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考纲研讨
文章标题: 《“灵动”与“沉稳”的统一》
出处:王白石转自:http://www.ep-china.net    作者:江苏 朱庆和   阅读次数:276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灵动”与“沉稳”的统一

“灵动”与“沉稳”的统一
   ——2004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例析
   江苏 朱庆和
   一、文题。
   水有水的灵动,山有山的沉稳。
   水的灵动能显其智慧,山的沉稳能显其敦厚。
   然而灵动的海水却不改始终如一的一色蔚蓝,沉稳的大山却一年四季变幻出不同的景色。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话题包含两个方面,可以就一个方面写作,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2、字数800字左右 3、立意自定。4、题材自选。 5、题目自拟。
   二、分析。
   今年江苏语文卷的作文题的命题体现了文化大省的特色——“灵动”与“沉稳”。说它沉稳,它在全国连续6年写“话题作文”的基础上,仍然考话题作文,并且保留了近年来高考作文“文意自定”、“文体自选”的自由度;说它灵动,它在全国卷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所变化。例如2002年全国卷以抛弃“诚信”为话题作文,形式上允许考生自由选择,而主题限定了,2003年的全国卷作文题,要求从“感情的亲疏”与“认知的正误”两个方面写出相互间的关系,今年江苏卷针对“水的灵动”和“山的沉稳”的话题,“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这就比近几年全国卷作文题更显得开放灵活,自由创新。
   如何写好本次话题作文?要从审题上下工夫。
   1、审中心。因为引子材料的抒情色彩决定了主题思想的褒义性,所以考生应该把赞美、弘扬人性美与社会美作为主旋律。当然,围绕写作中心,内容的取材既可以写山和水的自然风光,也可以由“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联想到社会生活中人的性格、品行等。
   2、审立意。写作中心明确了,还必须根据所写的具体内容确立表达的意旨。无论是写大自然的造化,还是写人的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都必须由表及里,由物及人,既符合逻辑思维,又要表明写作目的。
   3、审结构。从文题来看,“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是个并列式短语,毫无疑问,可以从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上找准切入点。不过因为写作要求说明 “话题包含两个方面,可以就一个方面写作,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所以,如果只单刀直入写一个方面,那么就一定不要再拖泥带水的涉及其另一方面了。
   4、审体裁。众所周知:话题作文文体不限,不是不要文体,而是只要你确定了哪一种文体就必须严格地按照此文体写到底。例如,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且要明确其六个要素;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其中观点要鲜明,论据要确凿,论证要严密。当然,在此基础上你也可以发挥自己擅长的文体优势,譬如可以抒写优美的散文、诗歌;编写生动的戏剧、童话、寓言等等。
   5、审语言。从历年高考作文的语体风格来看,不外乎华丽与朴实之分。这两种美,因其题材、体裁,以及作者的主观审美情趣和驾驭文字的能力而显出高低。而我们有不少考生,被引子材料的高雅文字所吸引,以为要写好这个话题,用语非得华彩不可。这里需要突出说明的,也是高考作文常常出现的大忌。即堆砌辞藻,辞肥义瘠;生造词语,令人费解;文白相间,不伦不类;说东扯西,含混不清;中英(英文)夹杂,新新人类……所以,高考作文用语一定要讲究平实、质朴,流畅、生动,力求达到既要朗朗上口,又要形象感人的目的。
   且看下面几篇优秀考场作文:
   佳作一
   水的成长
   某考生
   水,就像孩子,他们成长着,但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
   山,就像父母,虽然他们在一天天的老去,但在孩子的眼中,他们沉稳,让人能依靠,父母像大山,父母永远是父母。
   天空中的小水珠,一滴两滴……凝结成一片厚厚的云,就像母亲腹中的胎儿,一天天的长大。
   雨滴坠落下来,它们汇入山脚的溪流,雀跃着。它们顺着山势顺着山的引导,奔流着。就像父母牵着跌跌撞撞的孩子教他们走路。
   溪流顺着山势的引导进入了河流,河流翻卷起小小的水花,一朵两朵……像是调皮的孩子在跟父母做着鬼脸、眨着眼睛。而山是沉稳的,山有山的威严,看着那河流上的水花,他们只是静静地微笑。他们要担负着树林、草儿和小鸟甚至人类的生命。所以他们沉重,他们不能陪着河流去玩耍。
   渐渐的河流明白了,他们不再像从前那么顽皮了,他们涌起河水,静静地舔着大山的脚底,好让大山站麻了的双脚放松放松。
   儿女也明白了,他们端着一盆温热的水,放在刚下班回家的父母脚边,为他们脱下鞋,用水温润着父母的双脚,用手感受他们趾间的粗糙。
   河流越来越宽大,望着沉重的大山,它想它应该为大山分担些沉重,所以它载起了航船。山望着河流笑了,笑得很舒坦,就像父母看见孩子把家里收拾得整齐后那种微笑。
   渐渐的河流来到了平原,它与大山渐行渐远,大山的影子早已模糊了,但河流的记忆里大山依旧清晰。此时的河流已经能负起很重的大轮船了。
   大山在眺望,蜿蜒的河流不知伸向何方,“孩子,路上小心啊!”大山在心中默念着。
   终于,河流来到了入海口,曾经雀跃灵动的它,汇入了深沉的大海,学着大山的沉稳,海水水色深蓝;此时百万吨级的轮船载着货物载着旅人在它广阔的洋面上行驶着。
  
   【简评】本文设喻生动、贴切。作者把 “水”,比成“孩子”,把 “山”,比成“父母”。这样比物联类,由物及人,联想丰富,精巧生动。全文以拟人的手法,记叙了在父母关爱、呵护下,儿女成长的历程,充满了人情、人性的关爱之美。尤其在结尾中写到的“河流来到了入海口,曾经雀跃灵动的它,汇入了深沉的大海,学着大山的沉稳,海水水色深蓝”,此句既突出了海纳百川生活哲理,又点明了“大山的沉稳,海水水色深蓝”的题意。文章语言清新明快,富有童话般的魅力。
  
   佳作二
   稳中求胜
   某考生
   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戍土居中。何也?
   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终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故曰:为人沉稳,稳中求胜,吉。
   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吧,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
  
   【简评】这是一篇颇具杂文风格的文艺性议论文。全文选择了“山的沉稳”一个方面来写的。读此文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扎实的历史知识以及文学底蕴。文章通过 “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三个并列式的分论点,层层深入地加以论证。每个分论点提出之后,都能以大量的事实(如宋江、刘备、孔明、班超、林则徐、秦始皇、楚霸王等历史掌故)和深刻的道理(如《出塞》、《过秦论》、《阿房宫赋》及名人如孟子、孔明等的“名句”)为论据进行论证,有较强的逻辑性,行文富有文采。结尾的祈使句不仅点题,而且水到渠成地表达了全文的写作主旨。
  
   佳作三
   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
   某考生
   西安与南京,长安与金陵,十二朝古都与六朝古都,一西一东,驻立在淮水两岸,长江默默,秦岭无言,无声地讲述逝者如斯的历史。
   西安,脚踏渭水,背靠秦岭。连绵不断的山峰给了五千多年的中国厚实的依靠。黄帝、汉武帝、武则天……一个个震烁古今的人物,不约而同地挤在秦岭脚下,更有那千古一帝始皇。黄色的土壤,玄色的山峰,那是一种来自土地最原始的坚实,一种亘古不变的沉静。
   南京,长江南岸的明珠,是苏浙那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给了明珠最灵动的光泽。抬眼望,“秦淮水榭花开早”,回头瞧,“红杏褪尽,绿水人家绕”。那里的“六朝旧事如流水”,那里的“夜船吹笛雨潇潇”。南京用那上天赋予的水,勾勒出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好江南”。
   秦岭说:“世事白云苍狗,沧海亦会成桑田。看那盛唐之时,谪仙借大块之文章,为长安涂抹出盛世风华。波斯的宝石,映得我五光十色;天竺的经文,照得我光芒熠熠;更有洛阳的牡丹,衬得我是千娇百媚。谁说大山就没有绚丽多姿的青春?”
   长江颔首道:“秦兄言之有理。想当年,当中原的文明已繁荣之时,荆楚大地还未褪尽野蛮的外衣,仍是一片荒原。哪里有如今的灵动飘逸?金陵之地,怕仍是一座荒城吧!那时的我,仍只是日夜没心没肺地流淌,许是在孕育着惊天巨变的暗流吧!”
   秦岭续道:“江弟!你我都曾有过不一般的性格,可后人为何要为我们的性格贴上标签呢?说什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果我只能是沉稳无言,江弟怕只能是美丽洒脱。”
   长江回答道:“正因为世人的标签,使得南京灵动有余,而沉稳不足。倒是缺乏你那种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看那繁华似云烟的六朝啊,想来着实心痛。”
   秦岭说:“我也正有同感。现今的西部大开发确实需要那种不拘泥俗规、勇往直前的精神。”
   长江欣然道:“那我和你,南京与西安,肩负着中国的历史与未来,应该携起手来,取长补短,让水不仅灵动,而且坚韧,让山不仅沉稳,而且性灵。”
   西安无言,南京无言,一个背靠秦岭,一个脚踏长江,却一起面朝大海,霎时春暖花开。
  
   【简评】“此文妙在扣合题意而又能充分激活自己的诸多文化积淀,因此文章就显得充实而又灵动;哲理与诗情,历史与现实、未来,都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脱离了泛泛而论的虚浮和正反统一的俗套。”(骆冬青语) 透过本文可以看出作者通过长期阅读积累,以至才能迸发出考场上灵感的火花,说道底语文学习一定要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作文的真谛在于与生活接轨。全文通过“西安与南京,长安与金陵”两地为纽带,以山与水的对话为契机,以诗词歌赋为文化背景,以灵动与沉稳为哲学内核,以历史与人文为情结,很好地演绎了中华民族具有“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与现实,以及未来的生活画卷。
  
   三、反思。
  
   回顾“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这一话题作文的命题,笔者觉得有如下值得商榷的地方。1、既然话题本身是一个并列短语,那么,两厢对举,相得益彰,才符合事物的逻辑思维,而写作“要求” 的说明则断取其中一个方面并不科学。2、 “要求”说“可以就一个方面写作”,就此而言,本来可以写出多个方面,包括正反方面。例如,从“水的灵动”这个话题来说,仅就历代骚人墨客对水的浩歌低吟,寓情寄意来看,同中有异,魅力无穷。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④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⑤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⑦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⑨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水龙吟》)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比较,不难看出:①这是诗篇发端的一组句子,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扑面而来。大有黄河之水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之势。正如《唐诗别裁》所说:“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②满纸萧瑟的秋气扑面而来,却衬以“不尽长江”的雄浑景象,令人肃然。③用“红胜火”的江花,衬“绿如蓝”的春水,既使人感到色彩的艳丽,又使人感到透明、静美的可爱,“能不忆江南”?④意思是说曾经见过浩瀚海洋的人,再见到别处的水,便觉得是那样的相形见绌,黯然失色。除了巫山绚丽缤纷的彩云,其他的云真不该叫云。诗人以比拟的手法,抒发了怀念爱妻的深厚感情。⑤诗人站在溪边,远望烟桥隐隐,近看桃花流水,禁不住向渔人问询:“陶渊明笔下的桃花园就在这吗?”这里对“桃花流水”的发问,显出了诗人的天真、质朴、单纯之美。⑥这两句诗的意境为:眼前万木枯萎,旷野益觉空旷,秋波明澈见底清江也愈觉其清。此时此境反衬出诗人的孤寂之心。⑦这两句摹写自然景色的清幽。月光像被洗过一样皎洁明亮,透过松林的缝隙洒到地上,斑斑驳驳;而雨水则汇成清泉,顺着石板静静的流淌。动静结合,优美怡人。给人以“诗中有画”的清新意境。⑧夕阳西沉,日暮雨急。水急舟横,无人问津。正是这种悠然漠然,蕴含着诗人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⑨由杨花到落红,谓杨花或花轻尘,或随流水,春光消逝,踪迹渺无,无限感伤。⑩这是豪放词的首创,滚滚大江,大气磅礴。“浪淘尽”将自然与人事纽结在一起,时空背景,极为宏阔。其实,世界上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中都包含着抽象的道理。这是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美无疑是由人创造的。从上述有关水的话题来看,之所以水的魅力无穷,是因为“它是人类种种性格在自然界中的物化。人们常常从水的观照中发现自己,或反思自己。”(《美感百题》福建教育出版社)从而感悟出所包含的哲理。譬如,“水”的立意,实在丰富多彩:没有涓涓细流,就没有汪洋大海;离开群体,很快就干涸了;不放任自流,才能勇往直前;为奔向大海,即使粉身碎骨的跌落崖下,也毫不迟疑;无论怎样混浊,终会有澄清的时候;宁走一辈子的下坡路,也从不违背自然规律;柔弱的点点滴滴,照样能穿透礁岩、磨圆鹅卵石;即使从高处跌落下来,也是神彩飞扬;静寂时如慈母的胸怀,一旦震怒,令人想起上帝的怒气;虽最为廉价,但世间万物,谁也离不开它;总是在冷热面前,显现出不同的面孔;在载舟的同时,也能覆舟;险恶之处,往往饰以旋涡的笑靥;洪流所至,既摧枯拉朽,又泥沙俱下,等等。可是,由于引子材料“然而灵动的海水却不改始终如一的一色蔚蓝”这句话的限制,所以,虽说开放,其实封闭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只剩下求同思维罢了。(《未来导报》2004年第16期,有删改)
   (说明:文中三篇佳作来自语文天地网)
   通讯地址: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 朱庆和
   邮政编码:224002电话(0515)8177234(办公室)
   电子信箱:heqingzhu888@163.com
   个人主页:
   http://www.ep-china.net/teacher/column/zhuqinghe.htmh /mypage/mypage2.asp?pid=4992ttp://www.teacher.com.cn/trt2/upload/more/jgzx/teacher_zhuqinghe.htm
  
最后更新[2005-3-2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