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试题下载中考试题
文章标题: 《2005年上海市语文中考模拟卷》
出处:岭南闲樵 转      阅读次数:601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05年上海市语文中考模拟卷

2005年上海市语文中考模拟卷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1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卷上,写在试卷上不记分。

第一部分   阅读(70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30分)

(一)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5题默写,不可多选(10分)

1、潭西南而望,            ,明灭可见。

2         ,再而衰,三而竭。

3、江山代有才人出,            

4、青箬笠,绿蓑衣,        

5              ?留取丹心照汗青。

6、《登泰山记》中描写日出情景的句子是:日上,         

7、《核舟记》中描写舟上佛印的句子是:袒胸露乳,             

8、《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反驳司马光所列罪状之一的语句是         ,不为征利。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9、是以众议宠为督(                10、渔人甚之(         

(三)从下列ABC三组题目中任选一组阅读,完成11——13题(6分)

A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人恒过,然后能改           

13、本文通过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结合,论证了中心论点,即           。(2分)

B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策之不以其道                      

1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2分)

C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矣,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受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11、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度义而后动                      

13、作者以“盘庚之迁”为例,表明自己              的决心。(2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0分)

一饭千金(有删节)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信钓于城下,诸母,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注解]:①无行:品行不好。  ②母:对老年妇女尊称。  ③漂:在水里冲洗丝棉之类。有:语气助词,无义。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始为布衣时(             2)大丈夫不能自         

15、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2分)

吾必有以重报母                    

16、引文写乡人讨厌韩信的目的是                 。(2分)

17、韩信“一饭千金”的故事给你的启示是                   。(2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8——20题(17分)

我们的血脉(节选)

1)世界上没有一个自然物的名字能像黄河那样激起中国人的感情波澜,或忧伤沉痛,或激昂亢奋,或情意绵绵……经过了漫漫五千年的凿刻和打磨,它已经深深地印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2)它由万里高原上的涓涓细流融汇而来,奋不顾身地冲破千山万壑,跃下悬崖绝壁,奔向广阔的河谷平原,把生命的血液输进中华民族的血管,养育了她的子孙,使他们代代传承,生生不息。正是有了黄河,才有了彪炳千秋、在世界是独树一帜的华夏文明。它对人类的历史的进程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3)而它自己,近年却连年断流!

4)黄河断流造成了河床干涸,大片河滩失去了水的浸润,泥沙裸露,形成了一片片连绵不断的沙滩。刮风的时候,沙尘扬起,向周围的田野和城市弥漫,这是荒漠化的开始。荒漠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远在边疆戈壁,它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上一次黄河改道形成的黄河故道就是一个典型的荒漠化地区,而现在,就在我们的眼前,连续断流的黄河也许正在形成新的荒漠。黄河的断流还使注入渤海的淡水大量减少,由于黄河水的稀释作用降低,致使渤海的生态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海水盐浓度增加,污染加重,在黄河入海口的海生生物减少,大面积赤潮频频发生,使海水养殖业和渔业遭到灭顶之灾,渤海正在变成没有渔业资源的死海。

5)黄河流域已经实质性地变成常年干旱区,因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黄河流域的年降雨量基本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1999年,应该是济南人铭心刻骨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泉城几乎无泉!

6)人们也许会认为,自然界仓海桑田的变化是非人力所能抗拒的,更何况那是几百年、上千年才可以看得出来的变化,因此,这些事让子孙后代去管吧。可是,人们也许没有想到,黄河一旦完全断流,其结果会是什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8、文章列举了黄河断流造成的后果是(1          ;(2        ;(3       。(6分)

19、阅读文章第(6)段,完成以下题目。

1)画线词语“仓海桑田”中的错别字是      ,其正确的写法是       。(2分)

2)加点短语“这些事”指的是                 。(2分)

3)画线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0 “我们的血脉” 指的是         。以此为题的用意是             。(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23分)

走在每一位母亲的情怀里

1那天是周末,春日的黄昏有新榨橙汁的颜色与气息。母亲在下班时打来电话,声音里是小女孩般的欢欣雀跃:“明天单位组织春游,你下班时帮我到糕饼店买一袋椰蓉面包。”远远看到了那家店,我的心便一沉——店里竟是人山人海,排队的长龙一直蜿蜒到了店外。

2随着长龙缓慢地移动,我频频看表,又不时踮起脚向前面张望。我站得头重脚轻,饿得眼冒金星。春天独有的暖柔轻风绕满我周身,而在新出炉面包熏人欲醉的芳香里,却裹着我一触即发的火气。真不知道母亲是怎么想的,春游,根本就是小孩子的事嘛,妈都什么年纪了,还去春游?

3前面的人为了排队次序爆出了激烈的争吵,便有人热心地站出来,统计每个人买的数量和品种,给大家排顺序。算下来我是第三炉的最后一个,多少有点盼头,我松口气,换只脚接着站。就在这时,背后有人轻轻叫一声:“小姐。”我转过头去,是个不认识的中年妇人。她的笑容几乎是谦卑的:“小姐,我们打个商量好吗?你看,我只在你后面一个人,就得再等一炉。我这是给儿子买,他明天春游,我想,嗯……”她的神情里有说不出的请求,“请问你是给谁买?”

4我很自然地回答她:“给我妈买,她明天也春游。”

5真不明白,整个店怎么会在刹那间突然有了一种奇异的寂静,所有的眼光同时投向我。售货小姐笑了:“哇,今天卖了好几百袋,你可是第一个买给妈妈的。”

6我一惊,环顾四周才发现,排在队伍里的,几乎都是女人,从白发苍苍到青年少妇,每个人的大包小包,都显示着她们主妇和母亲的身份。“那你们呢?”

7“当然是买给我们小皇帝的。”不知是谁接了口,大家都笑了。

8我身后那位妇女连声说:“对不起,我没想到,我真没想到。你妈明天春游……”她脸上忽然浮现出的神往表情,使她整个人都温柔起来,“哪怕坐在草坪上晒晒太阳也好呀,到底是春天。大概,我也只有等到孩子长大到你这种年纪的时候,才有机会吧。”

9原来是这样,不是母亲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内心深处一个已经埋藏了几十年的心愿。而我怎么会一直不知道呢?我是母亲的女儿啊。

10这时,新的一炉面包热腾腾地端了出来,芳香扑鼻,我前面那位妇女转过身来:“你先买吧。”

11)我一愣,连忙谦让:“不用了,你等了那么久。”

12)她已经走到了我的背后,略显苍老的脸上明显有着生活折磨的痕迹,声调却是只有母亲才会有的温煦和决断:“但是你妈已经等了二十几年了。”

13)她前面的一位老太太微笑着让开了,更前面的一位也默默地让开去。我看见,她们就这样,安静地、从容地、一个接一个地,在我的面前,铺开了一条小径,一直通向柜台。我怔怔地对着她们每一个人看了过去,她们微笑地回看我,目光里有岁月的重量,也有对未来的信心,更多的,是无限的温柔。

14)刹那间,我明白地知道,在这一瞬间,她们看到的不是我,而是她们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女。通往柜台的路一下子变得很长很长,我慎重地走在每一位母亲的情怀里,就好像走过了长长的一生,从不谙人事的女孩走到了人生的尽头,终于读懂了母亲的心。

21、本文故事发生的时间是          ,地点是          。(4分)

22文章第段中“春日的黄昏有新榨橙汁的颜色与气息”把        比作          。文章中还有运用同样修辞手法的句子,如“         ”。(6分)

23、文章第(8)段中那个妇女连声对“我”说“对不起”的原因是              出于同一原因,发生了后文所写的事情,即                  。(4分)

24联系上下文,文章第段中加点词“心愿”指的是       。画线句“而我怎么会一直不知道呢?我是母亲的女儿啊。”表达了作者               的心理。(4分)

25读了本文,你有何感想?请就此写一段议论性文字,字数不超过100字。5分)

第二部分   写作(50分)

26、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无语的山、翘立的飞檐、周而复始的日月;漫游书海、徜徉虚拟空间、与父母沟通……点点滴滴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美感。请以“         之美”为题作文。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文中不能出现与考生本人有关的校名和姓名。若不可避免,可用代号表示:如A中学、B老师、小C等。

 

2005年上海市语文中考模拟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第一部分   阅读(70分)

一、文言文阅读(30分)

(一)默写(10分。每空2分,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

1、斗折蛇行                      2、一鼓作气 

3、各领风骚数百年                4、斜风细雨不须归    

5、人生自古谁无死                6、正赤如丹

7、昂首矫视                      8、为天下理财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各2分)

9、推举,推荐                   10、惊异,诧异

(三)阅读理解(6分)

A

11、战国      孟子(孟轲)(各1分)

12、人常有过错,然后才会改正。(2分。“恒”、“过”)

1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虑祸患能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会使人死亡)(2分)

B

11、唐代      韩愈(各1分)

12、驾驭它不能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2分。“策”、“道”)

13、不满当世不识人才,感叹自己怀才不遇。(2分)

C

11、宋代    王安石(各1分)

12、考虑到这样做正确,然后行动起来(2分。“度”、“动”)

13、坚持为民谋利,变法革新(2分)

(四)阅读理解(10分)

14、(1)平民,百姓   2)喂养,供养(各2分)

15、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2分。“报”、“母”)

16、通过对比,反衬“漂母”的善良品质(2分)

17、略(言之成理即可,2分)

 

二、现代文阅读(40分)

(一)我们的血脉(17分)

18、(1造成土地荒漠化 ;(2)使渤海的生态环境恶化;(3)使黄河流域成为常年干旱地区。(各2分)

191)仓   (各1分)

2)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2分)

3)黄河一旦完全断流,它两岸的人们也将无立足之地(2分)

20、黄河(2分)     强调黄河与我们的密切关系,呼吁人们保护黄河。(3分)

 

(二)走在每一位母亲的情怀里(23分)

21、春日的黄昏    威风糕饼店(各2分)

22、春日的黄昏    新榨橙汁    “排队的长龙一直蜿蜒到了店外”(“芳香像是原子弹一样地炸开”等)(各2分)

23、听说“我”是为母亲来买面包    原本排在“我”前面的妇女们让“我”先买(各2分)

24、春游       自责(忏悔)      (各2分)

25略(5分)

评分建议:

1、观点合理、明确,表述清楚无误;语言流畅;字数符合要求,至少得4分。

2、观点明确,表达比较清楚;语言通顺,字数不少于30字,得3分。

3、能围绕题目写一段话,得1——2分。

 

第二部分   写作(50分)

参照2004年中考作文分项相加评分表

 


最后更新[2005-5-3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