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诗,据说工在一字,谓之「诗眼」。
《诗人玉屑》卷八引《葛常之诗话》举例说:「老杜『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是炼中间一字。『地拆江帆隐,天清木叶闻』,是炼末后一字。《酬李都督早春》诗云:『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若非『入』与『归』二字,则与儿童之诗何异!」后来把全诗最精彩之句,谓之诗眼。再后来,诗人的观察力也被称做诗眼。苏东坡《次韵吴传正枯木歌》「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范成大《次韵乐先生除夜三绝》「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先稀」,都是说这个意思。
自幼读《红楼梦》,觉「诗眼」颇多。一句《红楼》,千里红尘。或开人眼界,或启人睿智。开怀一笑之际,不免废书三叹。忆及孟子独乐乐何如与人乐乐,于是稍加摘引,以飨同好。
投契
《红楼梦》第二回:「雨村最赞这冷子兴是个有作为大本领的人,这子兴又借雨村斯文之名,故二人最相投契。」
一语中的:投契原来是为著借名。
投契者,投合也。本指见解相同。世间见解相同者多矣,真能投契,寡矣哉。可见除了一般而言的见解相同而外,投契者需要一种心照不宣的必要条件。贾雨村官迷心窍,他所以「最赞这冷子兴是个有作为大本领的人」,是因为冷子兴交游广泛,认识的乃至于有交情的大官极多,是个非常善于在官府之中找饭吃的人。所谓冷子兴的「有作为大本领」,不过是极端善于钻营罢了。他后来官复原职,用的就是冷子兴出的主意。至于冷子兴,本不过是个卖假古董的商人,有贾雨村这样的人作朋友、做招牌,颇可利用其「斯文之名」来增加自己的信誉度。彼此都有对方用得著的地方,彼此都愿意为对方谋求私利提供自己的能量。这种相处,两厢情愿,彼此有益,何乐不为。
有相互利用这一条做基础,「投契」何难之有!
依附
《红楼梦》第三回:「雨村另有船只,带了两个小童,依附黛玉而行。」
贾雨村是林黛玉的老师。林黛玉是贾雨村的学生。老师依附学生,既不是从贾雨村开始,也决不会到贾雨村结束。幼儿园小朋友报名的时候,老师把孩子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一一登记在册,是老师依附学生的新版本。
贾雨村这时候已经被罢官多年,云游四海,先后在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和扬州钦点巡盐御史林家做西席,可谓久经官场历练的老混混。而林黛玉此时却是个体弱「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姐妹扶持」的小可怜。从年龄和经历说,二者对比强烈。从心理状态而言,贾雨村一心筹划如何顺利打通门路,谋求重入官场;林黛玉则担心从此寄人篱下,「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二者同样反差极大。虽然如此,贾雨村此时则必须依附林黛玉。此中三昧,大可咀嚼。
贾雨村依附的,其实不是林黛玉,而是林黛玉的父亲。或者说是林黛玉身上的这张关系网。如果林黛玉这时候是甄士隐先生的女儿,贾雨村决不会依附她而行。依附者寻求自己可以依附的人,那人必须让他可依可附。表面看,林黛玉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说贾雨村依附林黛玉,一时很可能无人相信。这就有可能使依附者一下子显得清高起来。说贾雨村是个假清高,原因就在这里。而且,依附者对自己的依附对象,一般来说,都是一种比较短暂的依附关系。当他们的目的一旦得逞之后,往往就?然而去,甚至落石下井,翻脸不认人。依附林黛玉式的女孩,摆脱这种依附关系,更是易如反掌。
后来的依附者往往并不直接依附权贵,却极其耐心而巧妙地和那些少爷小姐乃至秘书司机打得火热,实在是要让贾雨村自愧不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