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语文教育研究动态综述(上)
浙江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
一、关于几个基本理念
(一)“语文是什么”
●教会学生读书和作文。钱梦龙说,“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民族语教育,即母语教育”;“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读书和作文,使学生在读和写的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汉民族浯”;“一位语文教师,如果确实教得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民族语,能读会写,能言善听,则厥功至伟,此外还有什么呢?”(《为语文教学招“魂”》,《中学语文教学》第2期)。
●语文就是文化。曹明海认为,语文与文化血肉同构,语文就是文化。他指出,从语文的本体看,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语文:文化的构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第7-8期)。
●语文教学必须走在“语文”的路上。王尚文从目前的教学实际出发,指出语文教学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的本体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语文教学必须走在“语文”的路上,否则就会走向自我消亡的悬崖。同时他认为,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既关涉所理解和运用的语言,也关涉去理解和运用的人。语文与人文具有深刻的相关性,因其“深刻”,绝不能离开入文来讲语文,因其“相关”而非相同,也绝不能以人文取代语文。关注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就是要将“人文”渗透到语文中来。他还刘·语文教学中泛语文、非语文的倾向加以严肃的批判(《语文教学要走在“语文”的路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10期)。
相关链接
1.陈黎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检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1期
2.余应源,《为语文真正独立成科(课)而奋斗》,《中学语文教学》第1期
3.王尚文,《呼吁“语文”一分为二》,《语文学习》第4期
4.胡尹强,《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语丈学习》第4期
5.蔡可,《“语丈”、“文学”宜分科》,《读书》第1期
6.殷铭荷、陈静,《呼唤科学的语文教育观》,《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第9期
7.雷良启,《语文教学折腾的语言反思》,《中学语文教学》第8期
8.王秉蓉,《语文课改呼唤语言训练的回归》,《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5期
9.方利民,《咬定“言语”不放松——语文教学本体回归的思考与实践》,《陕西教育》第4、5期
10.颜福双,《语文就是语文——与余杰等商榷》,《南方周末》3月4日
11.李海林,《语言专门化:语文教育的一个岔路口》,《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第4期
12.李海林,《语文本体与语文构成》,《语文学习》第4期
(二)关于语文教学目标
●目标预设与生成空间。刘永慧认为,教学目标必须保留预设的框架,同时又要保留生成的空间。并进一步指出,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和学科内容的框架构建,最终实现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生成的(《目标预设和生成要有机结合》,《语文建设》第7-8期)。
●预见性和非预设性统一。宋恩泉在《语文建设》第3期《语文教学的非预设性与预见性》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将预见性与非预设性有机统一起来,预见性是实施非预设性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可以从信息反馈、理解和应用的结合、教学过程的动态性上对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进行预见性把握。
相关链接
1.刘和程,《目标的灵动与有序》,《语文建设》第4期
2.赵克明,《关于教学目标的思考》,《语文建设》第4期
3.程红兵,《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之我见》,《语文学习》第2期
4.余党绪,《不能迷信教学目标》,《语文学习》第2期
5.褚树荣,《让理论回归现实——谈教学要不要预设教学目标》,《语文学习》第2期
6.黄玉峰,《教学应该重在过程、发现和终极目标》,《语文学习》第2期
7.刘华,《从结果到过程——阅读课教学目标的价值回归》,《语文建设》第4期
8.周立群,《新课程下语丈教学目标设计策略》,《语文建设》第7-8期。(以上由周文叶执笔)
(三)关于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内涵。巢宗祺着眼于全球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他认为,语文素养不仅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还包括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关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问答》,《语文建设》第4期)。
●“语文素养”不能等同“文化素养”。余应源的《为语文真正独立成科(课)而奋斗》一文指出,《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包括“语言”“文字”“文学”“文章”“文化”,这“无限扩大了语文课语文的外延”,从而使语文素养“成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实为俗话所说的‘文化素养”’(《中学语文教学》第]期)。
相关链接
1.孟庆欣,《对新课标文本表述问题的思考》,《语文建设》2003年第12期
2.彭小明,《{语文课程标准)关键词解读》,《现代语文》第4期下
3.王小明,《语文素养的心理学观点》,《语文建设》第3期
(四)关于语文知识
●人文知识的内涵。李山林认为人文知识是关于“内容”和“意义”的知识,即“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于人生有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内容”,并在操作层面上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释(《语文课程的人文知识基础及其教学》,《语文建设》第1期)。—
●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方武提出应构建一个由课本的研制者、教师和学生在动态交流过程中共同完成的知识体系。他认为,今后的课本知识建构应当特别注重引进并强化言语知识、强化和完善常用文体的结构知识、丰富和拓深文学作品的“叙事”知识。教师在这过程中的使命主要是帮助学生建构人际间真诚协商、平等对话、和谐相处,解决问题,阅读、鉴赏、重构文本以及课程学习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而学生是以涉取课外读物、积累人生经验和阅历的方式,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以个体独特的认知结构建构课程知识和人生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以及自我的元认知知识(《课本对语文课程知识的建构》,《课程·教材·教法》第4期;《论析师生的知识建构》,《中国教育学刊》第5期)。
相关链接
1.屠锦红,《语文知识构建刍议》,《学语文》第5期
2.韩雪屏,《言语知识新gE,A》,《语文学习》第5期
3.奚小平,《更新一种思维方式》,《语文教学之友》第6期
4.曾宁波,《缄默知识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几点启示》,《语文建设》第5期(以上由傅寒晴执笔)
(五)关于语文课程性质
●“统一说”的实质是"2E具说”。李寰英认为当下整个学界对“人文性”内涵的解释还不一致,其中包含什么要素还很难说,而“作为工具的语言作品既然是可以任意被剥离和装进精神内涵的空壳”,谁也不知道里面有什么可以和“人文性”对应的要素,所以,在他看来,“‘统一’云云,纯属空谈”,“统一说”的骨子里还是“工具说”(《论语文教育是心学教育——兼评语文教育“工具说”》,《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语文性”是支点。朱瑛在《陕西教育》第10期上撰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要实现“两性”的统一必须要有一个支点,由此,她找到了一个新概念:语文性。“只有把‘语文性’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支点”,才会使“工具性没有‘沦落’,人文性也得到了重视”。据她解释,之所以把语文性当作语文学科的属性是由“从语言人手,直指人文内容(知识和精神),然后再回归语言”的语文学习过程或规律决定的(《语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支点》)。
相关链接
1.杨桦,《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再思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第11期
2.屠锦红,《也谈“人文性”》,《语文教学之友》第1期
3.刘大谅,《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语文教学之友》第1期
4.T永忠,《再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重庆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以上由王丽红执笔)
(六)关于语文教学内容
●不能脱离文本。于漪认为,“以课文内容为切人口,组织问题讨论”的方式“往往就内容谈内容,脱离文本拎空谈”,“文本的内涵还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远离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她进一步指出,“离开文本中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讨论某些内容”不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她指出“课文的内容和语言不是两张皮,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感情,是借助精当、精彩、精妙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她进一步强调:“只有真正体会到文中语言文字的精湛”,“你才会真正触摸到作者思想的深处、感情的深处”。(《语文课要教出语文的个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4期)。
●语文课应聚焦于“怎么说”。王尚文指出,别的课的目的仅仅在于更好地理解内容,而语文课则是“学习特定的形式如何表达特定的内容”,应聚焦于“怎么说”,他进一步强调:语文课必须“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要“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怎么说”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使用语言的技术、技能、技巧的问题,其中必然渗透着言说者的思想感情,关注“怎么说’’的同时,也就“必然接受作者心灵和课文内容的陶冶”。语文课的人文陶冶功能必须渗透在“玩索‘怎么说’的过程之中”(《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中国教育报》7月8日)。
相关链接
1.钟启泉、王荣生,《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的达成》,《语文学习》第1期
2.王荣生,《语文教材与教学内容》,《语文学习》第2期
3.李海林,《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语文学习》第3期
4.王荣生,《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语文学习》第4期
5.徐江,“语文问题说”系列,《语文学习》第2、6、9期(以上由何方执笔)
二、关于几个热点问题
(一)关于文白之争
●文言作文有负面影响。苏培成在《要重视文言作文的负面影响》中指出,中学生文言作文违背了汉语书面语发展的方向,由言文一致倒退为言文分离。而当代中学生首先应具备现代语文的读写能力,“把文言和白话等量齐观,看成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表达方式”的认识与时代发展相违背,是非常有害的,并且文言作文还会造成学生语文生活分裂等负面影响(《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3年第12期)。
●中小学生应以学习现代语文为主。王尚文主张中小学生应以学习现代语文为主,适当学一些优秀的古代文言作品,目的在于初步感知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继续学习的兴趣。如有必要,可开设文言选修课。他同时指出,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中小学阶段所能完成的任务,更何况要真正传承传统文化,这也要求学生首先应学好现代语文,具有现代观念(《“文白并重”是开历史的倒车》,《中国教育报》4月22日)。
●文言白话应并驾齐驱。韩军主张中小学生应文言和白话并驾齐驱,目的在于建设现代人的文化根基,奠定现代人运用白话的根底,由此找到回家的路(《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中国教育报》4月22日)。
●儿童读经好不好。近年来,王财贵等人大力倡导儿童读经,并提出“经书是最有价值的教材;先求熟读,不急求懂的教学方法;以儿童为主要教学对象”的读经理念。刘晓东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儿童读经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违背了科学,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他认为倡导儿童读经树立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本位,而我们需要的是以人为本位的新文化,以儿童为本位的新教育(“儿童读经运动”:违背科学的主张,复古倒退的教育》,《学前教育研究》第5期;《“儿童读经运动”质疑》,《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薛涌也强烈反对儿童读经,撰文批判了蒋庆编撰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其中收录了《诗经》《孝经》《传习录》等19部儒家经典),认为蒋庆提倡的读经“就是要强迫孩子在3-12岁期间背15万宇自己并不懂的东西”,但儿童根本不明白经的内容,硬是强使其死记硬背,这种“蒙昧教育”是非人道的(《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评蒋庆的读经运动》,《南方周末》7月8日)。
相关链接
1,刘梅珍,《学文言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中国教育报》7月29日
2.西渡,《务实的非取消的——关于王尚文先生对“文言文”的态度》,《中国教育报》7月29日
3.李如龙,《文言白话普通话方言》,《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4期
4.顾银乔,《“家”还是自己创设的现代化的为好》,《中国教育报》6月3日
5.徐中玉,《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新课标文言读本)序》,《语文学习》第10期
6.陈香,《中小学生该不该远离文言文?》,《中华读书报》4月28日
7.陈立,《文言文不但应该教而且不难教》,《中国教育报》7月29日
8.刘梅珍,《文言文:冷冰冰的微笑》,《中国教育报》7月29日
9.秋风,《为什么不能读经》,《南方周末》7月13日10.秋风,《现代化外衣下的蒙昧主义》,《南方都市
寺艮》7月22日
11.王晓华,《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读经》,《粤海风》第5期(以上由赵海红执笔)
(二)关于文学教育
●“泛文学现象”。胡俊国在《对建国以来文学教育论争的清理》一文中指出,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泛文学现象,即把文学等同于普通文章,把文学作品作为传授语言学知识和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和范例,从而消解了文学的本质特征和意义;还存在狭隘的政治功利主义现象,即把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片面地机械地附会主流意识形态,以单一的道德政治思想灌输代替对作品意蕴的探求,从而导致了受教育者从学习到生活的虚假空洞的抒情方式。这两种文学教育的方式,已经丧失了文学的本来面目。(《教育评论》第2期)
●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赵新宪认为语文教育是通过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来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而启蒙则是文学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他看来,九年义务教育的文学阅读,感悟文学性的语言表现力是其重要内容;而高中阶段的文学阅读,则应该淡化文学的文体意识、文学史意识,以提升语感能力为重要内容(《语文学科的文学教育观念与目标定位》,《重庆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
相关链接
1.毕光明,《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教育》,《文学自由谈》第3期
2.周燕,《“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走出文学教育的误区》,《语文学习》第1期
3.钱理群,《把鲁迅精神扎根在孩子心上》,《语文学习》第6期
4.钱理群,《中学时代怎样与鲁迅相遇》,《中国教育报》6月24日
5.冯铁山,《“新诗进课堂”的多向度价值》,《教育评论》第3期.(以上由傅晨琛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