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百家争鸣
文章标题: 《学生阅读能力评价新理念》
出处:王白石转自:现代语文教育网    作者:(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叶 平、张传萍编译)   阅读次数:360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学生阅读能力评价新理念

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的启示

由OECD(经济合作组织)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是继TIMSS(第三次国际数学与科学测试项目)之后,全球范围进行的又一项大型学生学习质量比较研究项目。PISA计划在32个国家(包括28个OECD国家及4个非OECD国家)中抽选26.5万个15岁青少年,以纸笔测验衡量这群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和科学能力,希望了解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各国初中学生,是否具备了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并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2000年,在32个国家中开展了第一次PISA评价。到2003年,所有OECD成员国和至少13个非成员国(包括中国)都会参与PISA评价。PISA是一项定期的、动态的监控方案。以后,每三年将进行一次评价。

2000年举行的第一轮测试结果表明,15岁学生的阅读能力,芬兰位居榜首,日本、韩国在数学和科学方面也位居首位。所有这三个国家学生之间的差距也是最小。德国在这次测试中三个方面的测试结果均排在后面。这个结果引起了德国、欧洲甚至整个世界的震惊。

1、PISA测试内容强调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的能力

PISA报告指出,15岁的青少年不可能在学校里学习到成年以后所需的一切知识和技能,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为终身学习奠定稳固的知识基础。PISA测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之所以用“素养”(Literacy)这个词,是因为要反映所评价的更广泛的范围内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包括学生在这三个领域内应该获得知识的内容和结构,需要操作的过程,和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环境。每个领域都制定出一个连续的量表,无论是个人还是某个总体都可以用这个量表的分数来表达其所达到的水平。评价结果没有及格不及格的概念,所要体现的是在哪些方面做得怎么样。

过去的许多关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国际比较研究,集中于学校里传授的知识和技能。PISA报告则强调指出:PISA评价的并不是中学生掌握了多少学科知识,而是他们是否掌握与他们将来生活有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测量的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技能的能力,以便在成年后在社会上发挥应有的功能。

2、阅读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第一次PISA测验把研究重心放在阅读能力上。

PISA把阅读能力分为五级。在知识经济时代,有多少未来公民具备最高的第五级阅读能力,关系到未来的国家竞争力。正如PISA研究报告指出的那样:“今天,有多大比例的学生具备了第五级阅读能力,可能会影响每个国家在未来的全球经济中,能拥有多少世界级知识工作者。”

事实上,两年前公布的国际成人阅读能力调查报告早已指出,阅读能力强的人不但比较容易找到工作,甚至薪水也比较高。学历高低固然会影响就业机会,但是当学历相当时,阅读能力强的人担任高技能白领工作的机率就明显高得多,而且阅读能力比学历高低更能准确预测一个人在职场的发展。愈来愈多的科学研究发现,通往美好未来的必经之路在阅读,而且愈早启蒙愈好。最新的脑科学研究发现,阅读和联想力、创造力、感受力、理解力、记忆力都有极大的关联。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的竞争与价值都将以知识为主,而一切知识的基础都自阅读开始。

然而,衡量阅读能力的标准是什么?能力的高低是取决于阅读的快慢,还是取决于背诵或记忆资料的数量呢?这些,通常是我国传统语文考试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即所谓阅读的广度和速度等等。

从PISA项目的测试内容看,参加测验的学生必须阅读包括:短篇故事、网络信件、杂志报导以及统计图表等各种形式的信息,然后回答若干问题。PISA主要从三个层面来衡量学生的阅读能力:

(1)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否从所阅读的文字资料中,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理解信息的能力:阅读后,能否从阅读的资料中正确地解释信息的意义。

(3)思考和判断能力:能否将所读内容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想法和经验相连结,综合判断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因此可见,PISA所指的“阅读能力”,不是一般的读写能力,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素养,即: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综合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以及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根据PISA的定义,这种阅读能力愈强的人,愈有能力搜集、理解、判断信息,以达成个人目标、增进知识、开发潜能,并运用信息,有效参与现代社会的复杂运作。

PISA的测试还表明,学生家庭背景、各国教育制度、教学方式和其它社会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学生阅读表现的差异。但是,阅读兴趣的高低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PISA提出的问题是:中学生纯为享受阅读之乐而阅读的时间有多少,而不是中学生每天花多少时间读书。例如,日本学生有可能每天仍然花了很多时间读书,但是都在读学校指定读本与做功课,却很少享受主动阅读课外书的乐趣,因此尽管他们在数学、科学或阅读能力的表现上十分傲人,但是学生缺乏自发的阅读兴趣仍然是教育上的一大隐忧。

一般而言,家长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确实会影响孩子的阅读能力。但根据PISA研究,家庭文化的影响力更胜于财富。换句话说,家里的文学作品、诗集、艺术品愈多,父母愈常和孩子讨论书籍、电影、电视节目的内容,通常孩子的阅读能力也愈强。

对于学校来说,许多校长常常抱怨学校硬件设备条件不足,但PISA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是否经常运用学校的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等,远比硬件设备更重要。

3、PISA带来的启示

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是终身学习的一个动态模型。这种模型蕴含的意义是:在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学生不可能在学校里学到将来所需的每一种知识和技能,必须在具备阅读、数学、科学等方面基础的前提下,努力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会如何学习(learn how to learn),将比学会事实(learn to know)更为重要。教育正在逐渐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从强调记忆背诵,转变成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学生需要学会从外在世界取得信息、解决问题,并且将问题与课本里的基础知识相结合,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

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包括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放在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领域。例如,传统的作文教学仅仅在教会学生如何“表达信息”上下功夫,而真正能够写出有思想的文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学会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综合判断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使传统的作文教学变成自主、协作和探究式的“研究性学习”。信息时代已经使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难以为继,但是,信息技术也将让我们返璞归真,塑造真正的现代教育。

此外,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也真切地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面向21世纪国际间激烈的竞争,各国政府都需要“建立迅速提醒决策者的机制,及时纠正任何不利趋势”,都应像对待经济发展指数那样建立人力资源发展指数,及时发现和判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教育改革的措施。

参考文献

① OECD PISA主页:为生存而学习 http://www.pisa.oecd.org/

② 当今世界教育热点追踪 http://www.dyjy.net.cn/index.asp

③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PISA情况介绍 http://data.sedu.org.cn/

④ 齐若兰:哪个国家学生阅读能力最强 http://www.lcenter.com.tw/default.asp

附录:

PISA阅读测试题示例1

●涂 鸦

【阅读材料1】

为了去掉墙上的涂鸦,这次已经是第四次清洗学校墙壁,这真的使我气极了。创作本来是值得欣赏的,但创作的方式不应该为社会带来额外的开支。

为什么要禁止涂鸦的地方乱画东西,损坏年轻人的声誉?专业的艺术家不会把自己的作品挂在大街上,对吗?相反,他们会透过合法的展览来赚取收入和名声。

我认为楼房、篱笆和公园的长椅本身就是艺术品了,在它们上面涂鸦,只会破坏其风格,而且,这样做更会破坏臭氧层。我真不明白这些可耻的艺术家为什么在其“艺术品”被一次又一次的清理后,还要不断地被乱涂乱画。                

 ——海尔格

【阅读材料2】

品味是无法言喻的。社会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沟通方式和广告宣传,如公司的标志、店名,还有矗立在大街两旁的各种扰人的大型广告牌。它们是否获得大众接受?没错,大多数是。而涂鸦是否获得大众接受?有些人会接受,但有些人则不接受。

谁负责涂鸦所引起的费用?谁最终负担广告的费用?对,就是消费者。那些树立起广告牌的人事先有没有向你请示?当然没有。那么,涂鸦者应该要事先请示吗?你的名字、组织的名字,和街上的大型艺术品,这些不都只是沟通的方式吗?

试想想数年前在商店里出现的条纹和格子花服装还有滑雪服饰。这些服饰的图案和颜色就是直接从多采多姿的墙上偷来的。可笑的是,这些图案和颜色竟然被欣然接受,但是那些有同样特色的涂鸦却被认为是讨人厌的。

现在要做艺术真的不容易。                           

——索菲娅

 

在阅读上述两封信件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

这两封信的写作目的都是:

A.解释甚么是涂鸦

B.发表对涂鸦的意见

C.证实涂鸦的流行程度

D.告诉读者清除涂鸦的成本。

——答案:B.发表对涂鸦的意见

本题目需要学生比较两篇短文的重点,从而找出两篇文章的共同写作目的。

   ——答对该题,可以获得第二级的相应分数。

问题(二)

为什么索菲娅会提及广告宣传一事?

——答案:“把涂鸦和广告进行了比较”,以及“广告是涂鸦的合法形式”;或者“广告是防止涂鸦的一种策略”

——答对该题,可以获得第四级的相应分数。

本题目需要学生推断出文章中两种现象之间的比喻关系。

 问题(三)

我们可以讨论一封信件叙述的事情〈它的内容〉

我们可以讨论一封信件写作的手法〈它的风格〉

   不论你同意哪个作者的论点,你认为哪一封信写得比较好?请根据其中一封信或者两封信的写作手法来解释作答。

——答案:能够说明一篇(或两篇)文章的风格或内容形式。

——答对该题,可以获得第四级的相应分数。

本题目需要学生比较两封以涂鸦为主题的短信  从而评价作者的写作水准。学生需要根据他们对“所谓好的写作风格”的理解作答。

问题(四)

你同意哪一封信的论点?请参照两封信件内容,并用自己的文字解释作答。

——答案:学生对文章观点的解释,他们可能谈到作者的立场(例如,赞成或反对)或者详细陈述作者的论证。

——答对该题,可以获得第四级的相应分数。

本题目需要学生比较两篇短文的论断,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学生亦需要表现出至少对一封信有粗略的理解。
PISA阅读任务示例2

 

●劳动力

【阅读材料】

下面的树状图显示某个国家的劳动力或工作年龄人口的结构。1995年全部的人口是340万。


劳动力

1706.5  64.2%
 
非劳动力

949.9   35.8%
 
已被雇佣的

1578.4   92.5%
 
没有被雇佣的

128.1    7.5%
 
全职

1237.1  78.4%
 
半职

341.3  21.6%
 
找全职工作的

101.6  79.3%
 
找半职工作的

26.5   20.7%
 
找全职工作的

23.2   6.8%
 
未找全职工作的

318.1  93.2%
 
工作年龄人口2656.5
 


图2-2 截至1995年3月31号的劳动力结构(单位:千人)

 

说明:工作年龄人口规定为:15岁至65岁之间。 “非劳动力”指的是:不积极找工作或者不胜任工作的人。资料来源: D. Miller, Form 6 Economics, ESA  Publications, Box 9453, Newmarket, Auckland, NZ, p. 6

 

请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

有多少工作年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写出人口的数字,而不是百分比)

——能够用整数949 900来回答这一提问(知道树状表标题之后注明了数字的单位是千人),允许学生选择949 000至950 000之间的数字作为答案,也接受以近似值900 000或1000000作为本题答案。

——答对该题,可以获得第五级的相应分数。

此项任务要求学生在树状表中指出正确的数字信息,通过阅读脚注给出的条件,对信息重新组合。

    问题(二)

根据树状表提供的信息,选择填空(用√符号标注),其中第一项已经给出了示例(用阴影表示)。


 在职的

劳动力
 非在职的

劳动力
 非劳动力
 非工作

年龄人口
 
半日制工作的35岁工人
    √
 
 
 
 
每周工作60小时的43岁成年女性
 √
 
 
 
 
21岁的全日制学生
 
 
 √
 
 
曾在超市工作的38岁男士,正在寻找工作
 
 √
 
 
 
从来没有工作过的55岁女士
 
 
 √
 
 
每天在家里工作几个小时的80岁老人
 
 
 
 √
 

    ——若五项选择都是正确的,则获得第五级的相应分数。

——若正确选择了3~4项,则获得第三级的分数。

此项任务要求学生分析和匹配与劳动力种类相关的限制事件,而劳动力种类的信息在脚注里,因此不很显著。

问题(三)

上图将工作年龄人口划分为两组的依据是什么?

A.被雇用或非雇用

B.工作年龄与非工作年龄

C.全职工作与半职工作

D.劳动力与非劳动力

——答案:劳动力与非劳动力

——选择正确,可以获得第二级的相应分数。

该任务要求学生了解树状图给出的信息之间的关系。

问题(四)

树状图表达了有关劳动力结构的信息,人们也能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如文字描述,绘制饼图、条形图和线图。

选择树状图的原因在于,它特别能够显示出:

A.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B.国家总人口规模

C.不同群体的分类

D.每一群体的规模

——答案:C.不同群体的分类。

——选择正确,可以获得第三级的相应分数

此项任务要求学生评价树状图(显示每一群体的分类)的特征,从而识别树状图的适用性。

问题(五)

假设劳动力的信息每一年都像这样用树状图来表示,下表列出了树状图的四种特定的项目,你认为这些项目是否每年都随时间发生变化?请用文字(变化或不变化)把你的判断填写在相应的栏目中。

树状图的特定项目
 答案
 
每一方框的标签(例如:劳动力)
 不变化
 
百分比(例如:64.2%)
 变化
 
数字(例如:2656.5)
 变化
 
树状图的脚注
 不变化
 

——答对3个答案,就可以获得第三级的相应分数。

该任务要求学生理解树状图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区别,了解变量和结构的不同特征。
PISA阅读任务示例3

●警察的科学武器

【阅读材料】

有人被谋杀了,但犯罪嫌疑人否认任何事情。嫌疑人声称他不认识这个受害者。他说他从来不认识他,从来没有接近他,从来没有碰过他……警察和法官能确信这个嫌疑人没有讲真话,然而,如何才能证实呢?

在犯罪现场,侦察员已经收集了任何可能的事实碎片:针织品的纤维、头发、指纹、烟头……在受害者夹克身上的少数头发是红色的。非常奇怪的是,这些头发看上去好像就是嫌疑犯的。如果能够证明这些头发的确是嫌疑犯的,那么头发将可以作为嫌疑犯接近受害者的证据。

每一个体都是独特的

专家们开始工作。他们检查这些头发和嫌疑犯血液的细胞。在我们的躯体内,细胞核中有DNA。什么是DNA?DNA就好像两串弯曲的珍珠穿起来的项链。想象一下,这些珍珠有四种不同的颜色。成千上万个彩色珍珠(这些构成了基因),以一个特别的顺序串起来。在每一个体中,这种顺序和躯体中细胞内的顺序完全一样:头发根的细胞和大拇指的细胞是一样的,心脏细胞与胃和血液的细胞是一样的。但珍珠排列的顺序却因人而异。如果一定数量的珍珠按照这样的方式排列,那么两个人之间拥有同样DNA的机会就很少(双胞胎除外)。对每一个体而言,它都是独特的。DAN就像一种遗传身份证,遗传学家能够把嫌疑犯的遗传身份证(从他血液中取得),与留在受害者身上的头发的遗传身份证相比较。假设遗传身份证相同,遗传学家就会知道嫌疑犯是否接近过那个受害者,哪怕他竭力否定这一事实。

只是一种证据

在性骚扰、谋杀、偷窃和其他犯罪事件中,警察越来越多地运用基因分析,这是为什么?这是为了尽力查找两个人之间、两件物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间的联系。对侦查来说,证明这些联系非常重要,但对提供犯罪的证据来说未必重要,它只是许多证据中的一种。

我们由成亿的细胞构成

每一种生物都由许多细胞构成。细胞真得很小,它是微观的,只能在显微镜下放大很多倍数后才能看得见。每一个细胞都有外部的细胞膜和细胞核,在细胞核中能找到DNA。

遗传是什么?

DNA由许多基因构成,每一个基因由成千的“珍珠”组成。这些基因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遗传身份证。

遗传身份证是怎样揭示的?

遗传学家在受害者身上的毛发中,或者在烟头上残留的唾液中提取少数细胞,把它放到一个提取细胞DNA的仪器中。然后,从嫌疑犯血液中取得细胞,进行同样的处理。接着,他将为分析DNA做准备,进行专业的凝胶处理。让电流通过这种凝胶,几个小时之后,生成的产物类似于条形码(像我们购买商品时常见的哪种东西),在特殊的灯光下看得很明显。最后,把嫌疑犯DNA的条形码与受害者身上取得的毛发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结论。


警察实验室里的显微镜

 

 

●参考上述科学杂志的文章回答问题

问题(一)

在解释DNA的结构时,作者谈到了珍珠项链。每一珍珠项链与其他项链相比,有哪些不同的变化?

A.它们在长度上有变化;

B.珍珠的排列顺序不同;

C.项链的数字不同;

D.珍珠的颜色不同。

——答案:B.珍珠的排列顺序不同

——回答正确可获得第三级的相应分数。

该任务要求学生理解一篇科学杂志文章中的信息,为年轻人提供同义信息的选择。

问题(二)

自然段“遗传身份证是如何揭示的”,是为了解释:

A.DNA是什么?

B.条形码是什么?

C.如何分析细胞以发现DNA的模式;

D.它为什么能够提供犯罪的证据?

——答案:C.项链的数字不同。

——回答正确可获得第三级的相应分数。

该任务要求学生会判断文章段落的意义,给年轻人提出根据若干句子整合信息的要求。

问题(三)

作者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发出警告

B.使人发笑;

C.告知信息;

D.使人信服。

——答案:C.告知信息

——回答正确可以获得第一级的相应分数。

该任务要求学生明确作者在科学杂志上为年轻人写作这篇文章的主要意图。

问题(四)

文章引言的结尾(第一自然段)提到:“然而,如何才能证实呢?”

遵照这个途径,为了发现问题的答案,调查人应该:

A.审问目击者;

B.进行遗传学分析;

C.审问犯罪嫌疑人;

D.再次仔细检查所有调查的结果。

——答案:B.进行遗传学分析

——回答正确可以获得第一级的相应分数。

该任务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段落整合信息,识别文章提出的主要观点。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叶 平、张传萍编译)


最后更新[2005-3-2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