱歌的时候,不是经常只会哼乐曲而不会唱歌词吗?而我们所能哼的乐曲至少是某个时代刻骨铭心的作品吧,那歌词怎么就不能记住,因为我们平时用得太少啊!古代的诗歌不是流行歌,会对学生产生那么大的诱惑。有的学生能一字不差地记住几十首,乃至上百首流行歌的歌词,却背不下几首古诗;能说出各国足球明星的各自爱好,却搞不清苏轼就是苏东坡……这也是让教育者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啊!再说给古诗谱曲的问题,我们是根据什么就能把那首诗定格为那种的曲调?定为那种的曲调是在表达作者的感情,还是在表达曲作者对古诗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把一个人对一首诗的理解,定格为一首诗就应该如此理解,也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吧。如果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谱子唱《敕勒歌》还能让人接受,但用“新年好”的谱子去唱李白的《朝发白帝城》而且是童声齐唱,你还能感觉妙处吗?还有一些老师自己给诗歌谱曲,弄的歌不像歌诗不像诗,学生唱也不是,背也不是。这对学生理解诗歌还有帮助吗?
拓展型。拓展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的外沿和内涵相等”适当的拓展对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能起着积极的作用。但目前的一些古诗文课被拓展的让人感觉没了边际,是一种为拓展而拓展的胡乱拓展。我曾听过一位老师上的《孔雀东南飞》,整堂课就在讨论焦仲卿为什么要休掉刘兰芝的原因。学生的思路是放开了,想象的原因五花八门。但这课的重点在哪?学生讨论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收获?还有人能根据“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判断出陶渊明眼睛的斜视。这种避重就轻的拓展,除了引得学生的哈哈一笑,还能有什么价值?《中学语文教学》上曾刊登一位老师的古诗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短短的一节课,涉及古诗文鉴赏方面的名作二十多篇,而且都是近阶段较有影响的著作。有人说过,就那些著作,大学中文系的本科生、研究生也要用上一个学期才能看出一点名堂。我们的学生真的就有那样的水平了吗?我们中学的古诗文教学用得上做那么高深的探究吗?学生探究后,古诗文的鉴赏水平就能培养出来了吗?
鉴赏型。诗歌的内容讲解的很粗糙,然后就是学生轮流上台朗读从网络上下载的,或是从一些鉴赏词典中摘抄的有关那首诗的赏析文章。气氛热烈,文采飞扬。素不知,学生读完之后还是学生。下载和抄袭永远不是创新。有的老师还把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称之为比较阅读。然后就有学生能写出神采飞扬的赏析文章。作家生平的叙述,作家思想的研究,作家内心感受的揣摩,甚至作家艺术风格的归纳,俨然是在进行一场学术的探讨。我们的学生真的有了这样高的鉴赏水平吗?那就得问问上那一堂课的老师了!事实上,初中生只有一点古诗文的感性认识,欣赏的能力还没有形成,高中生有一点古诗文欣赏的模糊认识,也还不能形成独立的欣赏观。有的老师认为让学生多见一点就会尽早成熟他们的欣赏观。但我们要说的是,学问是有其阶段性的,人的认识也有阶段性,如果像前面那样,我们的学生还要去上大学吗?我们的大学还要开设“中文系”吗?新课程标准也只这样要求的:“培养学生古诗文的鉴赏能力”我们有些老师不是在培养,而是在运用。如此拔苗助长的教学方式能起到好的效果吗?
教得太死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得太活,让学生难以适从。那么如何解决上述两种不良倾向呢?我们认为可以采用如下的策略:
点睛,加强古诗文的基础知识教学。
学生的古诗文的基础很薄弱。从小学到高三,学了这么多年的古诗文,不少同学不知什么为压韵,如何压韵。不知什么是诗歌的节奏,如何划分诗歌的节奏。在中考和高考中都出现这类试题,但大多学生是通过老师的强化训练记住的,不是真正掌握了这类知识。古代的私塾先生开始就教学生如何对字,如何对词,“黑对白”,“花红对柳绿”,这是古诗文学习最基础的东西。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当年曾用对对子作为清华大学的国文考试,可见其重要性了。我们现在还去做吗?也许有人已经发现学生在这方面的薄弱,所以在近几年的中考、高考中有时也能看到这类试题。也许是分值太少,还不能引起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古诗文的平仄就更是没有几个学生懂了。像这样在空中建造楼房的教学方式,其效果能怎样呢?我们至少要让学生知道古人作诗是怎么一种做法吧。
积累,加大学生背诵古诗文的数量
从目前选入中学课本中古诗文的数量上看,初中仅有50首,高中也不过60首左右,这加在一起的100多首诗,就是学生都会背,也不算多的。但从学生实际背诵的数量上看,就少的可怜了。一般的情况是,学生学那首诗的时候可能能背诵,但时间稍微长一点就忘了。长一点的诗歌,不少学生在学的时候就背诵不下来。所以,虽然我们课本中选了这样数量的诗篇,但能记在学生心中的却没有这样的数量。我没有作过普遍性的调查,就我教过的几届学生来看,能熟练完整的背诵学过的古诗最好的也就五六十首,最差的一首诗都背不完整。
学生的背诵也是诗歌教学中很难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求学生去背诵,他们背诵不了,我们能有什么好办法呢?听说古代的先生有戒尺,学生背不掉书能把手心打肿的。也许迫于先生的板子,那时的学生背诵的古诗文比现在的学生要多得多。现在没有哪个老师敢那样做了。有些专家提出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我不反对这种主张。但在背诵古诗文上,好像这种主张只适应一首诗或几首诗的处理。要想用被老师鼓起的积极性和兴趣解决要背的所有古诗文恐怕就有难度了。因为,人的记忆是有遗忘的。不是我们背过的东西就永远能记住的。心理学家不是研究过吗,人要彻底记牢一段文字需要七次反复的记忆,而且这七次还不是连续的七次,而是遗忘后再去记。所以,背诵诗歌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是考验一个人毅力的过程,那一时被鼓起的积极性和兴趣能起多大作用,不用我说了吧。这就要求我们做老师的反复抓,抓反复,不要认为学生背完了就解决问题了。要有让他们把古诗文记得熟烂于心的构想,那我们的古诗文的教学就是另外一种情状了。2004年,我进行了古诗文“记时”背诵的实验。就是把一首诗,或几首诗规定背诵的时间。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我们规定的时间是20秒。教学效果不错,你可以一试。
归纳,巩固背诵成果。
诗歌的背诵不是一日的功夫,需要进行适当的间隔反复背诵。我们通过对所学过的诗歌的归纳,不仅能起到复习的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同样是写伫立形象,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与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所表达的意象完全不同。应该说后者比前者的心情更复杂,后者除了有前者对友人的关切,还有对友人的羡慕和说不出的嫉妒,因为武判官此次去京也可能有好运,而作者却还得留在那天冷地寒的地方,什么时候能离开,谁也没底。这种想象不能是教师说出来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时间长了,学生对诗歌欣赏的能力就有了。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已经注重对这方面的考查,有的地方让学生写出带“鸟“字的诗句。有的地方让学生写出古代诗人咏花的诗句。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背诗,还要会归纳。
活动,提高鉴赏能力。
前面我已说过,诗歌的背诵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考验人的意志的过程。一时的冲动是背诵不了多少诗歌的。没有一定量的诗歌积累,任何快捷的方式也很难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如何才能大到我们要达到的目标,开展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虽然,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一些活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是很难开展起来的。古诗文的教学一定要有活动,可以这么说没有活动,学生的古诗文鉴赏水平是永远提高不了的。活动可以复习所学过的内容,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可以交流学生彼此对诗歌的感受。如何开展活动,没有现成的模式,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同。
古诗歌的教学活动要有一定的次数。我们现在进行的活动都是一些象征性的,为进行普通话的宣传,我们就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活动,为纪念什么节日,我们找几个学生朗读一下诗歌,这样一个学期也不过一次两次,这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古诗歌的教学活动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可以让学生看一组图片去联想所学过的诗歌,我们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让学生背诵几首以前学过的诗,我们可以在课前的两三分钟让几个组选出代表去背诵另外几组学生抽出的诗歌。
古诗歌的背诵教学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的检查是有限的,只有把学生发动起来,活动才能长久地开展下去。
(安徽蚌埠第七中学 杭法刚 邮编 23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