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先锋人物
文章标题: 《2004年语文教育研究动态综述(下)》
出处:王晓菁编辑    作者:浙江师大教研中心   阅读次数:456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04年语文教育研究动态综述(下)

2004年语文教育研究动态综述(下)

 

浙江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

 

()关于”非指示性”教学

一个比喻。对于“非指示性”教学,王尚文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好比一部侦探小说,小说中的案件都是作者一手设计出来的,他当然知道罪犯是谁,整个作案过程也一清二楚。与作者不同的是小说中的探长探员,破案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探索、研究的过程,探长一般更富经验,但探员也可能提出富有价值的见解,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在破案前都不知道罪犯是谁,藏在哪儿。教师实质上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切早巳了然于胸的侦探小说作者,他只是小说中一个富有经验的探长。”他进而指出,“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并不是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而是由‘教师中心’转向‘师生对话”’(《师生合作共同成长》,《中学语文教学》第3)

体验是整体感知。郑逸农将文学作品分为“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学”和“认知性学习为主的教学”,并进一步指出“体验是面向全文的整体感知,一般不分角度,不分层面”(纩非指示性”教育:创新传统语文教育》,《学科教育》第5)。方智范则针对郑逸农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课的教案指出,有必要“从诗的关键语句、意象出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句精彩的表现力,在诗的节奏结构方面加以推敲,利用学生之间的视界差异,激发观点碰撞,把讨论引向深入”(《更加开放的阅读教学》,《人民教育》第2)

相关链接

1.王荣生,《{再别康桥)课例研讨二》,《语文学习》第3

2.李海林,《{再别康桥)课例研讨一》,《语文学习》第3

3.李令清、胡晓明,《用什么样的文化和价值观来影响学生——与郑逸农老师商榷》,《人民教育》第12(以上由张帆执笔)

 

()关于语文学习方式

基本教学方法举例。蔡伟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学要成功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从活动的组织、文本的传达和评价反馈等多个角度来分析研究。基本教学方法有小组讨论法、成果讨论法、比较教学法、模仿创新法和多元评价法等(《中小学语文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教学方法》,《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12)

“小组讨论”的误区。欧阳芬提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存在认识上的两大误区:一是把小组讨论这种教学形式看成是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二是把小组讨论这种形式看成是课堂教学内容实施的唯一途径。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教学行为出现错误倾向,使小组讨论表面热闹,实则无效,流于形式(《课堂小组讨论误区分析》,《中学语文教学》第9)

相关链接

1.余党绪,《“研究性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内在需要》,《语文学习》第4

2.乔桂英,《论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几个问题》,《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第1

3.陈景宏,《语文研究性课题选择的原则》,《学语文》第2

4.汤金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创新》,《语文教学与研究》第2

5.吕晓英,《开展研究性学习尚缺足够的文化准备》,《语文学习》第9

6.黄建恒,《让讨论实而活》,《中学语文教学》第6

7.韩向东,《合作学习:离语文教学有多远》,《语文教学之友》第8(以上由许丁铃执笔)

 

三、关于阅读教学

()关于多元解读的评价

解读的“限制”和“自由度”。钱梦龙指出,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那种忽略文本的暗示或提示、随心所欲毫无限制的解读,对阅读教学的损害不亚于标准答案。他进而指出,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是阅读教学最具魅力之处(《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学语文教学》第10)

相关链接

1.蒋成瑀,《对阅读教学过度诠释的思考》,《语文学习》2003年第11

2.赖瑞云,《多元解读应为“多元有界”》,《语文学习》第9

3.李海林,《善待学生善待文本》,《人民教育》第12

4.徐珞翰,《文本:阅读教学对话的根本》,《教学月刊·中学版》1月上

 

()关于阅读规律与阅读教学的策略

语感的“美化”“广化”和“敏化”。董汀丰《对话状态下的语感培养》一文探讨了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途径。他认为,要有效地培养语感,应进入语文教学的对话状态,即教学过程中,师生均作为平等的一员,进入自由交流和共同探讨的境地,与文本逐渐达成视界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情景。他提出以记诵经典的言语作品来美化语感,以引发学生联想来广化语感,以比较言语作品的形式敏化语感,以不断追问文本及其作者和自己来深化语感(《课程·教材·教法》第7)

“体验语文”辨析。张心科认为,一味体验会导致语文教学的盲目化、浅薄化,它既不能全面落实语文教学的目标,也不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体验语文”可作为语文教学目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宜作为一种教法施之于整个教学(《“体验语文”不可矫枉过正》,《语文建设》第3)

相关链接

1.魏南江,《对新课程阅读教学的两,AiAgX》,《语文建设》2003年第11期,

2.刘晓伟,《敢于“讲读”,善于“灌输”》,《语文学习》2003年第12

3.方智范,《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人民教育》第21

4.李建军,《阅读教学中如何促进体验的生成?》,《语文建设》第3

5.葛乃宏,《阅读教学要注重体验性》,《语文教学与研究》第1

6.郁萍,《体验性教学探微》,《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第5

7.刘淼、沈帼威,《论学生场依存—独立型认知方式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关系》,《学科教育》第10

 

()关于教学中的对话

警惕“假对话”。刘徽、李冲锋在《警惕语文教学中的“假对话”》重视所谓正确理解某一文本的结果,从而中指出了假对话的几种表现:掩盖真实意图的对话、游离主题的对话、不具实质的对话、独白式对话、互不碰撞的对话等(《教学月刊·中学版》6月上)

相关链接

1.王尚文,《“生成”与“入侵”》,《教学月刊·中学版》1月上

2.方武,《“对话”型课堂形态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2

3.蒋成瑀,《阅读教学的四种对话关系考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5(以上由刘颖贤执笔)

 

四、关于作文教学

()关于作文教学新理念

作文的“生命性”。程红兵在《本质论:拨开迷雾返璞归真一一对中学生作文本质的探寻()》中指出,生命性是中学生作文的一个本质属性。作文是中学生个体生命整体成长性、创造性的表现。一篇作文就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精神生命。作文教学就是要唤醒和呵护青少年的生命意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6)

强化写作的“自娱”与“宣泄”作用。李斌辉认为,个性化写作教学必须对写作目的正本清源。中学生作文的目的,主要是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必要交流,是生命的一种运动方式,因此就要弱化写作的“教化”“载道”功能,强化写作的“自娱”与“宣泄”作用(《论个性化写作教学的实现》,《教育评论》第2)

写作的“三种体验”。毛荣富提出有三种体验可作为写作的内容导向:走向理性的成长体验,表现独特的个性体验,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作文教学应倡导三种体验》,《语文建设》第3)

学生作文的心理需求。李斌辉提出学生作文的心理需求,包括:渴求作文心理的自由、渴求作文价值的实现、渴求作文成就感的体验、渴求来自外界的反馈、渴求找到作文成功的捷径,并提出与此相关的作文教学策略,其中较新颖的是培养学生的成品意识,扩大学生作文的读者群(《学生的心理需求与作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第1)

相关链接

1.王栋生,《在理想与生存之间——谈两种写作状态》,《语文学习》第2

2.毛荣富,《尝试“智慧写作”》,《语文学习》第10

3.滕世群,《随笔教学摭谈》,《中学语文教学》第6

4.任彦钧,《让感受和体验成为学生生命的双翼》,《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第1

5.李辉,《应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建设》第3

6.冯玫,《美国中学作文的特色及启示》,《中学语文教学》第1

7.潘新和,《没有比失去言说欲更糟糕的》,《语文学习》第10

8.徐江,《“表现”与“表现性”——从〈落叶〉写作看作文教学之弊》,《教师之友》第4

 

()关于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的几种题型。高本云在《对近六年高考话题作文的基本认识》中提出以下几种题型:限定主题性的话题作文、主题作文、争辩型话题作文等。总之,话题作文自产生以来,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赞扬与批评,如何扬长避短对所有研究者而言都是一个绕不开去的“话题”(《课程教材教学研究》第9-10)

相关链接

1.陈明体,《后退是没有出路的》,《中学语文教学》第2

2.王德银,《我为话题作文呜冤屈》,《中学语文教学》第2

 

()关于网络作文教学

相关链接

1.蔡明,《网络作文:一种新的写作方式》,《语文学习》2003年第12

2.叶丽新,纩网络写作”研究:“网络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的起点》,《语文学习》第5

3.郑桂华,《基于网络的作丈教学管窥》,《语文学习》2003年第12

(以上由于惠、赵海红执笔)

 

五、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方智范对高中新课标中口语交际教学的能力目标进行了解读。他指出,口语交际教学要特别关注言语外的各种因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交际现实性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在操作性上不仅要重视语言能力的训练,也要加强语用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必修课“表达与交流”目标解读》,《语文建设》第1)

口语交际的主要环节。张永林提出,要有效地实施口语交际教学,必须抓住以下环节:课前说话,鼓励交际;阅读写作,渗透交际;交际课上,训练交际;社会实践,运用交际。要选好话题,创设情景,体现互动;最后还应重视评价反馈(《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与对策》,《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第3)

相关链接

1.李明洁,《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背景和课程取向》,《语文学习》第10

2.潘涌,《直面世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新概念》,《教育科学研究》第8

3.石卉芸,《从口语交际中学习口语交际》,《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第7-8

4.夏金镯、韩浩、夏泉永等,关于“口语交际”教学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学语文教学》第7

5.李明洁,《课堂设计·演说()》,《语文学习》第1

6.李明洁,《课堂设计.演说()》,《语文学习》第2

7.李明洁,《口语教学课堂设计——“访谈”》,《语文学习》第5

8.严桂根,《构建高中语文“口语交际”训练新体系》,《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第1

9.王韵然,《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北京教育.普教版》第9(以上由黄良超执笔)

 

六、关于考试与评价

●中考试题的走向。方智范结合2003年的部分语文中考题,指出了今后语文中考试题的几个走向:一是积累和运用题会多一些角度,多一些灵性;二是阅读题将让人文色彩浓起来;三是作文题将重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四是死记硬背题将被驱除(《新课程语文中考的走向——2003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给我们的启示》,《人民教育》第7)

标准化选择题即将终结。孙绍振在2003115《中华读书报》上撰文指出,相对于《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力度、课本的多元化,高考试卷的改革还跟不上形势,高考作文固定在60分上,问题就很大。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从美国托福考试模式批发进来的标准化客观题、简陋的是非题模式被考试专家奉为神明,然而在美国人那里旧托福模式却已经面临寿终正寝。因而他认为,标准化选择题即将终结(《标准化选择题即将终结》)

题型并无好坏之分。朱昌元认为选择题将贻误一代人的语文素养,应将其驱除。胡勤则认为题型本身并无好坏之分,而要看它是否与考试内容和考试目的相一致,不要把语文教学问题简单地归咎于某些题型(“杏坛茶座”,《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第9)。针对一些论者对高考语文试题的声讨,王大绩认为,语文高考试题的探索与经验应受到足够重视,高考命题在精读能力的考查方式、话题作文结合分等评分的考查方式、语言表达题的设置三方面作出了历史贡献(《语文高考试题的三大贡献——谈谈语文高考命题的创新与继承》,《光明日报》722)

“语文学习成长记录表”。《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2期以“探索:瓶颈如何打破”为话题就广东中山市教研室设计的“初中语文学习成长记录表”评价方案组织的一次讨论。张宝华介绍了他们的做法:“初中语文学习成长记录表”共设计有“学生语文学习原始资料”“入学前家长评价”“学生月进步记录表”“学生学习自查表”“家长月反馈表”“学期语文素养综合评价表”等六个表格。林润昌、贾美华认为中山市的做法重视综合性、主体性,重视过程,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但大班条件下如何有效实施、如何衡量评价的效果等问题还有待研究。张彬福认为评价方案不能仅是一个量表,还要对量表的有效性做出实验的说明。对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作较为客观的评价所需要的量化指标,也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关链接

1.陈家尧、杨钊,《语文新课程考试要新在哪里》,《语文建设》第3

2.谷公胜,《语文中考改革的理念与运作》,《中学语文教学》第4

3.吴逸敏,《中考语文阅读题中开放性试题的效度研究》,《语文学习》第4

4.兰瑞平,《高考试卷能否改一改》,《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1

5.杨显志,《高考语文命题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中学语文教学》第2

6.袁诚,《高考试卷结构不宜改》,《中学语文教学》第2

7.顾德希,《正确认识语文高考试题》,《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1(以上由钟峰华执笔)

 

七、关于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编写理念的发展

从“例子”到“引子”。李冲锋《语文教材是例子更是引子》一文认为,教材的引领功能与文化传承功能应在其例证功能之上,确立起语文教材的引子功能,从而使语文教学不仅仅关注教材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更关注社会、历史、生活语文(《语文教学之友》第4)

相关链接

1.郑国民,《课程改革视野中语文教材的发展》,《语文建设》第1

2.刘真福,《探析新教材使用策略》,《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第7-8

3.王荣生,《“用件”类型选文及其教学》,《中学语文教学》第12

4.周建新,《解释学视角中的教材功能》,《教育评论》第2

5.顾黄初,《语文教材研究的又一个新视角》,《课程.教材·教法》第1

6.王晓霞,《试论当代我国大陆初中语文教材选史标准的历史演变》,《学科教育》2003年第12

7.谷公胜,《关于高中新教材编写建议的问答()》,《语文建设》第2

8.谷公胜,《关于高中新教材编写建议的问答()》,《语文建设》第3

 

()对新课标教材的评价

新编教材的编排体系。聂春艳的《初中语文教科书编排体系的新突破》分述“人教版”的特色是以生活主题组织单元,优化整合教科书各个系统,简化头绪,突出学习重点;“苏教版”在整体编排上以主题合成单元为主,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实践性,名著推荐与阅读单元和专题单元穿插其间,富有创造性;“语文版”在结构和内容编排设计上按照言语技能的不同层次,重新构建语文能力训练系统(《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第3)

相关链接

1.顾振彪、朱芒芒、黄厚江、王永强、甘其勋等,“走进新教材”专栏,《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第7-8

2.洪宗礼,《新课标语文教材要让作文教学‘活’起来》《语文学习》第1

3.张文泰,《初中语文实验教材写作训练的新突破》,《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第1

4.陈秀娟,《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中的对话意识》,《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文科版)》第8

5.崔秀杰、东方等,《新课标新教材我的困惑》,《北京教育》第78

6.郭裕源,《教师眼里的新教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第1

7.王勇、陈力勤,《新教材,爱你有几分》,《语文学习》第1

8.商友敬,《三家评说<现代语文》初中读本》,《中学语文教学》第7(以上由胡小敏执笔)

 

                                                     (选自《语文学习》2004.12.

 


最后更新[2005-3-3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