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上课,值不值?
文汇报2005、2、28 近日,上海市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3位教研员来到基层学校上“公开课”,引来众多关注的目光,也引来议论纷纷——教研员上课,值不值? 在我国,教学研究的主体除了一线教师之外,还有教研员以及由教研员所构成的教研室。教研员和教研室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是他们带领广大教师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但我们也看到,长期的经验使教研员的职能逐渐陷入了一些误区。 教研员职能的误区,实际上是由于我们长期执行的课程政策与管理模式所决定的。长期以来,我们执行的是全国统控划一的课程与教学管理模式,自上而下地统控着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运行。教研员作为这个统控管理流程中的中间环节,主要任务就是在自己充分理解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解释给广大教师,并以此来指导、监督和控制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实施。于是,教研员的重要职能就被集中地体现在以控制代替研究、以经验代替研究、以评价代替研究、以示范代替研究。 基础教育改革的飞速发展,迫使我们思考教研员在这一过程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墨守成规还是适应变化?今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教研员们转变职能、调整姿态的积极反应,这无疑是可喜的现象。 ■文/本报记者苏军 “教研员来上课了!”近日,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3位教研员来到淮海中路小学上“公开课”,引来全区200余名校长和教师关注的目光。 市、区教研员是教学的精英,历来是以“裁判员”的身份和权威形象进入学校指导教学的。如今,让他们重操旧业当“运动员”,这样的“回归”多少让老师感到有些新鲜:同样上课,教研员比一般教师高在哪里?同时也引来议论纷纷:教研员以身试教,究竟图什么?教研员上课,该不该提倡? 教研员:“下水”的感觉真好 这次在淮海中路小学举行的“二期课改理念下小学课堂教学研讨”的主角便是卢湾区学科教研员严晓宏、吴佩珍和戴正青。 严晓宏从1989年任教研员起已有15年未在学校上课了,这次重新披褂上阵,感觉非同一般。“尽管我是从老师上来搞教研的,上课应该不在话下,但毕竟是在新的课改理念下,面对新的教学对象,我有责任在身的感觉。”严老师精心备课,传授起来妙趣横生,不时引来学生会心的笑声。 同样是上课,作为教研员与作为老师,是大不一样的。刚上完课的吴佩珍老师颇有感触地说,二期课改的理念,我们都会说,但关键是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出来?教研员在上课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圆满完成,而且要设身处地考虑先进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的可操作性,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备教材到备学生”的转变。 而戴正青的收获是,要让教学产生好的效果,必须与学生增加接触时间,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施教。她注意到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时间相对短的特点,在课上安排了猜谜、传话和贴贴讲讲等活动,以调动学生的有效注意。 这些教研员共同表示,上课并不是赶时髦,而是必要的下“水”,因为面对新教材,教研员与老师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样需要经历、体验、实践、感悟、思考和总结新课程、新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担负起指导教学的任务。 教师:确实是棋高一招 教研员下基层调查研究,进行教学指导,这是毫无疑问的。这学期,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小学教研员工作室设在由三所小学合并的普通小学——淮海中路小学,7名分别担任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常识、思品、劳技和探究型课程教学研究工作的教研员,每周固定半天蹲点办公,或走进课堂,或参加教研活动,受到了老师的欢迎。 那么,教研员直接上课有何可取之处呢?对此,淮海中路小学校长张敏认为,教研员深入课堂与教师打成一片,教师由开始的保持距离的敬畏,到现在零距离的探讨交流,彼此感动着。如今,教研员直接进课堂上课,对教师能起到示范作用,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卢湾区第二中心小学语文教师杨伟红觉得,相比之下,教研员的课更注重课外的拓展,如上语文课《小海马》时,吴佩珍老师提供的世界微型小海马等多媒体画面能让学生增长见识。她对吴老师童趣化的教态更是印象深刻。同样,听课教师对严晓宏的循循善诱和巧设“机关”,都十分赞赏。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谢惠萍认为,教研员对教学指导的主动权和发言权,并不仅在于身份,而在于他们对教育教学的了解程度、研究深度和指导高度。因此,到基层学校上课,是有可取之处的。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党总支书记沈培丽说,教研员在条件许可时,到学校上些课,下“水”体验,对自身发展和指导教师都是有价值的。因为,一些教研员可能较长时间“远离”课堂会产生陌生感,不利于教研工作的开展。 专家:主张“偶尔为之” “教研员要深入学校,了解行情,从而进行有效指导,但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即使上课也应该‘偶尔为之’,不能作为必须要求。”一位对教育教学很有研究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教研员一般都具有基层学校任教的经历,而且大多是教学的佼佼者。到基层学校上课,能起示范作用,或提供给其他老师借鉴,但这不应成为主业。因为,一堂课并不一定能说明什么。另外,教研员的经历、素养和能力等自身情况也大不相同,一窝蜂地要求教研员下学校上课,也未必妥当,应提倡自觉上课,而不是作为任务。 一些老师也表示,如果教研员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几堂课的设计上,反而有“丢西瓜拣芝麻”之嫌,他们需要教研员从更高的层面给予更有前瞻性的指导和专业化发展的引领,而不仅仅是一堂课带来的实惠。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除了自身的不断进取,也需要教研员的引领和促进。 本报记者周学忠摄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