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周读小说本是极好的,但我总是觉得别扭,不爽。譬如这两天,讲《荷花淀》。我推荐两位同事看了在线上关于程少堂的课堂实录及相关评论,年轻的基本照搬,略加改动;年长的基本还按教参来,只取程课堂中一些例子来用。我实在不知这课有什么可讲,在第一节课的沉闷之后,第二课时我决定由他们自己来表决。 课前演讲结束后,我问他们一个问题:“大家喜欢《荷花淀》吗?”下面有说喜欢有说不喜欢。然后我说:“我们看到一朵花很美说很喜欢;看到一个人长得好看说我喜欢;看到一座建筑物很漂亮也说我喜欢;读到一篇好文章也说喜欢。这些‘喜欢’的内涵是各不相同的,毛主席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下面我们就思考,你喜欢,为什么,喜欢哪里?不喜欢,又为什么,做一个批判性的阅读。可以相互交流,也可以独立思考。” 下面的声音大概三分钟就停止了。我让自由发言,这次不用调动就有人站起来说,但是很不好意思的是,每次一个人讲几句话我就接过来长篇大论,非要引出我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结果两个班的学生都没能多讲,每个班都是两到三人,每节课的下课铃都伴随着我的滔滔不绝。 其实我很矛盾。《荷花淀》原本也是我喜欢的,那种诗情画意,那种朴素的乡土气息,那种不愠不火的语言风格,都让我陶醉。但是看了网上的争论之后,尤其是梁卫星的看来似乎有点偏激的言论,我心里产生一种分裂:孙犁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的美和美的极致,而这种美的背后却是脱离战争残酷现实的真相,不真的是否还美?一班有个女生说她喜欢文章是因为她从中看到了“真善美”,我却说,追求善和美是一定的,但是真倒未必。本文的写作时间是1945年,当时日本快投降了,也就是快要失败了,在作垂死挣扎时必然要爆发剧烈的反抗和残暴的杀戮,但是这些我们从其中根本看不出来。孙犁为我们营造了一副风光优美人情和谐的田园风光画,但是却有意无意地掩饰了历史的真相,这样到底好不好? 在表述喜欢理由时,几乎每个人都提到环境描写很美,然后我也仿照程把第一段用诗歌的节奏读出来,读得很慢,尽管情感表达不够好,但能看出来很多学生还是受到了感染,起码他们在倾听在思考。其实在一班读的时候,我一眼看到第三段中“芦花飘飞苇叶黄”七个字时才有一点被击中的感觉,在心里反复念着这几个字,很是喜欢,但是为什么喜欢,说不出来。 就以此作为这篇教学后记的题目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