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园初中2004—2005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题
七年级语文
时间长度:100分钟 命题人:曾培辉 审题人:李伦琰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1、将左边这首古诗用楷书或行楷抄写在右边方格内,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4分)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2、将以下的成语填写完整。(2分)
人迹hǎn 至 义愤填yīng shùn 息万变 无耻lán 言
3、展开联想,在下面的横线上仿写一个比喻句,要求与例句中的格式相似。
例句:心情犹如一棵树,快乐是摇曳的枝条。
仿写:心情__________,快乐____________。(1分)
4、雅典奥运会上,刘翔以12秒91摘取男子110米栏金牌,创造了又一个“希腊神话”,被评为“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下面是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请你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话:
“12秒91,他实现了一次伟大的跨越,100年来的记录成了身后的历史,十重栏杆不再是东方人的障碍,因为中国有刘翔,亚洲有刘翔!这个风一样的年轻人,他不断超越,永不言败,标志着 ”(2分)
(要求:从刘翔从事的跨栏项目的特点及其所取得成就的角度答题)
5、古诗文默写。(7分)
(1)峨眉山月半轮秋, 。
(2) ,何人不起故园情。
(3)山际见来烟, 。
(4)故园东望路漫漫, 。
(5) ,明月来相照。
(6) ,关山度若飞。
(7) ,寒光照铁衣。
二、文言文部分(18分)
6、辨析下列加点字的意思,选出词义相同的一组。( )(2分)
A、蒙乃始就学/一蹴而就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长治久安
C、蒙辞以军中多务/旦辞爷娘去
D、东市买骏马/门庭若市
7、下列选项中,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D、余闻之/也久。
阅读《伤仲永》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14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或以钱币乞之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贤于材人远矣
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3)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请从文中找出作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3分)
11、方仲永由一名天才神童最终沦为一名普通人,谁该对此负责?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方仲永遭遇的看法。(3分)
三、现代文阅读(26分)
(一)(12分)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节选自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12、“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3分)
13、文中划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14、文中最后一句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3分)
15、“爸爸的花儿落了”有什么含义?它与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有什么关系?(4分)
(二)(14分)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①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
②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③那一时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
④面对你纯真无邪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⑤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⑥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⑦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你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你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马,放任不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规……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无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⑧假如你去模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的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⑨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予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⑩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地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11每一次我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十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饿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12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肩酸腕疼,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13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要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难,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14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15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惟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很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16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16、第③段中“我”对“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的原因是什么?(3分)
17、“母亲”每次打完孩子之后,都要深深自责,文中最能体现母亲深深自责的是哪一句?请找出来。(3分)
18、既然“打人”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那为什么作为母亲的“我”却不用打人工具来打孩子呢?(3分)
19、作者说“母亲”打孩子也是母亲对孩子的爱,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4分)
四、大作文(4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总是被生活围绕着。有时会邂逅幸福而美丽的时刻,诸如亲情、友情、爱情、无私、真诚和善良,有时也可能要直面失望、忧愁、挫折甚至死亡。生命如风,又何其短暂,但即便如此,我们仍应该感谢生活的恩赐,学会回味和欣赏那生活中的每一个感人瞬间。
请以《让 停留在那一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 在题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或短语,使之完整。
②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③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级名。
④ 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字数不少于600字。
初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题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1、书写(4分)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2、填词 (2分)
3、仿写:心情 ,快乐 。(1分)
4、 (2分)
5、默写(7分)
(1) (2)
(3) (4)
(5) (6) (7)
6、( )(2分) 7、( )(2分)
8、(1) (2) (3) (4) (2分)
9、翻译(6分)
(1)
(2)
(3)
10、
(3分)
11、
(3分)
12、
(3分)
13、
(3分)
14、
(3分)
15、
(4分)
16、 (3分)
17、 (3分)
18、
(3分)
19、
(4分)
20、作文(40分)
2004-2005初一下语文期中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略(4分。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抄写错误及涂改扣分。结构优美,笔画流畅者,满分)
2、罕 膺 瞬 谰(每项0.5分,共2分)
3、示例:心情犹如一朵花,快乐是绽放的花蕾。(或:心情犹如一条河,快乐是奔流的浪花。)(1分。要求:只要比喻恰当,语句通顺,格式符合要求即可。情境优美者,满分)
4、一个正在加速的民族,一跃站在了世界面前。(或:一个正在加速的强国,一跃跨过了世界的高度。)(2分。要求从刘翔从事的跨栏项目的特点及其所取得成就的角度答题。意思相近即可)
5、①影入平羌江水流 ②此夜曲中闻折柳 ③竹中窥落日 ④双袖龙钟泪不干 ⑤深林人不知 ⑥万里赴戎机 ⑦朔气传金柝(每项1分,共7分)
6、D(2分) 7、D(2分)
8、(1)对……感到诧异 (2)有的人 (3)通“攀”,牵,引 (4)胜过,超过(每项0.5分,共2分)
9、(1)从此,指着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2分)
(2)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的请他的父亲去做客。(2分)
(3)(方仲永)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2分)
10、“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分。写出两项者,满分。要求用文中原句答题)
11、答案要点:方仲永沦为常人的原因有二:①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②从方仲永自身来看,他没有上进心,忙于应酬,不思向学。其中第②项原因为主。(答①②项或只答①项,即满分。答②项,得1分。意思相近即可)
12、“我”催促自己回家,是一种对即将发生的父亲去世的预感,也是为后文父亲去世埋下伏笔。表达了“我”急于要见到父亲,又担心见不到父亲的焦虑心情。(3分。前一项2分,后一项1分)
13、这段景物描写,回应前文爸爸种花、爱花的句子。这里是以花喻人,夹竹桃和小石榴的垂落、衰败隐含了“爸爸”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的预兆,景中传情,将“我”即将丧父的悲痛推向极至。(3分。答案要点:以花喻人;花落去,人离世。含以上两点,至少2分,表达时语带情感得3分)
14、“我”已经从老高所说的噩耗中清醒过来,显得“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静,这样的安静”;“我”已经意识到在爸爸离世之后,自己要担负起家庭的大部分责任,知道“这里就数我最大了”。(3分)
15、既指爸爸栽种的花儿谢了,更含蓄地表明爸爸生命之树的凋谢。突出中心,表明“我”在经历了这件事之后真正成熟起来了,决心担负起家庭的重任。(4分。第一问共2分,要求说清“花”的双重含义,各为1分。第二问共2分,要求说出爸爸的去世促使我长大和明白自己的责任。)
16、孩子的话使我的“心”深深地触动,令我不由自主的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3分)
17、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十倍。(3分)
18、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要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难,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3分。要求结合文段内容,可引用文中材料证明观点,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我”的观点)
19、答案要点:母亲打孩子是出于迫不得已,打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遵守社会公德,远离各种恶习,让孩子很好地成长。(4分。要求结合生活体验,有所感,有所思。思想深刻或语多传情者,满分)
20、大作文(40分)
按中考要求评改。对语言优雅、描写细腻、善于传情者,可提高评定的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