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香港高考扫描
4月20日星期三 晴
时光悠悠,日升日落。古老的地球不知疲倦地转悠着,气定神闲,淡看人间纷争,仿如世外高人。世间芸芸众生,脚步匆匆,心浮气躁,却也演绎着各自精彩的人生。
最近,中日关系成了人们饭余茶后的谈资,愤青者有之,观望者有之,蠢蠢欲动者更有之。我想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难得普通百姓的爱国情感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我想,作为一个家有考生的百姓来说,恐怕关注更多的是即将来临的高考了。
离高考的日子不远了,寒窗十载的学子们都在做最后一搏。而他们身后的家长、老师却开始揪心了,既担心学生的成绩,也担心学生的身体,更担心学生的心理。而社会上,从媒体到商家也开始炒作“高考”概念了。如果“高考”能作为一支股票上市的话,肯定是一支大牛股,因为它有太多的炒作不完的题材,无论牛市还是熊市,它肯定是只涨不跌的,而且还会一飞冲天。
试想,每年的高考期间,从上层建筑到行业,从环保到电力,从交通到治安,从考生家庭到家长单位,从媒体到餐饮,从宾馆到到医疗,从监考、巡考到安装电子眼,哪一个不为高考弯腰。多少人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多少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一不留神,碰了高考这根高压线。想想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这是多么经典的舞台剧,如此长盛不衰的事物,舍高考其谁?
同样是高考,同样是牵涉到千家万户学子前途甚至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大计的香港高考,却是“这里黎明静悄悄”,丝毫不见硝烟,而战争的序幕早已拉开,战斗已经打响了。
香港的高考竞争比国内还要激烈,淘汰率大于1/3,这在国内发达城市看来是很高的了,对深圳来讲,更是不可思议的了(香港的初级会考淘汰率更高,达到2/3)。香港学生一般是3月底参加高考,持续时间约一个多月,而他们3月上旬就已经离开学校自行复习了。单语文就要考听、说、读、写四张试卷,英语则是五张试卷,每张试卷考三个小时。
我是因为一次误入学校礼堂,发现里面正在进行香港的高考,才想起香岛中学是高考考场。如果说高考对学校工作有什么直接影响的话,那就是每周的晨会如果碰上考试就暂停,其他教学工作一切照常(香港高考的学生不是很多,分散在几百所学校考试,不需要借教室,只用学校的礼堂就可以了)。我就此事询问学校的同行,结果我更为吃惊。媒体不见一个字的报道,教统局和考试局一般也不派人下来巡视。考试工作由学校组织,当然也会有外校的老师来监考。学校门口不见一个家长,不像国内那样,很多家长像被人拎着脖子的鸭那样焦急的望着考场方向。考生在考场里也是人生百态,有的睡觉,有的无所谓,有的干脆就不来考试,当然舞弊是不会有的。还有更惊奇的是考试卷由老师带回家批阅,完成后交回考试局就可以了。一般一个主课老师要负责一千多分试卷的某个部分,时间大约两个星期。参加阅卷的老师是自己申请,由考试局审核批准。报酬是税后五千余元。
学生高考的必选科目是《中国语文》和《英语》,其余科目一律是选修。各个学校开设的选修科目不一定相同。文科和理科学生一般要选修2-3门科目参加考试。在国内最重视的科目之一《数学》,在香港是选修科目。录取原则是必修的《中国语文》和《英语》一定要及格,当然等级是越高越好(A、B、C、D、E、F),大学根据学生所报专业需要选修的科目成绩的高低来决定录取。
学校门外照样车水马龙,照样花开花落,学校内照样是上课下课,进进出出。如果真的像国内高考那样,试问,有谁经得起长达月余的高考煎熬,有几个铁血英雄经得起高考的风吹浪打。
面对高考,一冷一热,孰是孰非,我无从知晓,也不敢妄作评价,只是又一次陷入了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