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试题分析
文章标题: 《高考语文各题型分析及复习指导》
出处:岭南闲樵 转    作者:黄冈中学 郭建设   阅读次数:401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高考语文各题型分析及复习指导

高考语文各题型分析及复习指导

黄冈中学 郭建设

  郭建设,1982年本科毕业在黄冈中学工作至今。湖北省教育学会会员,在《中国青年报》、《高考指导》、《求学》、《现代教育报》等报刊发表多篇论文,主编了《挑战名牌大学》、《黄冈兵法》(语文高考总复习及同步训练单册)、《名师点击》、《教材精析精练》等多部教辅书籍。

  
有针对性的准备可能会在技术上提高高考做题的命中率,但一定要明白这只是权宜之计,不是语文的全部。语文本质上是自由,是美。这是读者在阅读下面的文字之前首先要明了的。
  ——郭建设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其实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语文全面能力的提高只能依靠多阅读,多领悟。

  有针对性的准备可能会在技术上提高高考做题的命中率,但一定要明白这只是权宜之计,不是语文的全部。语文本质上是自由,是美。这是读者在阅读下面的文字之前首先要明了的。

  下面结合2004年及2004年以前的高考语文题,分题型对高考复习提供一些建议。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

  一、语音题

  2004年全国高考语音题主要考查内容比较:

试卷

异型 同音字

形近异读字

容易读错的字

多音多义字

涉及其他

全国

 

 

 

 

全国

 

 

 

 

全国

 

 

 

 

全国

 

 

 

 

北京卷

 

 

 

声调

天津卷

 

 

 

 

重庆卷

 

 

 

 

湖北卷

 

 

 

 

湖南卷

 

 

 

 

江苏卷

 

 

 

 

浙江卷

 

 

声调

广东卷

 

 

 

翘舌音与平舌音、边音 l与 鼻音n

福建卷

 

 

 

方音

辽宁卷

 

 

 

翘舌音与平舌音、轻声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数试卷考查的重点比较突出,有些试卷考查涉及的面稍宽一些。如北京卷语音题的A项,四字的声母韵母相同,只是声调不同,分别读。浙江卷中宿是多音多义字,分别读 lái lài,只是声调不同。广东卷中sù,“shuò,涉及翘舌音与平舌音、 liè,“niè,涉及边音l与鼻音n。福建卷中将注音为,让考生判断辨识。普通话中f声母的字,厦门话、上海浦东话、长沙话等方言中常读成h声母。辽宁卷中将注音为cái,实际应该读chái,也涉及到翘舌音与平舌音。萝卜读轻声bo,试卷中也出现了,这样考下去必然会增大难度,值得命题者斟酌。

  【小结】

  不论是从近几年试题看,还是就2004年的考题看,语音题选用的材料一般有三个特点:一是双音节词、成语多;二是所选词语中多音字、形似字、声旁读音已经改变的形声字多;三是课本以外的词语、生活中一部分人常读错的词语占一定比例。

  一些地区结合本地方音实际,考一些方音词的动向值得注意。

  2005年及以后的语音题,形式上不会有什么变化,只是选材不同而已。前几年考过的词语几年后可能还会考,外省考过的词语本省也可能会考一下。

二、字形题

  1992-2003年全国高考的字形考题共出现39个错例,其错误类型归纳如下(括号中是正确字形)

类别

数量

错例

音近字

10

穿流不息(川)仗义直言(执)重跌(叠) 鸠占雀巢(鹊)委屈求全(曲)人才汇萃(荟) 人情事故(世)一愁莫展(筹)融汇贯通(会) 随声附合(和)

形近字

4

戊戍(戌)沓无音信(杳)裨官野史(稗) 精神瞿铄(矍)

音、形相近字

24

眼花瞭乱()国藉(籍)插科打浑(诨) 量掂(掂)针贬时弊(砭)贪脏枉法(赃) 脱颍而出(颖)不径而走(胫)纷至踏来(沓) 积毁消骨(销)冷寞(漠)痉孪(挛) 偏辟(僻)蘖根祸种(孽)气冲宵汉(霄) 扑溯迷离(朔)娇生贯养(惯)惨绝人圜(寰) 装祯(帧)气慨(概)凋蔽(敝) 伶牙利齿(俐)通谍(牒)冒天下之大不违(韪)

配对字

1

虚无缥渺(飘渺、缥缈)

  2004年高考字形题错别字一览表

试卷

音近字

形近字

音、形相近字

配对字

其他

全国卷

天随(遂)人愿

 

有志者事竞(竟)成 毛骨耸(悚)然

 

 

全国卷

班(般)配 【字典有收】

不落巢(窠)臼

挺(铤)而走险

 

 

全国卷

各行其事(是) 璀灿(璨)

 

翻云复(覆)雨

 

 

全国卷

世外桃园( (源)走头(投) 无路

 

寒喧(暄)

 

 

北京卷

变换(幻)莫测 仗义直()

沓(杳)无音 信

姆(拇)指

 

 

天津卷

各行其事(是) 积(集)腋成 裘

 

学藉(籍)

 

 

上海卷

 

 

 

 

未考字形

重庆卷

以德抱()怨 挑肥捡(拣)瘦

 

直抒胸意(臆) 语无轮(伦)次

 

 

湖北卷

 

迁徒(徙)

暴殓(殄)天 物 烦燥(躁) 好高鹜(骛)远

 

 

浙江卷

各行其事(是)

 

忧(优)柔寡 断良晨(辰)美景 饥肠漉漉(辘辘)

 

 

辽宁卷

依(一)如往常不易(宜)

 

黄澄澄(橙橙)

 

 

湖南卷

如雷灌(贯)耳

 

闻者足诫 (戒) 瓜熟缔(蒂)落

 

 

福建卷

闲情逸志(致) 死心踏(塌)地

寒怆(伧-碜)

娇(矫)揉造作 俾()益 黄梁(粱)美梦

 

 

江苏卷

 

 

待价而估(沽) 胜不娇(骄) 端详(详)

 

 

广东卷

闻(文)过饰非

 

挺(铤)而走险 强驽(弩)之末

 

 

  【小结】

  字形题题型相对稳定,一般以选择题为主,往往选用音同形似字、形近而容易混淆的字来考。

  复习时,应该掌握《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列出的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加上教材中出现过的字、成语中的非常用字都应该记住。要把握汉字构造的规律。

  三、标点符号题

  2004年又恢复标点符号的考查,全国15套题有13套考了。12套试卷用选择题,福建卷用主观题。北京、上海两市使用的是单独的《考试大纲》,未考这一考点。

  从过去考的题型看,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也有可能用主观题的形式考,如要求考生直接给一段话加标点符号,或说明这样使用的作用。无论怎么考,我们都应该掌握《标点符号用法》。

  今后如果要考这一考点,预计还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我们必须特别注意问号、顿号、分号、冒号等的用法,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了解每一种标点符号的功用,养成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提高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四、词语题

  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考查词语一览表

试卷

实词

虚词

四字成语

其他熟语

全国卷

沿用 采用 鉴别 鉴赏

毕竟 究竟

忍无可忍 相得益彰 顺藤摸瓜 差强人意

 

全国卷

终止 中止 蜕化 退化 难免 不免

 

纷至沓来 九牛一毛 匪夷所思 事倍功半

 

全国卷

暴发 爆发 抚养 赡养 盈利 营利

 

火中取栗 海市蜃楼 雪上加霜 马首是瞻

 

全国卷

起用 启用 体味 体验 侧目 刮目

 

相濡以沫 捕风捉影 欲壑难填 不屑一顾

 

北京卷

 

由于 只是 如果 虽然 甚至 也许 所以 可见 而且 然而

从长计议 一文不名 文不加点 名噪一时

 

天津卷

展示 展现 观赏 参观

即使/也 尽管/

耿耿于怀 每况愈下 不可或缺

 

重庆卷

接收 接洽 看来 可见

尽量 尽快

 

陈芝麻烂谷子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杀回马枪 三下五除二

湖北卷

稳固 稳定 明显 鲜明

虽然/但是 既/

相濡以沫 差强人意 鳞次栉比 桀骜不驯

 

湖南卷

典型 典范 整治 整顿 整理 整改

虽然/但是 虽然/不过 并且/不过 并且/但是

无出其右 不以为意 世外桃源 不厌其详

 

江苏卷

终身 终生 辨认 辨别 品尝 品评

 

在劫难逃 玲珑剔透 稍纵即逝 弄巧成拙

 

浙江卷

申述 申诉 食言 失言

/而 不过/

勉为其难 别无长物

山不转水转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广东卷

 

 

短小精悍 慷慨解囊 弹冠相庆

磨洋工

福建卷

应付 应对 营造 创造

即使/也 尽管/

纸醉金迷 不谋而合 豆蔻年华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辽宁卷

回溯 上溯 步子 步伐 场所 场合

但是 因为

春意阑珊 七手八脚 头角峥嵘

墙倒众人推

  从上表可以看出,全国四套试题都还是只考实词和四字成语,选词都是常见的,使用频率较高的,不偏不难,但也无送分题。地方卷,各有特色。总体来看,所考的词语还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命题者还是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都较重视实词和成语的考查。少数省市没有考实词和成语的,就考了虚词、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小结】

  不论是全国统一命题还是各省市自己命题,对词语的运用的考查,都会选取使用频率较高、报刊常见但有些人又经常用错的词语作材料,那些有争议的、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用到的词语一般不会随意拿来考学生。《考试大纲》提到考熟语,是想扩大词语的考查范围,并不是提倡放弃一般实词的考查,也不是一定要考熟语,更不能以为什么生僻的惯用语、行业语都可以考。

  2005年对词语的考查,估计还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如果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考,那么就有可能影响阅读和写作的考查,因为思考和书写要花一定时间。

  这个考点叫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考实词,试题以同音词、近义词的辨析为主;所选实词多是生活中常见但又被部分人忽视的词语;干扰词为其中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不一致的词语;考查重点为近义词的意义、用法及色彩方面的辨析。考查虚词一般考查考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考副词、关联词、介词的居多。

  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高考对成语的考查,重在成语的运用,多以辨析成语的含义、感情色彩、使用范围为主。有些选自生活中、报刊中常用错的或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有些是近义成语,有些是采用望文生义的办法理解容易出错的成语,有些是义项较多,运用灵活的成语。至于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的考查,一般也只考大多数考生熟悉,一般不会出现少数人才了解的生僻的词语。

  备考要有针对性:一、读音相同、书写半同的近义词:品位、品味,起用、启用,盈利、营利,蜕化、退化,中止、终止,原型、原形,必需、必须,权力、权利,反映、反应,学历、学力,界线、界限,推脱、推托,熔化、溶化、融化,查看、察看,审订、审定,爆发、暴发,驱除、祛除等。

  二、读音半同、书写半同的近义词:沿用、采用,抚养、赡养,体味、体验,展示、展现,稳固、稳定,典型、典范,终身、终生,申述、申诉,食言、失言,应付、应对,场所、场合,风度、风采,指摘、指责,遏止、遏制,掩饰、掩盖,熟悉、熟习,违反、违犯,贯穿、贯串,爱戴、爱护,启示、启发,鼓动、煽动,激励、激发,谋取、牟取等等。

  三、读音不同,书写也不同的近义词:舍弃、割爱,迟疑、犹豫,乐观、豁达,呼吁、倡仪等等。

五、病句题

  2004年部分高考试卷病句题一览表

试卷

题干

A

B

C

D

全国卷

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有歧义

表意不明(指代不明)

正确

亲戚前缺定语,后一分句有歧义

全国卷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赘余(去掉),有歧义

结构混乱

正确

成分残缺,可在美国队前加队员的

全国卷

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数百位死难者数百位死难者亲属有歧义

正确

别送礼品送祝福别送礼品,送祝福,有歧义

孙燕拍摄的照片还是孙燕本人的照片,有歧义

全国卷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前后不对应

成分残缺,句末可加的处罚

正确

缺主语,去掉

北京卷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成分残缺后面可加担负

正确

语序不当,将不是调整到质量

语意赘余,躬耕修典编纂重复

湖北卷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正确

主持考古发现搭配不当,去掉分别主持两项有歧义

句式杂糅,去掉所决定的

逻辑错误,赛歌不属于体育比赛;主语残缺

  2004年全国卷和地方卷对语病的考查,题干几乎全是要求考生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从上表可以看出,全国卷和全国卷选材,一个选一般句子一个选新闻标题,题干则是要求选出语意明确的一句。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表明该题考的是结构性错误的病句,题干要求选出语意明确的一句的,表明该题考的是语义性错误的病句。将病句分成这两大类,考生在答题时候不需要反复辨析病句的类型,加上试题给出的病句大多比较明显,这样实际上降低了难度。

【小结】

 

  纵观近几年语病题,大多数还是高质量的,具有较强的区分功能,但有些题目,正确项似是而非,错误项中多处设错。一句话中错误太多,难度就太小,往往失去了考查的意义。理想的选句,一般应该只含有一处错误,每一句的错误类型也应该有不同。

 

  今后几年的高考估计还会考语病题,因为学生作文、报刊文章中的语病还十分常见。全国卷以及其他省市试卷2004年坚持考辨析语病,是值得肯定的。

 

  复习备考:

 

  一,对病句一是能辨识,二是能修改或说明修改的理由。(因为除了在第一卷选择题考辨析病句,还有可能在第二卷考修改病句。复习时辨析和修改要一起训练。)

 

  二,对语句的结构性错误能识别,对语句的语义性错误会分析。

 

  三,熟悉病句的类型,掌握修改方法。类型细化,如:语序不当,可能有多层定语次序不当,多层状语次序不当,关联词、介词位置不当;搭配不当,有主谓不当、名量不当等。语法毛病,主要包括不符合语言规范,不符合语言交际的习惯;逻辑毛病,主要指不符合实际,不合事理(自相矛盾、概念交叉、主客颠倒、否定不当等);修辞毛病,主要指不合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修辞方法不当等。在修改时要抓主干、看搭配、理顺序、辨表意、讲逻辑、找准病症,增、换、移、删。

 

 

 

  六、句子组写

 

  句子组写,是指按照一定的要求,对已有语言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或重新组合。组写包括改写(如改变语序、改变句式、改变说话的角度等等)和重新组织语言材料(如下定义、把一段相关材料组织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文段等等)

 

  句子组写的根据有两个:一个是试卷的相关要求或句子的体式规范,如要求“不改变原意”、“可以增添必要的词语”或“以……词语开头”等等,另一个是简明、连贯、得体。

 

  常见的考题类型:

 

  1.长句改为短句

 

  2.协调语句格式

 

  3.变换说话角度

 

  4.调整语句顺序

 

  5.下定义

 

  2004年又推出了新题型,如给每段新闻之间加上一些承上启下的话,给旅游天气预报的各条信息之间加上一些衔接的话,以增加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性。如:

 

  ◆全国卷Ⅲ23题:

 

  为了使新闻播报更加平易自然,编辑准备在每条新闻之间加上一些承上启下的话。请你帮助他们在下面三条新闻之间,设计两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转换巧妙。(6)

 

  ①沈阳人要不了多久将有第二个“身份证”,因为沈阳市公安局将把市民的指掌纹集中起来,建立全民指掌纹数据库。(《华商晨报》)

 

  ②上海市灾害天气预警信号发布制下月开始实施,凡遇有台风、暴雨、高温、低温等灾害性天气,上海市中心气象台将统一发布预警信号,以便市民及时调整衣食住行等活动计划。(《解放日报》)

 

  ③发生在广东揭东县、湖南武冈市、安徽马鞍山市山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12师的4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已被扑灭,昨天疫区封锁被解除。(新华社)

 

  【答案】

 

  (1)现代信息技术为公安系统提供了方便,而生活在信息时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变得更加方便了。据《解放日报》报道:

 

  (2)今天的好消息还不止这些。下边关于扑灭禽流感的消息想必是大家更关注的。据新华社报道:

 

  【分析】

 

  这道题体现了以考查实用语言表达能力为宗旨的命题立意。在三条新闻之间设计两段话,第一段话从新闻①引出(承上),又要转为与新闻②衔接(启下);第二段话是对新闻②内容的总结性评述(承上),又要转而引出新闻③的内容(启下)。试题有一定难度。

 

 七、扩展语句

 

  扩展语句这一板块是2004年创新最多的一个板块。

 

  1.◆河南卷(23)、四川卷(23)是一类,根据给定的内容拟广告词。

 

  这是给出了一个具体情景,要求写一段话。属于扩展语段。

 

  在现实生活中,广告铺天盖地,简直可以说无处不在。根据给定的内容拟广告词,使我们觉得考试贴近生活,语文知识就在身边。可是中学语文课本中从未学过拟广告词,有一定的难度。不过这也算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吧。

 

  2.◆广西卷(22题、23)、青海卷(22题、23)是一类,前一题都是根据一定的语境补写成语、俗语或歇后语,后一题都是为几段文字加上衔接性的话语。先说第22题,考成语、俗语或歇后语,看学生平时是不是注意了语言知识的积累,是不是注意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这类题表面上看不是太难,但对“文气”重而不留心社会生活的某些学生而言,恐怕就有难度了。第23题,为几段文字加上衔接性的话语,这是新题型,很有难度,做过节目主持人或当过报纸编辑的人可能觉得是小菜一碟,中学生也可能见过、听过,可是中学生语文课本从来没有这类作业或练习,全靠学生依仗自己的语文基础去临场发挥。

 

  3.◆浙江卷(23)、辽宁卷(23)是一类,把扩展语句与续写结合起来。

 

  续写就是根据已有的文字内容,接着往下写。已有的文字规定了后文续写行文的方向、感情的基调、甚至语言的风格等。续写是扩展语句中的一个小类。

 

  4.◆广东卷(22)把扩展语句与转述结合起来。

 

  转述就是把图形、表格等所表现的内容用文字叙述出来。1985年全国高考卷出现过把表格内容用文字转述的题型。广东卷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不是转述表格内容,而是根据表格内容得出两条结论。要求又高了一些。

 

  5.◆北京卷(24)、湖南卷(24)、福建卷(24)采取了探索新路子的方法。

 

  北京卷考日常口语分析,地方特色很浓。湖南卷为节目主持人写串词。福建卷则让考生以不同的身份接受记者采访。这些题目都很贴近生活,很有新意。

 

  八、压缩语段

 

  2004年考了这类题型的省份有天津、重庆、江苏、广东、浙江等。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类型:

 

  1.概括主要内容

 

  如:◆天津卷第23题:“概括下面一段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8)”要求简洁明了,就是要概括主要内容。

 

  2.拟标题(或一句话新闻)

 

  如:◆重庆卷第23题:“给下面这则材料拟一个简明的标题。”连字数限制都没有,不过标题不一定就是主要内容的概括。它们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标题字数不能太多,而且要鲜明。

 

  3.限定条件概括

 

  如:◆江苏卷第22题:“下面一段文字中,介绍了‘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及其代表人物,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不超过50个字)

 

  此题限制多一些,暗示也就多了一点。比如:“代表人物”暗示我们要写出人物的姓名,“主要学说”则暗示我们要写出他们各自的观点。

 

  4.概括图表内容,并作出结论

 

  这种题型在往年的模拟试卷中常常可以见到,今年分省命题,就有试卷采用了。

 

  如:◆广东卷第22题“阅读下面的图表,完成后面的题目。”“请根据图表所反映的情况,写出两条结论”

 

  ◆浙江卷第23题:“艾滋病主要有三种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下面是一段关于血液传播的报道,请根据文意写出两条防范艾滋病的结论性意见。”

 

  这两个小题有类似的地方。都要根据材料写出结论。不仅要归纳概括,而且还要在限制的字数之内表达清楚。这是把转述与压缩结合起来考的一种尝试。

 

  九、仿写句段

 

  仿写句段,就是根据特定的语言情景,按指定的参照对象进行仿造。仿写句段分为仿写独立的句子和仿写非独立的句子(指句子处在一段语句之间)

 

  仿写句段的题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风格协调等方面。它是有效的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好题型,因此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对对联也是仿写句子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基本要求是对句与出句结构相同。

 

  2004年考了仿写题型的有天津卷、重庆卷、湖北卷、湖南卷、江苏卷、浙江卷、辽宁卷,上海卷在阅读题中也考了句子仿写。其余各省市都要求对对联,这些题的题干都比较简单,对答案的要求也没有说,只有福建卷在括号中加了一句“平仄不论”,上海卷考了对联的有关知识。

 

  对联的写作要求主要有三条:一是上下句字数相等,意思相关联(可以是相对、相承或相反);二是上下句结构相同,必须是词性相当;三是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这是指律诗中对仗句,对联因为不限字数,这一说法就不准确了。可以这样理解:每一节奏末尾的一字平仄要论一论)。这几条说起来简单,真正要做到却是有一定难度的。

 

 

 

  十、语病修改

 

  考纲对病句的考点表述是“辨析并修改病句”,除了辨析,还有病句修改。高考考查病句修改有两种题型,一是客观题,(选择题),判断题目所提供的修改对不对,一是主观题,要求动笔修改病句。

 

  ◆2002年全国卷23题:

 

  下面的句子前后脱节,请添加必要的词语,使它完整连贯。

 

  我们学校已成为一所现代化的学校,除计算机外,校园宽带网、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崭新的实验大楼也已落成。

 

  答:在--加上

 

  备考可以将以往高考试卷中出现过,特别是2004年各套高考卷中的第六大题集中起来做一做,让自己形成一定的经验。还要明白,即使高考时遇上与这些题都不同的新题(这一点几乎是必然的),也无需紧张,只要根据试题的要求和规定,依据试题设定的情景来进行表达,题型不管怎么新,表达的规律还是一样的。所以这类题,有人叫它“情景题”,还是抓住了它的特点的。

 

 

 

  阅读试题是高考语文试卷的重头戏。好的阅读题,应能够考出考生真实水平。真实水平指的是什么?首先,能读懂文本的基本意思。一篇文章,作者说了些什么,主要意图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运用了什么手法,能够说得正确、清楚,这就是一种基本的阅读能力,是真实水平的体现。再高明一点,能欣赏文章好在哪里。第三个层次,不受作者观点和视野的局限,能够审视批判。目前高考阅读试题,只考了前两个层次,第三个层次,还未涉及。

 

  一,文言文阅读

 

  2004年全国一共有十五套高考卷,它们的选材仍然是以人物传记为主,具体篇目如下。

《后汉书·孟尝传》全国卷(河南等)

 

  《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全国卷(四川等)

 

  《晋书·吴隐之传》全国卷(新疆等)

 

  《汉书·疏广传》全国卷(广西等)

《隋书·循吏传·辛公义》北京卷

 

  《三国志·魏书·曹彰传》天津卷

 

  《说苑·政理》《资治通鉴·李广》上海卷

 

  《新唐书·列传·忠义·夏侯端》重庆卷

 

  《资治通鉴·唐纪·魏元忠》湖北卷

 

  《许逖传》浙江卷

 

  《北史·王罴列传》辽宁卷

 

  《苏轼·放鹤亭记》湖南卷

 

  《史记·申屠嘉传》福建卷

 

  《宋史·徐勣传》江苏卷

 

  《孔子家语·颜回》广东卷

 

  只有湖南卷选的是苏轼的一篇散文,其余全部是人物传记。材料来源大多出自史记类书籍。从考法方面看,除上海卷外,各地的文言文试题仍严格遵守2004年颁发的《考试大纲》,即四道选择题,一道翻译题,沿袭历年考法,只是按大纲要求减少了一道选择题。且减少的大多是考查古今异义的一道题。四道选择题分别为实词、虚词、信息筛选和文意理解。

 

  2004年十五套试卷文言文题目,有如下四个特点:

 

  一、题目类型的稳定性。所谓“类型稳定”,指的是文言文的四道单选题已经定型,保持着高度的稳定。

 

  二、出题思路的延续性。所谓“思路延续”,指的是命题本着“选材从没读过,考查的知能点课内学过”的原则;着重考查考生阅读一般文言文的能力,其中不论是筛选信息还是把握文意,都以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立意。

 

  三、试题难度有所增加。所谓“难度增加”,指的是2004年语文试题,全国卷也好,各省卷也好,在文言文的考查中都适当加大了难度,这主要表现在减少一道客观单选题,加重文言文的翻译题量和分值。

 

  四、试题的区分度较高。在语文高考中,文言文考查的区分度一向是最高的,由于文言文题型稳定,知识严谨,命题科学,试题在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方面有很好的区分功能。

 

  在今后的高考中,语文试题变化肯定是有的,但在文言文这一块应该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四道单选题加一道翻译题是高考改革与发展的结果,符合语文命题的一贯精神原则,基于上述认识,考生在文言文复习中必须以课本为本,抓好课本上所有文言篇目的复习,结合课本,落实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二,古诗鉴赏

  2004年各套题古诗鉴赏设题情况

试题

体裁

作者

题号,诗题

题型

设题

全国河南等)

(唐)张籍

16,秋思

主观

分析诗中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细节,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全国(四川等)

(宋)宋祈

16,木兰花

分析上半阕如何描写春色,字好不好,为什么

全国(青海等)

五代)欧阳炯

16,江城子

分析诗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所含的深意,结合全诗赏析

全国(广西等)

(宋)晏几道

16,鹧鸪天

为何描写杜鹃啼叫,最后两句是什么意 思,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北京卷

(宋)苏轼

12,红梅

分析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

天津卷

(唐)李白

16,听蜀僧濬弹琴

分析第二联中一挥手万壑 松,结合全诗谈对第四联的理解

上海卷

(明)杜庠

16.17.18, 赤壁

主观题

与一副对联对比阅读分析诗中的对偶, 及重点词语,结合全诗写一段对第三联 的鉴赏文字

浙江卷

(唐)李白

16,菩萨蛮

主观题

1字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2) 分析词所表达的内容是写游子思故乡还是写思妇盼归人,或兼二者

江苏卷

(唐)柳中庸

16,征人怨(边塞诗)

为什么本诗是边塞诗,通篇无字, 句句有怨情,作赏析

湖北卷

(唐)王湾

16,次北固山下

分析的两个字哪个更好, 第三联的意思及其情与景的关系

湖南卷

(唐)郎士元

16,听邻家吹笙

提供前三联的分析,完成第四联的分析

辽宁卷

(宋)苏轼

16,蝶恋花

分析哪个更恰当,结合 词的内容,分析俞陛云对上阕的评价

福建卷

(宋)朱淑真

16,秋夜

从三四句中找最能体现诗感情的 一个字,分析这两句如何营造意境

广东卷

(唐)杜甫

16,江汉

主观题

分析诗中片云孤月”“落日” “秋风几个意象,情景交融的意境, 分析诗中主题

重庆卷

(宋)梅尧臣

16,东溪

 

诗中最能体现外师造化,中得心 源的主张的诗句,体现的思想感情及 如何体现的

一、鉴赏题材范围要有所扩展,虽然要以唐诗为主,同时还要兼顾唐词、宋词、宋诗以及其他时代诗词作品,甚至包括散曲,阅读面尽量大些。

  二、要着重训练鉴赏主观题是不可怀疑的,但重点要从能抓住关键词语,也就是抓诗眼,分析其妙处入手,进而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思想内容,作者的感情表达,思想倾向等。

  三、既要训练答题的灵活性,鼓励多角度、全方位思考答题,更要培养思维的准确性,答题的严密性,同时,考生的语言,文字的表达工夫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四、考生还要尽量多学习掌握一些古代文论中前人的批评,使自己的鉴赏更趋科学与丰富。

  五、掌握一些一般的鉴赏方法。

  ()把握思想内容的一般方法(写什么内容,抒什么感情)

  1.审标题

  2.看作者,知人论世

  3.局部品味,抓情感心志关健字词(找诗眼)

  4.整体把握,注意补充说明,注意抓尾句()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一般方法(怎样写的)

  甲.掌握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 。

  乙.掌握一般的表达方式(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

  丙.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对比、照应、衬托、渲染、双关、铺垫、用典、抑扬,联想,想象等。

  六.可以先利用一些模式来操作。

  比如,可以按高考的命题方式归纳为三种格式—— “写的什么怎么写的语言怎样,这就容易掌握。

  第一种:写的什么(内容)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式:某一联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提问变式: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格式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凄凉……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或某几句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交融的正衬模式,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辨析景物对思想感情是正面还是反面衬托,避免出错。

  第二种:怎么写的(手法)

  问方式: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达到了何种表达效果?

  提问变式: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提问变式: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案: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答案往往用到下列词语——直接抒情(爱憎、褒贬);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映衬(又分为正衬和反衬)、烘云托月;象征;联想,想像;用典;对比,对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

  除了这些常见的手法外,还有诸如变换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

  达到的效果也应相机指明。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容易从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答,这是错的,应从全诗着眼来认识问题。但在阐述具体诗句时,可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三种: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提问变式: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答案: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的语言层面,应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答。一般从以下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词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常见错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这是以前诗歌点评的做法。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这样的解答显然不对(当然,如果问的是锤炼语言,就应该这样答了)

 三,科学文章阅读

  2004年高考卷科学文章阅读选材

全国卷(河南等)

《人体干细胞》

生命科学

全国卷(四川等)

《白鹤梁》

考古学

全国卷(广西等)

《茶马古道》

历史地理学

全国卷Ⅳ(青海等 )

《化学制剂》

环境科学

广东卷

《咖啡和茶》

生活知识

辽宁卷

《网络计算技术及其应用》

计算科学

湖北卷

《太空行走》

航天科学

北京卷

朊毒体与记忆存储

生命科学

天津卷

技术跨越发展

经济学

湖南卷

中医学与西医学

医学知识

上海卷

中国报业发展概况

报纸发行情况(调查报告)

  选材广泛,科技文与社科文兼呈,以科技文为主。既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又不乏地方特色;新知识传统知识并现,以新知识为主。

  【小结】

  一、2004年的15套试题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大部分是选择反映某一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也有部分传统知识的文章,检测考生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二、这15套试题给我们的启示是,一定要注重培养自己在短时间内处理信息的能力。进入21世纪,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以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关系到我们的学习成绩和生存质量,高考自然会加以重视。

  三、熟悉设题角度,采用合理的应试策略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

  首先阅读全文,迅速抓住和理解文章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圈点修饰语和限制语,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其次,要有强烈的审题意识。审清题干,确认试题要解决说明问题;审清选项,辨析选项内容的不同点、

  再次,根据选项内容找出相应的答题区间,把答题区间的内容和选项内容进行仔细对照,甄别选项内容是否与原文一致,找出两者的细微区别,特别注意选项的表述有没有扩大或縮小,有没有转移话题偷换概念,有没有无中生有,有没有借题发挥,偏离题干的要求,有没有混淆已然和未然,从而准确地排除干扰项。

  复次,解答概念判断题时候一定要注意选项是否抓住了概念的本质特征和范围。

 四,文学作品的阅读

  2004年高考卷文学作品阅读题目设置

卷名

篇名

题量

题型

全国卷(河南等)

大地山河(茅盾)

4

3道简答1道多选

全国卷(四川等)

老家(孙犁)

4

3道简答1道多选

全国卷(广西等)

快乐的死亡(陆文夫)

4

3道简答1道多选

全国卷(青海等)

痛哭和珍(石评梅)

4

3道简答1道多选

北京卷

普希金之家

4

1道多选3道简答

上海卷

我看舞蹈的美

8

6道简答2道单选

天津卷

春从心出(刘心武)

4

3道简答1道多选

重庆卷

山峦(筱敏)

4

3道简答1道多选

湖北卷

怀表,很老很老了(骆文)

4

3道简答1道多选

湖南卷

翡冷翠山居闲话(徐志摩)

4

3道简答1道多选

江苏卷

草堂诗魂

4

3道简答1道多选

浙江卷

白鹤翔集的记忆(刘长春)

4

3道简答1道多选

广东卷

说树(吴冠中)

4

3道简答1道多选

福建卷

书(朱湘)

4

3道简答1道多选

辽宁卷

认识自我(纪伯伦)

4

3道简答1道多选

  上列15套题中,北京题题序略有变化,上海题因为其基础题含在阅读中,故题量较大,其余13套几乎是一个模式。其阅读量和题量与往年持平,基本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试题以理解题、分析题为主,鉴赏评价题的难度整体上看比2003年略有降低。

  【小结】

  1.命题有较为固定的结构过程。高考现代文阅读在命题方面是有一套命题思路的,这就是近几年来逐渐形成的规律:阅读,首先是正确理解语义的问题;进一步则是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语言信息;再进一步则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必要的结论。这三步命题思路,也是我们识题的思路,这就是解释语义——筛选信息——思维加工。理解了这一点,则会给我们解题以很大的启发。

  同时,命题人还说过,对于 阅读材料我们的理解总是逐渐深化的,每一回阅读往往都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从这里可以看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不是一遍可以奏效的,它是渐进的、渐悟的,是藏着反复阅读的深层次理解的。

  2.命题有一般的设计原则。

  A.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B.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C.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

  D.力求题型稳定、整齐,即由填空到简答,最后是多项选择。

  这些设计原则,可以说是对近几年来现代文阅读规律的概括,也同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标尺。

  同时命题人还指出,阅读对初读者也好,对考生也好,基本要求应该是正确地把握作品的主要文意和观点。在这里,就说明了阅读作品的重点,那就是文意和观点。关于这一点,《考纲》已经讲得很清楚,值得重视。

  3.对今后高考此类考题的命题趋向作一些预测

  第卷考查文学作品,散文阅读仍占主要地位,但不一定是散文一种文体控制天下,短篇哲理小说、戏剧文学选段等,都有可能进入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的可能。

  散文阅读更趋向于文化内涵、历史积淀。从选文看,十分重视文化底蕴。要注意下列内容的作品:

  有关写历史人物的散文作品;

  有关名胜古迹的散文作品,如周庄、杭州西湖、三峡等;

  有关写音乐、绘画、书法、美学等形象浓、文笔健硕、抒情性强的作品;

  有关涉及唐诗、宋词研究,但又散文气息十分浓郁的作品;

  有关外国名人的事迹、作品的品评、溯古慰藉的作品;

  有关历史或文化传说,如牛郎织女类的文学作品,等等。

  作文能力的考查

  见本书另一文章。

 


最后更新[2005-6-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