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 繁 削 尽 留 清 瘦 画 到 生 时 是 熟 时
—— 关于“用 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一课的几点说明
深圳市教研室 程少堂
(一)、本节课的定位:是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指引下的一节研究课,研究小说教学怎样教出“语文味儿”(本人在2000年提出“语文味儿”概念,并从2001年3月开始在深圳市中语界做《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语文味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课题),怎样教出新意。《荷花淀》是经典名篇,经典名篇在教学上不容易出新,原因之一是教得太熟,形成思维定势。“画到生时是熟时”。这节课希望在名著重读(“生”读)方面提供一种新的理念,一条全新的可资借鉴的“陌生化”(此处借用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术语,指教学内容和方法都要不断更新,要使熟悉的变得陌生,给人以新鲜的刺激)思路,并企图借此机会给既有的小说教学模式来一个建设性的冲击。不想把这节课讲成一节“规范”的课。
(二)、本节课的视角:我以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艺术就是知道什么可以不教的艺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把握一个新视角,就能开拓出一片艺术的新天地。从新视角教,就意味着不从旧视角教。传统上我们习惯于从社会学或政治学(包括语言学)、广义文章学(包括语言学)等角度读小说。本课则企图让学生通过《荷花淀》的欣赏,学会用一种新的即文化学(包括语言学)的眼光读孙犁的小说。情节、环境、人物性格当然是要分析的,但是在文化的视野之下分析(当然仍然必须是文学分析)。尝试把文、史、哲真正打通。
(三)本节课的追求: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其课堂上都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其乐融融的心理环境。课堂教学的氛围就是这样一种心理环境,它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和文本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感情和信息的无(少)障碍交流。在这种氛围中,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充满活力的游戏状态(亦即自娱娱人的审美状态),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这时课堂上就会出现“庄周梦蝶”般的现象: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生,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师,不知道是学生变成了教师,还是教师变成了学生,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环境之间融为一体(而不是五张皮)。此时此刻,如果把教师与学生当成是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而把教材、教法、教学环境当成是教学过程中“天”的因素(相对教师而言,也可把学生当成教学过程中的“天”的因素),那么,弥漫着“语文味儿”的语文课,就会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句)的优美意境,就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在教学中的最佳体现。在这里,语文教学也就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这样的教学不仅是自娱的(对教师而言),也是娱人的(对学生而言);不仅是发展学生的教学,而且也是发展教师自身的教学,亦即使师生共同得到发展。这就是本节课的追求。
语文公开课大致可有三种境界:一种是讲完后听者都说好。这种课是真好,但少见。第二种是讲完后大家都说不好。这种课不少。第三种是讲完后引起众人争论——我个人认为这最后一种境界最激动人心,这种课的价值一点都不比大家都说好的课的价值小,因为它激活了大家的思维。今天这节课追求第三种境界。
本节课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追求师生双方心理的共鸣与思维的活跃。
总之,本人的意图是找到一条新思路,并力求把这节课上出品味,上出启发性,上出冲击力的。如果听完这节课后,有60%的老师说:“《荷花淀》(或小说)还有这种教法啊!”那我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如果有80%的老师这么说,那我的目的达到的程度就大大超出我的预料之外了。
作者通讯地址: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北路深中街16号深圳市教学研究室,邮编:518001。电话:0755—26304033(市话通)
0755—82251683(办)
0755—82293673(办)
E-mail:Chengshaotang@1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