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杜 甫
深圳市东湖中学 杨秀珍
教学目标:
一、 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
二、 体味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一、 品评鉴赏,理解诗歌的思想意义
二、 用吟诵沟通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质疑、感知
1.导入新课
这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公元770年的冬天,湘江边上,寒风刺骨,万木凋零,一只孤船飘浮在江中,船上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身染多种疾病,面对战乱中的祖国,这位老人在贫疾交加中死于湘江的小船上,终年58岁,他就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
2.介绍杜甫: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杜甫的生平思想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杜甫是一个忠君爱国的诗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是一个忧国忧民,关注民生疾苦的诗人。
杜甫是一个背负着对国家和人民沉重责任感的诗人,他忠实地描述着时代的面貌和人民内心的悲苦,正是这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了杜甫诗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在中国文化灿烂的星空中,杜甫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光芒四射,让我们带一份崇敬,怀一丝心酸来品读杜甫和他的诗《石壕吏》。
3.了解诗歌背景
学生读课文第一个注释,了解时代背景。教师补充说明:这个背景使我们了解到,安史之乱中期,唐王朝军队四处抽丁补充兵力的情况,而《石壕吏》讲述的这个故事是作者亲眼目睹的当时生活中真实的一幕。
4.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意义。
5.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懂词义。不懂的问题,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答。
教师补充:这个背景使我们了解到安史之乱中期,唐王朝军队四处抽丁补充兵力的情况,而《石壕吏》讲述的这个故事是作者亲眼目睹的当时生活中真实的一幕。
6.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教师从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订正、指导。
7.让学生试着每人说一句话,把自己读课文后的感受告诉大家,用这样的句式:
从“……”这句诗里,我看到了……。
从“……”这句诗里,我听到了……。
从“……”这句诗里,我想到了……。
从“……”这句诗里,我感受到了……。
然后讨论、交流。相同的诗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说,挖掘更深的内涵。诗中所有的内容都在评读诗句中展开。包括字、词、句含义的分析挖掘,诵读时语气、语调、语速的掌握。
8.学生再次男女生分开齐读课文。教师指导:读诗要把自己融进作品中,想象我就是作品中的人物。读这首诗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深层次的内涵。同时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重点突出强调,语速适中。
(二)欣赏探究
1、探究学习:
讨论:官吏来老妪家捉壮丁,如果要捉一个去,你认为谁去好?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谁都不该去。作者目睹了石壕村老妪一家人的不幸,它告诉人们战争使人民经受着太多的苦难,这不是老妪一家的不幸,而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剧。“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男女生分声部朗读第二节诗,读出意蕴,读出余味。
2、想象:老妪和她的儿子如果不死,战场归来看到的石壕村会是怎样的情景?
教师创设情景:安史之乱战争结束了,老驱和儿子将要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石壕村,走在路上她会想什么呢?她会看到什么呢?她会担忧什么呢?…学生自由结合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这场战争带给百姓的是巨大的灾难,人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这也是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败的开始。
3、背诵这首诗,提问学生背诵。
(三)梳理总结:
《石壕吏》这首叙事诗是一首心忧天下,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曲。哭唐的泪水,一半源于杜甫,走进杜甫就像走进一座大山。让我们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音乐声中学生齐背这首诗。
附板书:
吟
读准字音,读懂词义
诵
读准节奏,读出语调
评
读出意蕴,情惑共鸣
赏
联想创新,读出余味
一首心忧天下,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