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代表课展
文章标题: 《语文,请守住自己的领地》
出处:cst转贴      阅读次数:227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语文,请守住自己的领地

        ★★★
语文,请守住自己的领地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语文学科素养的综合性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05年第3-4期

 

走进新课程
本期话题:综合性学习究竟为谁而在?(一)
    [编者按] 当综合性学习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单一活动时,当学科教学的课堂上充斥着大量离题的内容拓展时,当人们张口闭口跨学科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回头审视:综合性学习到底为谁而在?
    因为长期沿袭分科教学的传统而不知其弊,有识之士的提醒让人恍然大悟,继而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在教育界广泛活跃。这是一件好事。说明我们的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于内在的使命是敏感的。
    然则在拍手称快之时,我们除了迅速跟进,除了埋头苦干,是不是还需要做一做理性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一个课程思想要变成名副其实的教学,教材编写人员的解析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最为重要的还在于教师的理解与思考,在于实践中的审视、辨析、研究甚至是批判和质疑。没有这个艰苦磨合的过程,就不能说是真正把握了它的精髓。这也是每一个教师都要面对的。
    基于此,我们特别组织一系列文章来引发教师和读者对课程(包括教学)综合性问题的探讨。鉴于讨论的方便性,我们选择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话端,并关注这样一些问题:1.综合性学习是否非跨学科、涉生活而不能成为综合性学习?“综合”的含义到底是什么?2.在与其他内容的交叉与联系中,如何守住自己的田园?3.怎样处理与其他相关课程在课程目标、能力目标等方面的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所刊登的无论是教师的文章,还是专家或大学学者的文章,都只代表他们的见解,我们热情欢迎读者朋友们的参与、发言!

语文,请守住自己的领地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语文学科素养的综合性
湖北十堰  邹立群  朱艳林

    《语文课程标准》把“综合性学习”作为教学目标的五个板块之一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有利于引导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开拓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这个出发点无疑是对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以本为本”的错误的矫正。但是,课程标准却没有对“综合”二字作出更具体的说明。不少语文教师在“综合”的光环下随意地开展所谓的“综合性学习”。在一些教师看来,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就是包含语文学习在内的跨学科的资源整合性课程实施。这个理解如果有一个正确的度,的确可以起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作用。遗憾的是,我们看到不少教师在组织教学上出现偏差,他们完全忽略了语文教学中语文的主体地位,盲目地根据“综合性”的要求引入不少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把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为“环境研究”、“科技活动”、“理化实验”甚至是“吹拉弹唱”等。在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中,语文反而处于从属地位。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生成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呢?这种课程实施行为从根本上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宗旨。

(一)寻求共通性必先立于语文

    我们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根本目标应定位于语文素养的培养。那么,我们在实施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课程本身开发教学资源,一切跨学科的资源整合都应当从所整合学科的共通性出发,将其引向语文素养的培育及语文知识视野的拓展上。
    各学科体系的互通性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审美情趣的培育。文学使人塑造心灵的美,科学让人发现自然的美,审美情趣的培养应该是共同点。2.思维方式的整合。人文科学侧重于形象思维,科学课程侧重于理性思维,思维方式的整合也应该是我们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之一。3.知识体系的互补。学科本体特征注定了语文学习对人的发展的先天不足,开展综合性学习能够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互补。而这一切又都应该是始终围绕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展开。在综合性学习中,其人文性体现在知识的拓展与整合有利于学生的审美观、生活观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发展上;其工具性则体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要落脚于听说读写基本能力在相互贯通中提高,而不仅是了解一些非语文的知识。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能否把握语文的课程特征,有效地进行课程的开发是实施综合性学习成败的关键,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就把我们的观点和做法在这里和盘托出,求教于同仁方家。

(二)一个案例的剖析与思考

    两年前,我们拟就“母爱”、“环保”、“爱国”(“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武当风云”(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位于笔者所在十堰市)、“友情”、“网络”、“科技”、“旅行”、“民俗文化”等一系列的主题,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围绕着“母爱”等五个专题对学生进行了综合性学习的指导。下面就是我们开展的“母爱”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在我们的生活中,母爱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往往习以为常,忽视了她的存在,甚至于有时还嫌弃、抱怨这种爱的奉献。母爱如山,如山的伟大,如山的崇高,如山的厚重,如山的静默无言……母爱是原点情感,理解了母亲的爱,我们才能爱人爱己,才能让爱迸发出光辉,照亮我们未来的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征求学生意见之后,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指导。具体做法如下:
    1.提供一组表现母爱的文章: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张顺的《母爱无言》、叶倾城的《母亲的心》和《母亲情怀》、梁毅和李国征纪实散文《母亲的情怀》、《牵着母亲过马路》(佚名)、韩静霆的《母爱是船也是岸》、庄因的《母亲的手》、赵翼如的《单身母亲手记》、吴周文的《天下最怕伤害的是孩子——赵翼如散文<单身母亲手记>赏析》、小小说《妈妈的眼睛》和《中校的命令》、毕淑敏的《母爱》、王宗仁的《藏羚羊跪拜》、孙春平的《老人与狐》、冰心的《往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的爱》。其中既有教师推荐的文章,也有同学们从书籍、杂志或网上挑选的。应该说,内容是丰富的,有散文,也有小说;有文学欣赏,也有科学论文;有人类情感,也有动物的天性……
    2.由学生设计学习方案,教师提出指导性的方案。最后达成如下实施方案。
    ⑴请你给上面的一组文章编一个目录,把它写在扉页上。
    ⑵从上面的文章中,摘抄出1500字左右你最受感动的情节,制成几张读书卡片。(注意:①仿照下面的格式;②一定要写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情节。)

  一个发生在一位游子与母亲之间的故事。游子探亲期满离开故乡,母亲送他去车站。在车站里,儿子旅行包的拎带突然被挤断。眼看就要到发车的时间,母亲急忙从身上解下裤腰带,把儿子的旅行包扎好。解裤腰带时,由于心急又用力,她把脸都涨红了。儿子问母亲怎么回家呢,母亲说,不要紧,慢慢走。张顺《母爱无言》
(聂进主编《初中语文精读文选》(初一分册)第3 7页湖北辞书出版社 2000年10月)


    ⑶字词品读:用圈点读书的方法,从每一篇文章中找出一个字或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看法。
    ⑷读了上面的一组文章,你对习以为常的、曾经忽略甚至是淡漠过的母爱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⑸母爱是神圣而伟大的爱,是一种无条件且不求回报的爱,通过阅读这组文章,在你感动之余,你是否想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回报你的母亲呢?把你的计划写下来并付之实践!
    ⑹请你挑出一篇,请父母读读并谈谈他们的看法,将他们的想法记下来。
    ⑺认真阅读《天下最怕伤害的是孩子》,就其中的一篇文章,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
    ⑻读了这些文章,对母亲、对母爱,你一定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请你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通过点滴的小事,让同学们了解你的母亲。
    ⑼请你从课外书籍中向你的同桌推荐一篇表现母爱的文章(或一首诗歌)。
    ⑽请你向同学推荐一种表现母爱的音像作品(电影、电视、歌曲、MTV等)。
    ⑾积累:从文章中挑出你新学到的二字词和四字词各50个,将它们写在笔记本上。通过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
    ⑿请同学们写一篇以“母爱”为话题的演讲稿,在小组内进行初评后,推荐两位同学在班上演讲。
    ⒀认真阅读《父母与孩子的爱》,进行一次辩论赛,正方论题:“无条件的母爱是积极的爱”,反方论题:“无条件的母爱是消极的爱”。(提前一个星期在班上宣布辩论题,全班分为正反两个团队,抽签决定论题,给两天的时间让团队成员思考、搜集材料。)
    附:辩论程序 
    ①双方一辩陈词,表明己方观点,5分钟;
    ②自由辩论,各位队员都可自由发言,5分钟;
    ③总结陈词,由各队四辩对己方观点进行总结,5分钟。
    ⒁活动总结:在这次活动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做了哪些工作……请你写一个活动总结,并对自己作一个自我评定。
    该综合性学习结束后,我们对此进行了及时的总结,认为它是符合综合性学习要求的,至少突出了三个方面的整合。
    1.语文本身的知识体系的整合。它沟通了听说读写,沟通了课内课外,沟通了学习与实践,是一个综合化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因为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协调发展。
    2.语文与生活的整合。它体现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融会贯通,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出了封闭的课堂,走向了社会、家庭。而且,几乎所有的目标、过程、结果都是开放的,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舒展。
    3.语文与艺术、科学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的整合。因为综合性学习的突出特点就是能够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够体现出系统知识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也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整体和谐发展同步并进。
    不仅如此,我们认为它还在以下几方面充分地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1.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在“母爱”的14个语文活动环节中,不仅有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能力培养的内容,还包括了“标准”所提出的“语文素养”的各个内容,如积累、语感、思维、文化品位、知识视野、审美情趣、情感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做了一些尝试。
    2.强调“三个维度”。
    具有丰富人文内容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这些内容也理当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母爱”专题的实践可以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发现所有母亲情怀的一面:为儿女,为子孙后代无怨无悔,无索无求!可以说,促进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是本主题综合性学习的核心主题。
    3.重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语文课程目标之一指向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说,语文学习是一个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本专题设计了父母与子女共读文章、学生做一件事回报母亲以及演讲、辩论等活动环节,这些都是实践性极强的语文活动,而不是像过去一样,把教学设计成一个知识体系的构建;相反,追求的是一种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4.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专题中的“推荐”、“演讲”、“辩论”等活动的设计,都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5.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
    本专题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开发课程资源的自觉行为,不仅加强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沟通了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而且引导学生在其他场合学习语文,如让学生推荐文本作品与音像作品。可以融入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6.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也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就阅读教学而言,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本主题活动设计立足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如摘抄、读后感及写读后感篇目的选择、推荐作品、演讲、辩论等活动,都在强调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地理解。而事实上,在我们的实践中,不时惊喜地发现创造的火花。

(三)跨学科并非综合性学习之必然

    刚开始,我们还为本综合性学习课程在跨学科方面的不足而反思。正好在这时,学校给我们买了一批课改方面的书籍,有的老师就从其中一本书中找出美国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小说单元跨学科的例子,说里面“从百科全书或其他参考资料中查找非洲野生动物的资料”、“画一张地图,标明小说中每件事发生的地点”、“查找海贝的资料。找五种海贝,画下来,每种海贝写两个特点”等跨学科的活动是多么好,多么地有意义,多么地有启发……所以,在有的老师的坚持下,我们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兴趣,马上进行了第二次以“科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这次,我们大大加强了跨学科内容的整合。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对科技的发展、当代科技成就的了解上,有的学生甚至把自己知道某种科技成果的历史及成果当作在同学中间炫耀的资本,这让我们感到学习目标的偏离。我们不是说学生不能了解科技发展,也不是说学生不能有开阔的视野和多广的见闻,更不是说学生不能有科学精神,而是认为,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应该紧紧扣住语文的本体属性,着力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在后来的三个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回到了第一个综合性学习的基点,即强调语文学科素养的综合性。
    后来,我们又对那个美国的小说单元综合性学习的案例进行了分析,一致认为,这是一个有创意的活动设计!但是,我们对这个单元课程实施的学段不清楚,对美国语文综合性学习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式和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目的也不清楚,只能这样猜测,这个单元可能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把握及用多种方式表述信息这一语文素养,也可能还有这样的目标,即通过上述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让学生了解自然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此看来,如果我们大量地不加思考地借鉴这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的模式,忽略语文学科的本体性,就有可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失却语文的应有之味,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必然过于单一。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学习,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一个扎实的基础。对此,可以将目标陈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使学生现有的语文知识得到整合与拓展。(2)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充实和应用。(3)使学生借助语文学习的平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张扬个性思维,发展创新思维,养成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恰恰是最合乎语文教学对学生影响的潜在性、内化性和长期性特点的。
    比照《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的陈述,我们感到了自己在教学方式方面的不足,同时,我们也完全认同“综合性学习”这一全新理念的课程实施方式,但语文终究是语文,语文教学有其自身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目标,如果一味地强调跨学科的综合,会有怎样的后果呢?一定会使学生的语文趣味受到极大的伤害!也许,有一天,我们的学生看到一只白鹤,他们会惊叫:“哇,好大的一只鸟!不知道味道好不好?”

(原载于《人民教育》2005年第3-4期)


最后更新[2005-5-2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