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著名中学语文教改实验背后的哲学理念(下)
曹诗芹
几乎所有实验主持人都强调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大语文教育实验”和“课内外衔接实验”信奉语文的本源是生活,语文要与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学语言,学知识,这本身就是对语文工具的肯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点他们都无分歧,都认为作为交际工具,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起着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作用。因而在语文教学中,都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都强调训练的作用。有所不同的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语文人文性和思想性的重视程度不同。赵谦翔很重视对学生的文学熏陶,看重语文作为文化载体的特殊功用,而钱梦龙则侧重于语文的知识性和语文能力的培养;魏书生侧重育人,首先是在思想上使学生受益,使他们能有自我教育和自学的能力,最后进入到语文学习的自由王国。
可以说,主持教学实验的老师们都有一套自己的语文教育价值观和本质观,指导他们的语文教学实践。而且他们的语文教育的价值观与本质观,都是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检验的,经得起考验的。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寻求语文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最佳结合,寻求语文各种属性间的最佳结合,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功能,尽可能的创造出语文教学的最大价值,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
(三)中学语文教学实验的方法论问题
方法论按语义一指的是关于科学的认识方法的学说,二是指任何一门科学所应用的方法总和。总的来说,方法论对一切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认识和改造的职能。它有四个层次:哲学方法论层次,主要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法等哲学层面的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层次,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科学原理性质的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如教育学、心理学方法论;研究方法和技术层次的方法论。教育实验方法论的应属第三层次,它包含着教育过程中针对实验主题、并用以指导实验的实验原则和规范。近几年来,许多研究者已清醒的意识到了教育实验的泛化问题,重点加强了对教育实验的性质,规范和科学标准的思考,力求使教育教学实验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
1.教育实验的本质特征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教育研究与实验》1989年第1期 上刊登的两篇文章:《教育实验只可能是准实验》,《论自然实验》,可以回答。前者强调“实验的精髓在控制”;后者在肯定控制是实验的精髓和本质特征的同时,更强调“验证假说”,指出:科学实验的本质特征,实验的灵魂,首先在“验证假说”。两文提法侧重点虽有不同,但在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从维护教育实验出发,肯定教育实验的存在价值和特殊性,指出了促进教育实验向更有控制的科学与实验方向发展,提高实验理论水平的重要性。所不同的是,前者从实验的情景条件角度,侧重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精确度,认为由于变量的综合性和控制的困难,只能是一种准实验,但指出这点“决非贬低教育实验的地位和作用,而是为了使已经存在的形形色色的教育实验能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后者是从实验的目的和内容的角度,侧重于实验的理论构想(科学假说)的阐述和验证,意在使教育实验走现代科学发展的捷径,即按“先想后做”或“假说——实验”的道路,如果把教育实验当作一个可操作的模型,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两个测度:目的,标准和操作来描述它的两个本质特征。因此,完整的教育实验的本质乃是验证假说与控制变量两个本质特征的辨证统一。
但是,在现实中不少语文教改实验不是都能提得出假说的,也未必合乎假说的规范要求(有科学理论依据,是已有知识所未能解决的,假说经验证证实可以生长新知识),而教改的现实不容缓待,因此,有些人认为,与其提一些无须验证而是“自知之明”的假说,就不如暂时不提,而以“实验目的(或目标)”代之,比如,在“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实验中,就有四条实验目标:走进生活,人文品质,健全人格,学生主体。在经过一套实验措施完成后,对照目标的贯彻程度如何也可以得出有实效的结论。这种按目标投入自变量,适当控制无关变量或强化实验因子的操作,到总结阶段把结果与投入进行对照得出一定因果联系的实验,多数在于解决教育现实中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所实现的价值取向,首先是“求善”或求实效,进而再“求真”——求得因果规律性。
2.语文教学实验的研究水平问题
当前语文教学实验的研究水平大多处在经验研究水平,有待提升到理论研究水平。在语文教学实验中,教师以研究者与教学实践者的双重身份从事实验工作,正是以自身的经验在检验以取得的实验成果,这些经验是需要总结的,经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揭示某些功能和因果联系,达到有理解的概括,即所谓经验性的规律,这在科学认识的道路上走完了经验研究的阶段。但是,仅仅达到这点还不够,还必须将经验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理论思维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可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学实验就缺乏理论思维的过程,具体表现在:在实验准备阶段理论思维先天不足;课题的形成和论证理论思维贫乏;实验者实施过程积累资料盲目;实验结果的检测评价之后缺少理论的再创造活动。
一个完整的教育实验研究,它必须对研究课题的现状有很清晰的了解,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和概括,然后提出有科学依据的假设,并加以理论论证;制定总体和分题计划;在实验过程中边探索,边总结,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对照假设进行客观的检测,修正或证伪;经过反复的验证,达到理论的认识,其中反复验证这一步很重要。无论国内国外,一切有成就的,达到形成知识体系(理论)高度的教育实验,无不波浪形经过反复验证。
3.语文教学实验的独特性与普遍性关系问题
语文教学实验所发挥的认识功能与实践功能是统一的。现实中比较多的是求实效——求真——求推广,一些专业性强的学科教学改革实验,是从求真出发到求实效推广。可以说,任何实验的最终价值取向,是要求将成功的经验和理论成果推广开来。任何成功的教育实验都有赖于四个方面的条件:正确的理论,科学的组织,创造性的实施和“三结合”的实验队伍。这个“三结合”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教育行政干部,教育理论工作者,在实验中他们各司其责,密切合作,共同保障教学实验的成功开展。总观这些年的语文教改实验,“星火”很多,“燎原”的不多。前些年,很多学校和老师认为魏书生的经验很好,一时纷纷仿效。但用过之后,又说不怎么好,学不来。究其原因就是上面四个条件中的第三条——创造性的实施做得不好。只学到了魏书生教学思想的外在的形,而忽视了内在的神。这个神就是他的实验的个性。这内在的神韵是什么呢?我认为一是他的育人观,二是他自身人格魅力。在他的眼里,学生是人,而且是全方位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自己的优缺点。老师应该尊重他们,因势利导。他认为“只有坚持育人,才可能进入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魏书生老师非常注重发挥教师人格的教育价值,这一点很多人有共识。在这里,我想举个例子以窥见一斑。在一次开学典礼上,由于该校剧场座位不够,他便要求领导和教师,还有主要的学生干部站着。他讲话时,问学生:“大家知道在实验中学学习几年,得到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台下学生有说知识有说能力,他都摇头,他说:“我觉得,在实验中学学习几年,大家得到的最宝贵的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帮助人,信任人,原谅人的品质,人心与人心之间,就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对着对方心灵的大山呼唤‘我尊重你’……”魏书生的学生观和教师的人格价值观都是他育人观的反映。他的过人之处,不在于什么超乎常人的特异功能,而在于他一颗诚挚,正直,无私的公仆之心。他始终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的服务员,为塑造一个个完美的灵魂而尽心竭力。学习魏书生的教学经验,就不能不顾及他博大的胸襟,超人的胆识。
因此,我们在学习那些成功的教改经验时,不仅要学习他们的一些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具体的实验过程,更要注意他不同寻常的个性。在推广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更可以创造性的为它增添更丰富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