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中考聚焦试题分析
文章标题: 《中考语文,怎能承载如此之重?》
出处:语文味    作者:江涛   阅读次数:286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考语文,怎能承载如此之重?

中考语文,怎能承载如此之重?
 
             深圳市高级中学 江 涛  
 
如今,“非典”的魔影已渐渐离我们远去,造成轰动效应的深圳中考语文只考作文的改革也
在人们的纷纷议论中落下了帷幕,但也许正值此时,我们才可以更加冷静地思考一些譬如中考
只考作文到底和“非典”有没有关系之类的话题
今年5月份,深圳市教育局出台《深圳市2003年高考、中考防控非典工作方案》,决定对今年
中考进行重大改革,其中最大的变化之一是“语文科目取消基础知识部分,只考作文”。 “
中考语文只考作文”的消息一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一片哗然。一些嗅觉灵敏的人立即激动地
发表自己的看法,认为深圳市今年中考语文只考作文对做好防控非典工作,确保师生生命安全
与健康,意义非常重大。一些教育专家也随即欢呼叫好,认为这一举措预示“中学语文教学朝
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向前进,符合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次中
考改革是该市从减轻学生负担、减少考试内容出发,进行的一次尝试。有人认为,语文考试只
考作文很好,一篇作文已足以把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书面表达能力全面体现出来,这种改革好得
很,希望教育部门能长此以往。还有人说,只考作文,这无疑可以痛快地甩开那些枯燥的死记
硬背的东西,让语文有更大的自由度;对学生来说,这是加强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机会。甚至
有人认为,在中考升学考试中施行语文科目只考作文的规定,可以说是教育观念上的一次重大
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概括起来,高声为这一改革叫好的观点大概有以下几类:一、防止“非典”必需,二、减轻
负担的需要,三、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四、公平竞争的体现。然而,针对这些高论,
笔者却不以为然。 
首先看所谓的防“非典” 说。如今回过头来看当时的《深圳市2003年高考、中考防控非典工
作方案》本身将中考只考作文与“防控非典”挂起钩来,就颇值得人们玩味。在这里,只考作
文,似乎成了“防控非典”的重要措施之一,而有的人更是煞有介事的分析只考作文对防控“
非典”的重大意义:莫非只考作文,学生就可以减少由于过多接触复习资料而传染“非典”的
机会?还是只考作文,缩短了考试时间,学生就可以减少由于考试时间过长而感染“非典”的
可能?抑或只考作文,减少了试卷的页码,考生和判卷老师就不至于通过更多的试卷而相互传
染;只考作文,缩短了改卷的时间,又大大降低了感染“非典”的几率?但是仅仅看看以下消
息,就无疑是对以上高论的当头一棒。
中考语文只考作文的消息一经公布,一些“嗅觉”灵敏的同学便将眼光瞄准了书城初中作文
专柜,争购中考作文参考书犹如一股暗流在学生中悄然兴起。上周末时近中午,记者在深圳书
城采访时发现:前来这里选购作文参考书的学生络绎不绝。他们有的是经老师指点来选书的;
有的则由父母引导;还有的因为周六要上课,父母便取而代之,利用休息时间亲赴书城选购。
望子成龙的黄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个。由于儿子就读的不是重点初中,此次中考语文凭作文定分
使平时作文成绩就不好的儿子犯了愁,为能尽快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黄先生亲自上书城为儿
子选书。
如此的“络绎不绝”父母子女齐上阵地涌入书城,今天想来,在谈“非典”而色变的时刻,
实在是令人后怕,还谈何“防控非典”呢?而 “考试时间由100分钟缩短为60分钟,考试内容
删掉了基础知识部分”是否就有利于“防控非典”,更是不言而喻的。莫非“非典”病毒有这
样的特点:专门爱好在学生做基础知识部分试题的时候光顾这些无辜的孩子们,“作文”则有
天然的“非典抗体”。因此,说中考只考作文就有利于防控“非典”假如不是做秀,就是扯淡
,或者是有关人员患上了“中考‘非典’恐惧综合症”。
其次看所谓的“减负”说。只考作文,表面上看似乎是减轻了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等方面的
负担,但事实上,这种做法却只能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由于升学考试中的作文题目总是有一
定规律可循。因此,“猜题”、“压题”在不少学校都是普遍现象。如果中考语文只考作文,
将会助长“猜题”、“压题”盛行的风气,使不少学生为了应考而不得不违心的去生搬硬套地
死记硬背所谓的“范文”,甚至死背所谓的各种写法、各种材料、各种描写、各种议论等,以
期在作文考试中能拿到高分。看来,这样做不仅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反,还有
可能更加强学生们不堪的重负。而这种重负较之于原来更加无聊。如果说原来背字、背词、背
用法,起码增加了知识,夯实了基础;如今背所谓的写法、垃圾似的“范文” ,只能助长中
考中“宿构”现象泛滥,雷同试卷的滋生,甚或催生各种低级的写作指导书籍的出版。这对有
效地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无疑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当年的范进、孔已己时
代,也只是考一篇作文,你能说他们的负担就请么?
至于认为只考作文就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更是难以苟同。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
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
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由此可见,所谓的语文素养的
全面提高,还是离不开听、说、读、写等能力,而“写作”只是这些众多能力中的一个方面,
至多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而绝不可能是全部。因为初中教育不是要培养作家或仅仅是写
文章的人。将来学生跨入社会之后,更多的情况下,甚至对听、说、读的能力(而非写的能力
)要求更高。要比较客观地衡量学生的语文水平,要真正从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就应综
合、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除了写作能力外,阅读、口头表达能力
同样重要。如果取消基础知识部分的考试内容,对于那些擅长作文的考生来说,将能够从中受
益;但对于那些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这不仅有失公平
的原则,而且也不利于全面、真实地考察学生的语文水平。怎么能说,只考作文,就是全面发
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呢?如果果真非要在考试中体现语文的能力,下面的消息倒是比较地令人
振奋:
据了解,从今年起,贵阳市三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云岩、南明、小河区的初一、初二两个年级
和省级课改实验区白云区的初一年级,将首次进行语文听力测试。语文听力测试分数均为10分
,占期末考试语文科总分10%。 从2004年起,贵阳市还将在初中升学考试中的语文学科增加听力
测试内容。
甚至还有人提出在中考乃至高考语文考试中增加“演讲”能力的测试。看来,要想在一个考
试中,试图达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实在是非常地困难;不要说一篇作文了,它折射
出的能力无论如何实在是有限的。
当然,从今年深圳中考语文试题来看,正如深圳市语文教育专家程少堂先生所言,出题者可
谓煞费苦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他们试图在作文中强化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如在作文
题之后,命了两道既不是作文又与作文有关的小题(共5分),一道要求学生概括自己文章的
思想感情,一道要求点评自己文章中最佳之处。这就是被程少堂先生称作的“反作文”命题。
在评分规则中,还规定“一个错别字扣0.5分(扣分不封顶),一个病句扣1分(扣分不封顶)
,标点符号不清晰不规范的扣1-2分”。客观地讲,这些试题或要求都非常地有创意,但这里
面所谓的“错别字扣0.5分(扣分不封顶),一个病句扣1分(扣分不封顶),标点符号不清晰
不规范的扣1-2分”等要求,凡阅过卷的老师都知道,在实际操作中,几乎等于是几句空话。
比如是否病句、标点是否规范,很多时候本身就难以说清、不好判断,不要说要求在短短的阅
卷中了让老师现场把握了。
只考作文,说有利于考生“公平竞争”,更是牵强附会、很难说通。从考生的角度看,如上
文所述,取消基础知识部分的考试内容,也没有阅读能力的检测,对于那些擅长作文的考生来
说,将能够从中受益;但对于那些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阅读理解能力也很好,但文字表
达能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来说,就明显有失公平的原则。因为一般来说,作文水平真正很高的
同学,基础知识、阅读能力也不会很差,但听和说的能力未必很好;反过来更不一定成立。就
通常所谓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言,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就经常碰到这方面发展不平衡的
实例:有的人口才很好,阅读能力也很强,但写起东西来却不敢恭维;有的人则相反,很能写
文章,但说话的能力就非常的糟糕。事实上,很多人的语文各方面能力发展是不平衡的,如果
只考作文,又谈何“公平竞争”呢?从考试评价来看,懂语文教育的人都知道,作文的评判标
准历来是最难把握的,作文阅卷的公正性也是最容易受人质疑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同的阅卷老师对一篇总分只有几十分的作文评分动辄相差十几、二十几分是极其正常的现象
。深圳市采取几位老师打分,取平均分,特别情况由专家组评审的做法反映出试图解决此问题
的良苦用心。但实际中也很难操作。因此,如果仅仅这一角度来看,只考作文不仅谈不上有利
于,而且应该是最不利于“公平竞争”的做法。
至于说,只考作文,就“代表了语文教学、语文考试的方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等振
聋发聩的高论,则更是不着边际,哗众取宠。当然危言耸听的吓唬说,只考作文就会给汉语文
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灾难性的严重后果”的呐喊,则完全像是政治恐吓,也大可不必。考试
就是考试,改革无可厚非。只是我们应该冷静对待,不要过分激动。我们搞中学语文教育的理
论和实际工作者,应该脚踏实地的去研究语文教育的改革,研究怎样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新课
标所要求的“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
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具有全面的“语文素养”的
有用人才。中考、高考的改革,也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而把眼光只盯在中考试题
或高考试题的变化上,则是舍本逐末的短视行为、投机心理。要知道,一次中考语文的变动,
怎能承载如此不堪之重任呢?!
 
                       写作时间:2003年8月,发表于《广东教育》2003年10期,有删节

 


最后更新[2003-12-2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