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著名中学语文教改实验背后的哲学理念(中)
曹诗芹
二、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的哲学反思
回顾百年中学语文教改实验,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近20年来,一些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设计主持的教学实验,都是在一些国内国外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他们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改之路。他们中,有的模糊意识到或还没有自觉认识到他们的教改实验中蕴藏的哲学理念和价值。笔者在了解他们实验的全过程后,拟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下这些教改实验背后的哲学理念。
(一)主体性教育
在本世纪80年代前后,有人开始尝试把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 ”、“客体”概念引到教育理论研究中来,用以说明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拉开了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客体关系争鸣的序幕。在争论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三体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要处理的是教育者、受教育者、环境之间的三体问题;主导主体说,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辨证统一;双主体论,这种观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复合主体论,这种观点认为,教学主体是由教师和学生所共同构成的复合主体,这种复合主体的内部的矛盾运动体现为教与学的对立统一。
这次讨论,尽管人们的观点并未取得一致,但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地位问题并无实质分歧。“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已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和赞可。“主体性教育就是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育的根本宗旨,将教育过程的主体性视为教育实践的本质特征之一。它与将学生视为教育的客体,否定学生的主体性,将教育过程视为纯客观的变化过程。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作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思想相对立。”[1 ]
本世纪80年代初,我国教育理论界敏锐而坚定的提出:“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此后,教育实验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空前活跃,被誉为本世纪的第二次教育实验高潮,而进入90年代后,有一条主线逐渐明晰起来,出现了一个得到人们广泛重视(包括有意关注和无意识触及)的主题──那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主体。
1.从自学能力培养入手,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在这方面做得最为出色的要数魏书生老师。他的教学过程首先注重通过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的途径来提高学习效益。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意在使学生了解学习的意图和方法后,能更自觉主动地学习。第二,体现了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统一,各个环节的教学,为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第三,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训练,把教学工作的某些环节下放给学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新举措。例如自测一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而且使学与教两个方面都能迅速、及时的获取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学与教师控制教学。
2.从创新能力培养入手,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是与开发学生智能同步进行。由感受、鉴赏到创造,是知识的发挥和运用,是能力的具体体现,这种能力建立在“悟”的基础上,没有悟性就难以理解、 创造。在“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实验中就很关注对学生悟性的启迪。赵谦翔老师对“悟”字有一番独到见解:“悟”字乃由“心”字加“吾”字构成。古人云:“心之官则思”。 “悟”字从左往右看,其意乃“思之吾也”亦即“思考的我”;若从右往左看,其意乃“吾之思也”亦即“我的思考”。由此看来 ,悟性乃是思想者与独创者的本性:非思考不能有悟;非独创不能算悟。他实验班上的学生很看中对生活的体悟,途径是东方时空课和班会感悟课。先感后悟,每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每个学生也都有自己的独特领悟。最后达到“悟情悟理悟无字书之文章”的目的。这里的“无字书”就是生活。而高密一中的实验室实验,主要是为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创造宽松的环境。学生在实验室里按既定计划选择自己要看的书籍,这种宽松创造的环境,和谐的气氛,多向交流的空间都非常有利于学生自己思考、自己领悟。
3.从专制到民主,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和轻松宽裕的环境。民主平等的关系,尤其是发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营造出的一种和谐、轻松的环境气氛,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专制式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这种关系中,教师权大无比,学生只能听命于老师,处于被动状态,谈不上主体性的发展。当前师生关系也多单向进行,多由教师提问,而不是学生质疑问难,学生的自主活动缺失,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改变师生关系入手,从创造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入手,建立一种以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换意见为标志的师生关系。考察所有教改实验,几乎每一个实验都很强调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高密一中的实验室教学,学生自主选择权很大,教师主要是导,起引领导向的作用,在实验室里,没有教师说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那种严格的形式,学生在自由阅读、互相切磋,与老师共同讨论、共同参与的多向多边活动中探索、寻觅、汲取知识,学生与教师始终处于平等交流的关系中,真正体现课堂教学民主化。
(二)语文教育的价值和本质问题
语文教育的价值论和本质论是语文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语文教育,不能回避语文教育的价值论和本质论,对语文教改实验的研究,也不能回避语文教育的价值和本质问题。语文教育的价值论和本质论一直众说纷纭,教育理论界还没有达成共识。目前,对语文教育价值观的论述主要有三类: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角度出发,主张语文教育价值集中体现在促进个体不断发展和完善方面。尤其是促进个体在人格、审美和精神生活领域里的自我实现。以人本价值论为代表;从教育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强调语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社会本位论为代表;从教育与社会需求与人的发展辨证统一的角度,强调语文教育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语文教育本质观,长期以来“工具说”占着主导地位。90年代后期开始强调“人文说”。而对工具说与人文说的争论,一些学者怀着持中的态度认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还有学者指出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也是思想性的学科,强调工具性与思维性的统一。 “言语互转说”是依据索绪尔的语言学论著提出来的。“‘言语互转说’,就是师生双方凭借以‘言语作品’为本体的课本,有目标有计划地通过符合‘言语生成’与言语理解基本转换规律的方法体系‘言语活动’的优化组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品、文(语)品综合表现的‘言语能力’使之在社会生活中,人历程中有与其年龄相适的得体的‘言语行为’基础课程”。[2] “言语——语言——言语”说认为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是一个学习言语——接受老师指导,掌握言语规律,认识语言这个符号系统——指导自己的言语活动过程。[3]
具体分析语文教学实验,不难看出他们有各自的语文价值观和本质观。先看“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实验。该实验有四大特色:1.关注社会和人生。因为作为交际工具(语言),它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起着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作用;作为文化的载体(文章),它使传统文化得到流传,使现代文化得以传播。基于这一点,关注社会和人生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2.关注人文精神,通过三类文学课:文学专题讲座,古典诗文课,当代文学精品课,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继承民族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和情操,使他们受到教育,个性得到发挥。3.关注情感培养和悟性的启迪。赵谦翔在语文教育中始终关注着两个字——“情”与”悟”。这两个字是贯穿赵谦翔语文教改的两条主线。无论是《东方时空》课,班会感悟课还是文学三课,都注重激发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在学生有感而发,诉诸文字,这便成了一个“定式”,每观有感,每读有感,每会有感,悟便由此而生。4.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赵谦翔的实验中,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成为教改的主人。组建“课堂发言敢死队”一改师授生受的沉闷;语文教改“过河卒”的培训使学生确立教改主体意识;教材的取舍由师生共同商定使师生关系民主化和谐化;无人监考制的实施尊重了学生的人格,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人翁的意识。
可以说赵谦翔的教改实验遵循了语文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强调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对人的发展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大语文教学实验”和“课内外衔接实验”在课题提出,方案论证上不尽相同,具体的实施过程也有异。但它们都信奉教学要与生活相结合。都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相等。他们的实验就是要使语文教学的课堂能动的向学校以外的领域自然延伸。他们渴望得到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培养是他们的终极目标。在教改中,注重德育的渗透,听说读写的训练,注重智力的开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发展。
“语文导读法实验”的主要理论基础是教学认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但无论这个过程如何特殊,学生始终是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在他们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无法代劳也不必代劳。在确认学生为主体的同时,还必须确认教师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导入一个争辩的情境,顺乎其势,导而不牵。只有教师的主动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导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但是怎样才能完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呢?只有把学生组织到一个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中去。这种以师生双边活动为特征的训练中,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能。可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组织教学的必然归宿,也是语文教学取得既落实知识,又发展智能实效的必要条件。训练之所以重要,还由于语文的工具性对语文的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只有在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形成并达于熟练。
以上语文教改实验出发点不尽一样,有的以语文学科为基点,设计训练体系或加强训练等,有的以学生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生的个性和自主学习。但是,这些实验不乏共性存在。它们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益;都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确认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善于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统一。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和重视,体现了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本质特征。在教育与人的关系上,这些实验的主持人都认识到教育中人的价值乃是教育的本体价值,教育是人的教育。离开了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教育不仅丧失了其本质特征和独立存在的价值,其他价值也无从实现。但是,他们的人本价值论都有一个前提,他们培养的社会需要的人。也就是说,人的发展是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适应社会。教育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有一个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教育的个人价值实现是为了教育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