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与《语文课程标准》
翠园中学 刘人云
[内容提要] “语文味” 实验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的规定,体现了新的时代要求,对指导当前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非常直接的意义。
[关键词] “语文味” 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现实意义
国家教育部最新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1,对当代中小学语文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多年语文教改的宝贵成果,借鉴了其它国家母语教育的先进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建设起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教育大框架,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南,也是我们衡量形形色色的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把最有说服力的尺子。
深圳市中语会会长、市教研员程少堂提出了“语文味”的语文教改实验,我们用《标准》这把尺子来衡量,认为它充分体现了《标准》的要义和精神,对当前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十分明确的指导意义。以下从两方面析之。
一、“语文味”体现了当代语文课程的性质
程少堂先生认为“语文味”主要包括三个要素。“第一,也是最基本的,是要教出文体美和语体美,即要教出不同文体、语体的特点来。第二是要教出情感美。第三是品味语言文学之美。”2这三点都很好地体现《标准》中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阐述。
《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味”强调文体和语体美、情感美和语言美。这“三美”都在不同层面上指向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语言美”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情感美”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感乎心者,莫动乎情?”(白居易语)。从情感面切入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的人文精华,是教学的必由之路。而文体和语体美则从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角度指向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因为任何完美的作品其内容和形式都能做到和谐的统一,美好的内容总是要通过相适应的文体和语体表现出来,从文体和语体的特点切入人文内蕴,这恰恰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程先生强调的“语文味”对当前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很直接的意义。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从总体上看,仍存在以下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满堂灌、分析式、串问式的课堂教学仍然有较大市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某些老师未能深入地钻研教材,没有从文体、语体的特点出发来探究文本的人文内蕴,基本上都沿袭过去的“红领巾教学法”,一题解,二背景,三词语,五段落,六主题,七写作特点……完全漠视了文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如高二新课《记忆》,一些教师只是一般化地叫学生读读问问议议,限于字面上的理解,而没有以该文“哲理性的散文诗”这一特点的文体和语体出发,未能抓住“形象地思考”这一根本的文体和语体特点来探究文章内蕴,故而浮于表面,滥于共性,把一篇优美的哲理性散文诗教得索然无味。该文作者实际上是从四个角度来对“记忆”进行“形象化思考”。对“记忆”,作者并没有提供一个概念式的答案,但是,他对“记忆”的种种形象化的描述和思考却大大激活了读者的思想感情和想像力,留给读者广阔而深远的思索。而我们只有抓住了这点来组织教学,才算是抓住了课文的人文真谛。这也是我们“343”语文教改实验中强调的“制高点”。一篇课文抓不住教学的“制高点”,其质量和效益就必然大打折扣。
(二)缺少激情。新教材中文学作品份量普遍增加,而情感又是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某些教师缺少文学素养,自己尚不能很好地体味作品的思想感情,又怎能感染学生?而没有感情的教学必然枯燥无味,气氛沉闷,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又迫切地提到师培的日程上。对此,程先生指出:“语文教师面对语文教材时必须是一个‘情种’,即要像热爱情人一样热爱你们教的每一篇课文。——教师在备课时备情感,才能把遥远的讲得亲切,把枯燥的讲得有趣,才能讲出感染力。”
(三)语言教学不力。许多教师都知道语文教学要突出语言教学,但是缺少思路和方法,使力不够或不当。“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是我们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正确途径,但在“领悟”和“运用”这两个环节上使力不够或不当,而这两个环节恰恰是关键。“领悟”,重在培养语感,而语感训练一般分成语感实践和语感例析。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多接触,感受和运用语言材料,主要是靠读写。程先生“特别注重朗读”就是这个道理。语感例格,就是分析语言的运用,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运实例的优劣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正确运用语言的要领。这两者都不可少,而我们的老师操作起来,却常常是零碎的或残缺的,而且缺少力度。
二、“语文味”体现了当代语文教育的特点
《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并对这特点作了三点阐述。我们不难发现“语文味”教改实验也很好地抓住了这三个特点。
第一,《标准》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点与“语文味”实验所强调的“情感美”是一致的。
第二,《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味”提出的“三美”都体现了这一精神。程先生针对当前不少语文课学生缺少朗读的现象,提出:“要特别重视朗读,通过朗读、背诵让学生积累语感。读中自有好语感,读中自有语文味,读中自有好成绩。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第三,《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程先生强调了“品味语言文学之美。”他认为:“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品味语言包含理解,但理解只是基础,品味语言的最高目标是审美,即领略语言文学之美。”他认为:阅读文章和学习语言,还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最本色:“‘感’比较‘知’深入一层,‘知’是我与事物对立,从我‘知’彼;‘感’是我与事物融和,彼我不分。”这话非常符合学习语文(主要学习语言)的实验。
综上所述,程先生所倡导的“语文味”课堂教学实验鲜明地具有了当代语文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相信随着这一实验活动的不断拓宽与深入,必将取得更多的经验和成果。
注: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程少堂文:《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载《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17期。本文所引全部程少堂语皆出自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