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摆渡》创作目的探析及“摆渡人”形象解读》
出处:语文味课题组    作者:喻圻华   阅读次数:394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摆渡》创作目的探析及“摆渡人”形象解读

《摆渡》创作目的探析及“摆渡人”形象解读

沙井中学    喻圻华

 

高晓声的《摆渡》(新版初中语文第二册),是一篇小小说,也是一篇寓言。它与《法华经》《楞严经》等佛家经典中常见的典故很接近,既有佛理禅机的玄奥,又寄托了作者对现世的关注——呼吁真情写作。至少,作者有着力图达到这一高度的尝试——“渡”、“岸”本身就是佛家用语;而《摆渡》的创作年代又正是文学开始热起来的时候。

《摆渡》并不是在向我们展示一个神奇怪异的故事情节,更不是给读者打偈语讲禅理,相反,文章中有着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真实体会,我们甚至可以从中感觉到高晓声对文学创作理想境界的追求,对文革之后新时代文学发展的一种期盼。高晓声很难说是一位长于表达的作家,他的优势在于感受而不是表达。但就本文而言,从内容到形式无疑都超出他的“陈奂生”系列许多。尽管文章最后稍嫌浅白,它仍不失为一篇既具有阅读价值又富于思考价值的精品。

文中“摆渡人”的形象定位,是个问题。探究《摆渡》的创作目的,首先应当对“摆渡人”的形象有正确的认识。

“摆渡人”利用职业之便,狮子大张口,向要求过河的有钱人、当官的、大力士以及作家索要“最宝贵的东西”。结果有钱人给了钱,大力士扬起了拳头,当官的摆出了诱饵(让“摆渡人”跟他走,利用权力给摆渡人安排更好的职业),他们都顺利地过河了;唯作家无钱无权也无力,给“摆渡人”唱了一首歌却被认为还没有人家“说”得好听——于是,一无所有的作家不幸遭遇了拒载。

如果仅仅是一篇纯粹批判意义上的作品,文章到此也就为止了;但作者的目的显然不在于批判什么——这点,对理解文中“摆渡人”的形象尤其重要——有家不能回的作家无奈中发出了一声叹息,“摆渡人”从这一声叹息里听出了真情,被打动了,主动把作家渡了过去。作家也由此受到启发,领悟了创作的基础在于真情,文学的真谛在于给人“摆渡”,把人渡到“彼岸”。最后,作家义无反顾地改了行,接替了据说是已经跟当官的走了的“摆渡人”的工作。

于是,“摆渡人”本来相当清晰的面目就变得有些朦胧了。我们很难再说他是个贪图金钱、屈从暴力、巴结权贵的家伙——他不是认为作家的“真情”是最宝贵的么?于是,我们在分析这一人物形象时往往习惯性地运用一下辩证法,在给“摆渡人”戴上前面几顶帽子之后加了一句判词:但还有点真情,良知还没有完全泯灭。

牵强了。这是一种误读。这不是分析小说,更不是分析寓言。按照这样的解读方式,同一册书中移山的愚公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傻瓜,传说中追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也是一对不自量力大傻瓜。

传记有传记的解读方式,小说有小说的解读方式,寓言有寓言的解读方式。有好事者根据《围城》推测钱钟书的博士恐怕也来自爱尔兰骗子的“克莱顿”大学,当然只是个笑话,没人相信,《围城》毕竟只是一部小说;理解《摆渡》中“摆渡人”的形象,当然也不能只看前半部分,更不好把它当成写实。

文章使用的“摆渡”“渡”“彼岸”等词语本身的意味自不必多说,单从故事情节来看,《摆渡》值得注意的地方还真不少。与理解“摆渡人”形象以及本文创作目的有很大关系的至少有三处:“摆渡人”的索价,“摆渡人”的去向,作家最后的改行。

先看第一点,“摆渡人”的狮子大张口。实际上,“摆渡人”的身份从一开始就显得十分可疑。渡人过河而要“最宝贵的东西”,算得上漫天要价了。就算他是个船火儿张横母夜叉孙二娘式的家伙,开黑船的,顶多也就乘机来一下敲诈,哄抬个物价,要么更厉害点,是《西游记》中的杀害江流儿父亲的强盗,把船撑到江心再杀人越货,都不至于张口就要别人“最宝贵的东西”。文章开头就让我们感觉到,这个“摆渡人”,不寻常。

“摆渡人”不是人,是神,是仙;他不在人间,在天上,在高晓声心中。

《西游记》里,观音菩萨为寻找可以到西天去取经的有道之人,扮成游方和尚,到长安城叫卖袈裟禅杖,几样东西报价黄金数千两,吓得人都以为他想钱想得失心疯;《白蛇传》里,吕洞宾为寻找值得超度的有缘之人,装成糟老头子在西湖边卖汤圆,大个汤圆一文钱三个,小个汤圆三文钱一个,搞到搞州人争先恐后来捡这“傻老汉”的便宜。类似有特别之举的故事很多。“摆渡人”开口就要人家“最宝贵的东西”,也是一个。没有特别目的,怎至于如此乖张怪异?

那“摆渡人”的目的何在?他在寻找有缘人。“摆渡人”要“点化”作家:首先,你要明白自己的长处。他奚落作家“唱的还不如他说的好听”,言外之意多么明显: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往往说得比别人唱得还好听!带功利目的的“唱”,你是“唱”不过别人的,所以要明白自己的长处。其次,你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对于作家来说,“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真情,真情就是你的“船”,你写文章搞创作唯有依靠真情这条“船”才能真正把别人“渡”到“彼岸”,从而到达你自己理想的彼岸。

这不正是作者高晓声本人的创作思想么?或者说,不管是自勉也好,是意在与人共勉也好,“摆渡人”身上,隐约有着高晓声自己的影子;在那个逐渐开始变得浮躁的年代,他是高晓声心中的另一个高晓声。

再看“摆渡人”的去向。“摆渡人”最后据说是跟了当官的去。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他确实没再在这儿摆渡了;但他不一定就不再“摆渡”了,也许还在“摆”,保不准换个地方“渡”另外的人去了。当然,他也不一定还撑船,说不定到哪“卖”袈裟去了,或者,到哪“卖”汤圆去了。

最后,作家的改行也是个很值得玩味的结局。作家是有缘人,他有最宝贵的真情,他接受了“摆渡人”的点化。从此,他依靠真情来工作。作家的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可以说是“得道”了。一个俗人得道了,因为什么?我们很难说是因为作家从“摆渡人”身上看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经验的不是一种辛酸,而是一种从悲到喜的醍醐灌顶式的超度,一种茅塞顿开的大彻大悟。谁促成了作家思想境界的飞跃?是可疑的“摆渡人”。

莫非,这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往哪而去,既“贪婪”又“势利”的“摆渡人”,竟是一只披着狼皮的羊,是一位乐于指点迷津普度众生的世外高人?

真有可能,高晓声的“摆渡人”,就是长安城内叫卖袈裟禅杖的观世音,就是西子湖畔叫卖汤圆的吕洞宾,也就是我佛如来指点庸人,化腐朽为神奇,导引我们到达“彼岸”的那根手指啊。

《摆渡》作于一九八O年,我们的文学刚刚走出文革阶级斗争文学与颂歌文学的样板,急需注入更多的真情实意。本文的创作目的,正是借用独特的寓言形式,供“摆渡人”之口,来明确社会对文学艺术的这一要求,期望新时代文学能够改变被扭曲的现状,重新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摆渡》是在“渡”高晓声自己,更是在“渡”我们刚刚起步的新时代文学。

读《摆渡》,心中竟如佛光普照,不禁隐隐生出一种被“渡”的庄严与神圣。


最后更新[2003-12-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