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高考信息
文章标题: 《沪三位文坛名家评高考作文》
出处:王白石摘自:新闻晨报    作者:晨报记者王婧 杨虹 实习生林颖颖   阅读次数:178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沪三位文坛名家评高考作文

沪三位文坛名家评高考作文


http://edu.tom.com 2005年06月08日09时39分来源:新闻晨报

相关文章:

  05高考上海语文作文题:文化生活三个镜头的影响

  2005年各地高考作文题目

  三组镜头身边流行一篇美文

  伴随着第一门语文的开考,一年一度的高考昨天正式拉开序幕,与此同时,备受关注的上海高考作文题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围绕着武侠小说、流行歌曲、韩剧等社会“流行色”,在以三大社会广角镜下组成的这篇材料作文虽然突破了以往命题作文的限制,却让不少家长连呼“有难度”。到底这篇作文该怎么写才能出彩?为此,晨报特地连线了全国和沪上知名作家,趁“热”煮煮高考作文“这杯酒”。

  ■著名作家———叶兆言

  “议论”保险“辩证”讨巧

  叶兆言表示,“高考本来就是一个考核学生基本能力的考试”,因此没有“太好太坏”之分。而这次上海高考作文题目用意主要是中学生对于流行文化的了解,“如果按这个路线走应该没有大问题”。

  叶兆言告诉记者,这个题目对于中学生而言还是比较好写的,因为这个作文材料把目前存在的几乎各种流行文化都包括进去了。“没看过武侠小说的可以写写广告,没看过韩剧的也可以写写时装表演,思考范围十分宽广,中学生基本上都有话可讲”。他表示,抓住“对于流行文化的看法”这个点,文章的文体应该写成议论文比较保险,“这个题目本来就是让你表达某种观点的。”

  谈到本次作文题可能出现的“高分点”,叶兆言表示,以“辩证”的角度来写会比较讨巧,“所谓辩证角度,就是从流行文化的正反方面去阐释,比如先分析一下流行文化之所以流行的原因,接下来指出‘流行文化不一定就是好’,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加以说明。”

  ■《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

  小切口和面面俱到间的选择

  赵长天在看过本次高考作文题后认为,今年的题目有难度。他指出,一个出得好的高考作文题既要对学生构成限制也不能完全框住学生。但这个题目由于分了3个镜头,范围又十分的宽泛,因此考生往往会陷入“吃不准”的境地。

  赵长天分析说,这3个镜头中,镜头一、二,考生可以从如何看待流行文化,为何流行文化会流行这样的角度来写;但镜头三因为说的是广告对经典文化的消解,它与镜头一、二谈的不是一个问题。“所以如果只有镜头一、二,考生相对还比较好写,加入镜头三后,落笔就有些难度了。”

  赵长天觉得,可能阅卷人希望考生能面面点到,这才完全切题,同时考生还必须联系自身实际。

  总之在他看来,这个题目如果是写800字的议论文对考生要求较高,但如果写其他体裁,如抒情散文、记叙文等又很容易写散,所以这道作文题不好做,在切口小和面面俱到间给考生出了道难题。

  ■著名作家———陈村

  先给老师上堂文化课

  陈村知道了本次高考作文题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作文题目本身不坏。他分析说,从思考方向上来说,这个关于流行文化的话题与年轻人的生活比较接近,所以中学生写起来,就像谈论身边事一样。

  “我在想阅卷老师会怎样评卷”,陈村表示,由于目前中学生热衷的流行文化如时新的流行歌曲、韩剧等等,对于一些年纪较大的教师而言“多少是有些陌生的”,如果这些教师参与阅卷,对于学生作文中必然会提到的最新的流行文化可能会有隔阂,如果“不了解甚至不理解”,就此可能会影响到阅卷的效果。

  为此陈村提出建议,是否在高考作文阅卷前,先给阅卷老师“上堂文化交流课”,对于阅卷也有一个参考。(晨报记者王婧 杨虹 实习生林颖颖)

  


最后更新[2005-6-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