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手笔」
余秋雨否认自己文革中充当「御用文人」时反问道:「『石一歌』的哪一篇文章出自余秋雨的手笔,请拿出证据。」(见《文化突围》)这里「手笔」一词,用错了。
手笔,指文章和字画等作品,为褒义词,如《南史.陆琼传》:「诸官符及诸大手笔,并敕付琼。」《南史.徐陵传》:「文宣之时,国家有大手笔,必命陵草之。」这里「大手笔」,指重要文章。曾巩《修御史台记》有「此大手笔」语,《文选.陆云.与兄平原书》:「今送君苗登台赋,为佳手笔。」这里「大手笔」、「佳手笔」,指好文章。沈彬《山水图诗》「须知手笔安排定,不怕山河整顿难」之「手笔」,指面。「大手笔」又指文章高手,如《新唐书.苏頲传》说世称苏頲与张说为「燕许大手笔」,李商隐《韩碑》之「世称大手笔」。至今「手笔」「大手笔」仍常用,常见的《现代汉语词典》即收「手笔」词条。从余秋雨的话看,他显然误将「手笔」当作了手和笔。
另外,「手笔」系对他人而言,更多地是指出自名人之手的作品,而不当用于自家作品。说「后学」
余秋雨教授为一本诗词集《渚山吟草》所作的序,与我的一篇小文刊于一起,也就顺便一读。他在序中提出了「乡贤文化」,已很有些新奇,其下说这位乡贤即该书的作者是自己「心目中十分典型的现代乡贤后学」,读来很别扭,尤其是「后学」一词,显然用错了。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往往用以指某学者以后的读书人,如《汉书.董仲舒传》:「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后汉书.徐防传》:「宜为章句,以悟后学。」现在常见的用法是,称颂某人的学问或著述可「嘉惠后学」,又有「贻误后学」之说。后学,又常用作谦辞,为读书人的自称,如唐朝阳崖铭书石者于铭末题曰「零邑后学田玉书」。现在极常见的用法,即是对前辈谈到自己时的自称。余秋雨序不是指某学者以后的读书人,而指该书作者,所以即使他比那位作者年岁大些,也不当称人家为「后学」。待往下读,令人吃惊的是,余秋雨「还是小孩的时候」,那位作者「就负责了县里的一个部门」,原来《渚山吟草》的作者比余秋雨年龄要大得多。这里,余秋雨大错特错了,他不当称那位诗人为「后学」,倒是应对那位诗人自称「后学」。清代学者王应奎在其《柳南随笔》中就曾说过:「凡为人作诗文集序……,于前辈当自称『后学』。」《现代汉语词典》收有「后学」词条,惜解释过简,致使有人用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