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激励主体写作动力的有效途径》
出处:语文味课题组    作者:马恩来   阅读次数:464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激励主体写作动力的有效途径

 

激励主体写作动力的有效途径

深圳市梅林中学   马恩来

 

在作文教学中,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长期以来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未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更有甚者,将作文当作“苦差事”,东拼西凑,马虎了事,逐渐形成害怕作文,讨厌作文,躲避作文的心态。如何充分尊重并重视学生这个特殊的写作主体,激励主体写作动力,促进其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同仁们长期探究的课题。笔者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性工作。

一、注重课外练笔,鼓励放胆为文

传统的课堂作文除了传授作文技巧为主旨的技巧作文训练,更多的是“考什么就练什么”的应试作文训练,不注重生活与积累,脱离学生实际,加之诸多的条条框框,束缚了写作主体的个体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抑制了他们的自动力和积极性。长此以往,不但作文水平难以提高,学生的思想个性和思维灵性也将被压抑扼杀。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减少课堂作文数量,淡化课堂作文功能,取而代之的是随笔性的课外练笔。每周二至三篇,不拘题材、体裁,不限篇幅,任学生自由成章、放胆为文。尽管有的基础较差的学生开初尚存对作文本能的畏惧,但经过一段训练和适应后,兴趣日浓,少有拖欠现象,基础较好的学生经常超额完成。阅读此类文章,全然没有批改课堂作文那样疲倦乏味,有的是亢奋和惊喜,翻开一本本精致的练笔册,时时感到汩汩清泉在流淌,感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跳动。看看这些文题:《飞越世纪》、《论贪官之“功能”》、《旅途中的暖流》、《网上惊魂》、《平安队,站直啰别趴下》、《酒吧见闻》、《“狗眼”看同学》(系列)、《我看徐志摩》、《写给自己的信》、《失望的台湾“大选”》、《思考的力量》、《铭记海伦》、《十分钟的精采》、《当今电视之我见》、《抚摸阳光》、《我看“韩寒现象”》、《“9·11”后美国走向》……我们从中不能不惊讶地感到学生涉猎之广泛、视野之开阔、触觉之敏锐。其实,他们只是“开广其胸襟,发抒其志气”(南宋·谢枋语),用稚嫩的文字叙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不矫情,不做作,直言其事,直抒胸臆,真切而坦率地表达出对自我、对周遭、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

作文是一种内心积蓄的倾吐,是一种情感的自由抒发,而随笔式的课外练笔,正好提供了一个倾吐抒发的载体,写作主体的能动性得以有效而充分的发挥。

二、及时精当点评,肯定创造成果

   放胆为文,并非意味着信马由缰,放任不收,但“收”,不是收束思想,收束个性,而是通过定期检查,点评其思想,了解其心理,检阅其语言,鼓励鞭策中给予正确指导。评卷时,我非常注重下的评语,力戒空话套话。如系列文《“狗眼”看同学》的评语:“诙谐幽默,‘狗眼’看人并不低,只是稍稍走眼。” 《昨夜美梦》的小作者做了一个暴富后与影星张柏芝举行盛大婚礼的美梦。给的评语是:“美丽、谎诞、可怕——可怕少年富贵梦。” 当然,在学生思想心理困惑而需求助时,我又不厌其烦地疏导教育。一个学生脾气暴躁,动辄打人,打后又非常后悔。我洋洋洒洒千余言,运用心理学原理引导其学会自控。此篇评语以《别让情绪的火花燃烧自己》为题与学生的练笔一并发表在《深圳青少年报》。                                                                                                                                                                                                                                   

    及时精当的点评,既符合作文教学放收结合的原则,纠正写作训练中出现的偏差,强调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重要性。同时又能沟通心灵,掌握其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省,培养健康的个性品格,达到“一石三鸟”的目的。

    写作是主体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肯定其创造成果是进一步激发写作动力的重要手段。“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叶圣陶语),习作的发表即是对其成果的充分肯定。因此,我在激励学生个体的发表欲上下功夫。首先,鼓励学生向报刊踊跃投稿,并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作文竞赛。近年,先后有十余篇习作在《语文报》、《深圳青少年报》、《福田教育》等报公开发表,有近十人在福田区中学生国庆征文、环保小论文征文、新概念作文竞赛、深圳市“读书月”现场作文比赛等活动中获奖。习作的发表或获奖,无论对作者本人还是对班级其他同学无疑是莫大的鼓舞。同时,自办练笔选报,为班上更多学生提供发表园地。具体做法是:每次评阅中挑选出十余篇有特色的文章,按一定比例缩小复印,剪贴排版,然后速印成八开小报。两周出版一次,一次两至四张,发行到每个学生。小报具有容量大、出产快、发表面广、原汁原味等特点,深受学生欢迎。他们读自己和同学的文章,既可互相学习交流,又能在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激发出更大的写作动力。

        三、开发阅读资源,广泛吸纳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间接生活的积累,只有广泛阅读,不断地积累生活素材和语言素材,才能写出思想深刻,文采斐然的高品质作文,才能使写作主体永葆高昂的写作激情。鉴于现行语文教材的政治性和工具性的选文标准,不仅难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同时造成阅读资源匮乏的状况,笔者大胆删除相当数量的不适时宜的课文,努力开发阅读新资源,重点将“两报”带进课堂。《语文报》以大语文教育为立足点,具有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操陶冶等功能。我们从高一入学开始订阅,人手一份。为了达到最佳阅读效果,每周利用一节语文课进行导读,使学生在法定时间内放开心情,放开眼界阅读,学生对喜爱的文章,或讨论,或赏析,或朗读,或背诵,获得了教材中难以寻觅的知识信息和文化信息。

   《梅林剪报》是笔者从现今十余种报刊中选出的精品佳作剪贴而成,两周一期,八开单面复印,共五千来字。虽版面有限,容量不大,但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讴歌改革成就,反映特区风貌的新闻特写;有针砭时弊,抑浊扬清的杂文随笔;有述说人生漫旅,抒发心灵世界的诗歌散文;有追踪文化热点,阐释文化现象的文艺评论;有循循善诱,劝勉积极人生的书信札记……在选文中,我们隆重推出了名家系列——《冰心专版》、《钱锺书专版》和《余秋雨专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世纪老人左边是爱,右边是同情的文学人生,使学生认识20世纪最有智慧的头脑,同时使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化独特风景——余秋雨现象。贾平凹的《访兰》,冯骥才的《珍珠鸟》,刘亚洲的《给儿子的一封信》,冯炜的《论超脱》等都是重点推介的精品。

   《梅林剪报》已出20期,累计十余万字,它与《语文报》相辅相成,同时出现在课堂上,弥补了教材内容的先天不足,成为学生们爱不释手的阅读新资源。不仅如此,我们还在寒暑假开辟了长篇文学名著阅读系列,同时又推荐其他有品位的读物,如杰克·埃非尔和马克·汉杰编著的《心灵鸡汤》,考门夫人的《荒漠甘泉》,刘再复的《读沧海》等著作。

   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想,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积累大量的生活素材和语言素材,进一步激励了主体的写作动力,促进了写作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学生在广阔的读写天地里,逐渐领悟到作文的真谛。有个学生在练笔中写道:“作文是什么?以前老师告诉我;作文就是‘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作文就是‘首先’、‘其次’、‘第三’,结尾要有‘号召力’。这是作文吗?进了高中,老师告诉我:作文就是生活,‘你的生活很重要,正确认识你的生活更重要’。生活是什么?是蓝的天,绿的地?是儿童的纯真,少年的痴狂?是青春的激情,暮年的悠然?是失败的痛苦,成功的喜悦?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和感动,我要写,我要自由的写,摆脱那些公式似的束缚,远离那些没有思想的随心所欲,用我的眼睛去观察,用我的思想去分析,用我的心去写!”

让学生用“心”去写,让学生自由快乐去写,我们眼前定会展现出一片亮丽的晴空。

(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10期)


最后更新[2003-12-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