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博览群书
文章标题: 《一切为了孩子——香港学校社工侧记》
   作者:王白石   阅读次数:297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切为了孩子——香港学校社工侧记

一切为了孩子

——香港学校社工侧记

王白石

422

星期一(418)学校教师例会,有一位特殊身份的“老师”引起了我的注意。来香港已半年多了,只要是工作日,基本上能见到她的身影,碰面时我们彼此点头或互赠一个笑容。我一直把她当作非语文学科的在校老师。会议进行到第三个议程,校长向全体教职员工宣布:下面请我们学校社工吴洁冰姑娘讲话。我才恍然大悟。

来香港的日子里,我时常零星地听到“学校社工”一词,可总提不起我的兴趣,常常是不屑一顾。会后,我才知道,学校社工与师生息息相关。今天早上,我怀着好奇,决心对其看似与我无关,实则有价值的话题进行“初探”。为了语言交流的方便我先询问了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的欧副校长,她热情地介绍有关情况,但她毕竟有其局限,于是我鼓足勇气主动找吴姑娘,一连三次,她的办公室都有人,不是学生就是老师。我只好折回我的阵地,不久,她彬彬有礼地邀请我去她办公室。一个独立的办公室,与该校五十多个老师挤在一间大办公室相比,足见“学校社工”的重要地位。办公室的陈设虽不豪华但很温馨,最醒目的是:一套浅黄色的皮沙发,茶几上、办公台上、窗台上各有一束鲜花或盆景。在与她不到二十分钟的交谈间,就有好几个电话打进,让我感激的是,她一一留下对方电话,专心与我交谈。见她如此忙碌我只好适可而止知趣地告辞了。

据她介绍,“学校社会工作”从属于“香港青少年服务处”。“香港青少年服务处”为社会福利署资助的多元化社会服务机构,服务范围包括临床心理服务、综合家庭服务、儿童之家、综合家居照顾服务、地区青少年外展社会工作服务、深宵外展服务、综合青少年服务中心、青少年中心、课余托管及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其宗旨是站在“以學生為本並為社會培育健康成長新一代的立場出發,协助学生充分发展潜能,达致身心健康、接受适当的教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协助学生解决个人、家庭、人际关系及学业问题;加强学生、家庭、学校及社会之间的联系。

“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为香港四百多所(日间中学就读的)中学学生、教师、学生所在社区的家长。尤其是在行为、情绪、家庭、朋辈关系以及学校生活适应有困难的学生,更是优先服务的对象。學校社會工作是一項預防性、發展性和補救性的服務。它的服務範圍包括:1. 個案輔導2. 小組及群體活動3. 諮詢服務4. 協調及組織校外社區資源。他们身兼角色即輔導者、諮詢者、統籌者、社區及社會服務者他们的工作极其繁忙,每周在学校工作四天;星期三到总部集中开会、讨论、研究;双休日在社区与社会人士开展活动、辅导,如:对新来港人士教他们说广东话、带他们熟悉香港环境、帮学习技能(电脑、英文)…,为“综援家庭”(低收入的贫困家庭)申请援助金等等。一周下来,最多只能休息星期三的下午。

2000年之前,学校社工至少一人两校,自八代中期,學校及社工組織已不停發出清晰的聲音,要求每間中學,應最少有駐校社工一人,全職服務在學青少年,卻一直不得要領,2000年後,政府「檢討學校社會工作服務工作小組」建議學校社工人手的比例:學生學業成績稍遜的學校,社工人手與學生比例為1:1000;其餘學校的人手比例是1:1500(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未有最基本駐校社工服務的學校,佔全港約三分二之強數)根據衛生署200公佈的數字顯示,12%的中學生被評定為需要輔導。此外,突破機構最近亦發現18%的中學生被測定為具潛在危機而需要介入服務的,以一間1000名學生的學校計算,便有120名或180名學生需要協助,而學業成績稍遜的學校,其需要輔導的學生人數更多,但現在每名學校社會工作者每年只能處理約70個案,以現時的1:2000人手比例而來計算,即每學校只有3.5%的學生可獲得輔導服務。若人手比例改善至1:1000,則可服務7%的學生。故此,基於學生的需求,工作小组提出每間學校設立一位學校社會工作者的建議。實際上,這是一個已考慮資源限制而提出的務實方案。同時,假若政府落實一校一社工的政策,學校社會工作者仍需繼續引進校內及校外的資源,相互合作,才可較全面滿足學生成長的需求。不仅学生需要,教师也需要,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教师的压力愈大,教师的心理需要疏导和安抚。这样,2000年以后,学校社工一人一校,且长驻学校。

吴洁冰姑娘来这所学校已经九年了,五年前她要负责两所学校,她觉得过去忙,可现在更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日趋复杂,给学校、家庭带来许多问题,工作就自然麻烦多了。

在这所学校,吴姑娘积极配合学校训导处、班主任开展了许多有效“正面”活动:举办主题包括恋爱、交友、家庭关系…的座谈会,组织一些服务性质的活动,如帮助老人、清洁环境…,搞一些文娱性的联欢,如圣诞节茶会、迎新双周等等。让一班行为良好具正面形象的学生团结在社工的身边,协助她加强与全校同学的联系。她说,这样做最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在活动中教育了学生,二是改变了学校社工只与问题学生接触的错误印象。

她说,当许多学生都觉得找社工闲谈、聊天是很平常的事的时候,自自然然就会有人带着问题而来,希望取得我们的帮助。

我问她:“你喜不喜欢这项工作,工作中有无苦恼或困惑?她说学校社工其实常有“外星人”之感,在一间学校工作几年,仍被视为“客”。过去一个社工要走几间学校,有些学校每周去两次,有些学校只去一次。去到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忙着上课,要接见学生往往只有一个小息的时间,对中学生来说,还可以利用午膳时间和放学之后,小学生因为半日制,连这两个时间都不能利用,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工和学生之间怎能有密切的接触?

没有接触就没有了解和沟通,更谈不上信任。

学生有难解决的问题,当然要找最值得信任的人来倾诉、商量、解决,他们有时连父母和班主任都不信任,又怎能贸然相信几乎是陌生人的社工呢?因此,自动接触社工的学生,往往只是想解决一些情绪上的小问题,真正严重的问题,他们不会自己找上门。

做教师的只是将自己已经束手无策的问题学生才交给社工,因此社工经常面对的都是学校里“劣迹昭彰”的人物,这更使一般学生对社工裹足不前,免得被人误会自己也是问题学生。既是“劣迹昭彰”的人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研究的结果,常常会发觉这些学生家庭有问题,包括父母离婚、好赌、不务正业;功课有问题,中三却只有小五程度;师生关系有问题,双方如同仇敌;同学关系有问题,分党结派,同流合污等等。每一个问题都几乎是死结,看你解决得那一个?因此,一件个案有时得跟上几年,到学生离开学校了,仍然进展甚少,问题学生始终是个问题学生。没有成功的鼓励,却有无可奈何的挫败感,这是许多像我一样的社工心情不畅的原因。

社工所处的“客”的地位,有时是工作的妨碍,有时却也带来一些便利。当学生老师或家长闹僵了时候,他们希望有一个地位较超然的第三者帮助他们,而学校社工往往是他们挑选的对象。

不过这个对象也要经得起考验。譬如说:你答应学生保守秘密的诺言是否能遵守,你会不会“官官相卫”似的总是站在成人的立场那边,一味要孩子投降?你能否经得起压力,在需要时为孩子据理力争?你是真心想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还是敷衍了事?

孩子是极为敏感的,你的态度瞒不过他们。如果你一次一次地使他们失望,很快就会“门前冷落”,没有人自动找你;被迫找你的学生,也会对你心存戒惧,不肯向你披露心声。相反,你的诚恳和公正一旦取得他们的信任,工作就顺利得多,虽然会越来越忙,却感到心境愉快。

随着吴姑娘的娓娓道来,我对香港学校社工有了皮毛的了解。香港学校社工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的贡献不言而喻了。

在内地,与香港的学校社工相比,哪一机构能与它媲美?是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还是一个市或区的青少年中心、青少年教育基地、青少年宫?二者都不伦不类,前者担当主要角色的仅是一个或两个心理教师,他们的力量太单薄了,他们孤军作战,仅凭几本《心理学》纸上谈兵,能解决当今如此纷繁复杂的学生问题、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在香港,学校社工能真正得到警署、法院、社会福利署等许多社会机构的援助,真正形成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后者,因为它不单纯是一个辅助教育的机构,自从它进入社会化后,受经济市场的影响,多少有点商业味,每逢双休日、节假日,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基地、少年宫便开办了无数个兴趣班:舞蹈班、书法班、器乐班、武术班…一有尽有,真成了“活动中心”,然而这些并非无偿服务啊。赚钱才是生存的唯一目的。教育基地象模象样开展一些春游、秋游什么的,有时还做中小学军训的基地,同样,也是有偿服务。也许,我有点危言耸听了。


最后更新[2005-6-1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