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指谬
因偶然的原因,看到二○○一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题,竟然多有差错,今择数语词略为一说。
说「神速」
二○○一年高考语文试题有「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句,用「神速」指马跑的速度,未当。
神速,指某事办得出奇地快,如《史记》和《汉书》的「河内皆怪其奏,以为神速」。人们更常说的是「兵贵神速」。通行的《现代汉语词典》将「神速」解释为「速度快得惊人」,虽未错,但欠明了和准确,所以有人错领会词义,将该词用于行驶速度。「神速」不能用来指马、汽车之类的奔驰速度,若说「你看那匹马跑得多么神速」、「国产车开起来与进口车一样神速」,便属笑话。
说「乔迁」
乔迁,如今虽为常用之词,但二○○一年高考语文试题却用错了,其中有「您刚刚乔迁新居」语,便未当。
乔迁,出《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可知「乔迁」之「乔」,即乔木,名词。古人又作「迁乔」,如刘孝绰《百舌咏》:「迁乔声迥出,赴谷响幽深。」李峤《咏莺》:「写转清弦里,迁乔暗木中。」郑夑《咏莺》:「高风不借便,何处得迁乔。」「迁乔」(迁往乔木)也好,「乔迁」(往乔木之迁、迁于乔木)也好,均为不及物动词,正确的用法是只说乔迁,如「乔迁之喜」、「以贺乔迁」,而不说「乔迁新居」。若欲与新居连用,可说「喜迁新居」。
说「跋涉」
二○○一年高考语文试题中有「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语,「跋涉」一词未当。「跋涉」,即跋涉(山水)、跋山涉水,形容旅途艰辛,可知为不及物动词,不当说「跋涉××」或「跋涉(在)路上」,如《宋史》有「往来跋涉」、「不惮跋涉」等语,高适诗有「风尘经跋涉」句,如今最常见的是「长途跋涉」。「跋涉在路上」未当,余秋雨散文《庐山札记》中的「跋涉天下」,更为病句。
该试题中还有「跋涉了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的话,也未当。「跋涉」,指跋山涉水很艰辛,而行走很短的路,一个多小时的路,一般不用「跋涉」。另外,二○○三年四月二十三日《光明日报》所刊谢冕《海南岛的启悟》:「经过长途跋涉,我们的汽车终于在三亚停住。」将坐车说成「跋涉」,也未当说「见知」
二○○一年高考语文试题古文阅读所给一段文言文,选自《史记.田单列传》,开头介绍田单,说他「不见知」。命题者将「不见知」解释为「未被上司了解」,大错。
「见知」一词,古文中极常见。「见知」之「知」,与「知遇」的「知」一样,被赏识受优遇之意,而非「知道」的「知」,所以不能当作「了解」。见知,多用于被君主或主朝政者赏识,如《南史.谢灵运传》:「(灵运)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惋。」《孔琳之传》:「琳之不能顺旨,是以不见知。」《袁粲传》:「早以操行见知,宋孝武即位,稍迁尚书吏部郎。」《颜峻传》:「峻弟测亦以文章见知,官至江夏王义恭大司马录事参军。」《王诞传》:「徐时为宰相,不能见知。」可知《史记.田单列传》之「不见知」,是说田单为齐国宗室但却不为齐王所重,而不是不为「上司」所了解。
说「拔」
二○○一年高考语文试题选有《史记.田单列传》一段文字,讲田单大败燕军的经过,中有「城之不拔者二耳」之语,命题者定「拔」的正确涵义为「被攻取」,考生若有其它理解,此题便难免失分。其实,命题者所定未当。
「拔」,往往从攻城一方而言,即拔取,而不是被攻取、被拔取。《战国策.秦策》有「拔宜阳」、「拔燕酸枣」语,注云:「拔,得也」、「拔,取也」。《汉书.高帝纪》:「攻砀三日而拔之。注:拔者,破城邑而取之,言若拔树木并得其根本也。」高考命题者将「拔」诠作「被拔取」,大概是因为「城之不拔者二耳」出自齐人之口。实则该句为施反间计的齐人进入燕国所散布之语,是欲传给燕王听的,所以「拔」仍是古人所诠的「取之」「得也」(攻取)之意,该句是说田单故意迟迟不拔取莒、即墨二城,而不能释作「被攻取」。战争中双方争一城,攻而得之者为「拔」,败而弃之者为「失」,乃为古文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