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语文教学应成为美的教学》
出处:语文味课题组    作者:葛 桂斌   阅读次数:223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语文教学应成为美的教学

语文教学应成为美的教学

——论语文教学的美与美的语文教学

深南中学   葛 桂斌

本文试图阐明语文教学与美和美育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使语文教学成为美的教学的原则和途径。这一问题曾长期困扰着我们的教学实践,它一日不得解决,语文教学的质量和特色就一日难以保障。

在漫长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对这样的问题困惑不解:就语文学科本身的特色而言,它的内容是那样丰富优美,它的形式是那精巧多姿,可是为什么在许多语文教师那里却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呢?例如童话《尾巴》这样一篇优美新颖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有的教师那里竟成了纯粹介绍尾巴作用的说明文。作品中一个个生动可爱的童话形象:小鱼儿、小虾儿、小鹿儿全都成了用来灌输纯知识的毫无生气的工具,在这种教学下,学生所接受的只是关于动物尾巴有什么用场的简单知识,没有思想启迪、没有情感教育、没有美感陶冶,除了知识还是知识!

毫无疑问,客观实践已经无情地宣告往日那种小语文教育观指导下的单纯追求知识灌输的教法是失败的,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达到语文教学之目的——不仅在于学习知识,还应重视提高思想认识,进行艺术教育,这几方面的完美结合所形成的整体创造能力,才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所在,也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站在知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去审视、分析和创造。从写作的角度上说,一篇文章的写作所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观察、体验、积累、选材、提炼、构思、写作、修改等,而作为贯穿写作全过程的作者的世界观、审美观、艺术观对于一篇文章或作品格调的高下、质量的优劣、内涵的多寡等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因素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只能靠平时的教学实践去逐步培养。

假如我们超越语文教学,从人的培养和造就的意义去考虑,我们就会对知识之外的思想、情感、艺术教育即美的教育获得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对此,作为伟大科学家和教育家的爱因斯坦曾有过精深的论述:“光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郭沫若也认为:“人类社会根本改造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而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两位伟人都深刻认识到美育对于人格和谐的极端重要性。这些论述是我们借以批判传统小语文教学观的有力武器。

美感教育对于人的身心健康所具有的深刻影响,从达尔文的经历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晰。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一书中引有一段达尔文的自述,达尔文说,他在三十岁左右时,对密尔顿、拜伦、雪莱、莎士比亚的诗竟然感到厌烦,对于音乐和绘画的兴趣也开始丧失。其结果是他的思想似乎已经变成一种机器,只是机械地从无数事实和原料中剔取出一般规律。他不明白为什么对艺术爱好的丧失会引起心灵中另一部分能够产生高级意识状态的能力的衰退。达尔文给自己的这种心理疾病开了一个良方:“假如我能够从头再活一次,我一定要给自己规定这样一个原则:一星期之内一定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去读诗和听音乐。只有这样,我现在业已退化的那一部分能力才能在持续不断的使用中保持下来。事实上,失去这种趣味和能力就意味着失去幸福,而且还会进一步损害理智,甚至可能会因为本性中情感成分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

从这位人类进化论创始人的切身体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和美育对于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在各科教学中如能有效地实施美育,这该是何等的幸事!而语文本身所具有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特色,正是实施美育的极好理由,这样从完美地完成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考虑,从人格的和谐健康发展考虑,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显示、挖掘、光大美的色彩,就成为最自然合理的要求了。

语文教学何以能成为美育的好教材?何以能成为美的教学呢?

语文教学的美决定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美。语文学科包蕴着丰富美妙的内容和形式。纵观中学语文教材的体系,犹如一座由许许多多风格独特的建筑物所构筑的气势恢宏、和谐统一的壮丽宫殿。它是建筑师们按照美的准则和自己独特的审美理想所精心创造出来的典范。可是为什么不少教师面对如此美妙动人的景象竟然无动于衷呢?照马克思的话说:“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他还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罗丹也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些精辟见解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大力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对语文学科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具有全面而精深的理解。

语文学科的内容美在现行教材中表现最为集中而充分。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传记、游记、杂文、童话、寓言、通讯、特写、论说文、说明文、报告文学等体裁中表现了极为丰富多样的思想美和感情美。

在诗歌中有《诗经》的反压迫争自由;有《离骚》的忧国家爱人民;曹孟德的悲凉慷慨;陶渊明的纯朴自然……

在小说中有李自成的雄浑悲壮;小弗朗士的爱国深情;鲁迅《狂人日记》的愤怒呐喊;茹志鹃《百合花》的绵绵怀念……

在散文里有《白杨礼赞》对民族脊梁的讴歌;《藤野先生》对医学老师的怀念;《香山红叶》对老当益壮的礼赞;〈〈岳阳楼记〉对崇高品德的咏叹……

在戏剧中则有关汉卿对古代劳动妇女的同情;有莎士比亚对友谊和爱情的称颂;有《雷雨》中对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呐喊;有《屈原》里报国无门、问天问地的激情……

真是情思万种,美不胜收!

如果说语文学科的内容美表现了古今中外艺术家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所寄寓的无限丰富的思想感情,那么语文学科的形式美则体现了古往今来艺术家的卓越精湛的艺术匠心。

这里有诗歌的凝炼美、含蓄美、音韵美、节奏美、和谐美、均衡美……;

有小说的雄浑美、悲壮美、曲折美、悬念美、幽静美、精巧美……;

有散文的多样美、变化美、奇异美、宁静美、自然美、统一美……;

有戏剧的矛盾美、冲突美、性格美、对话美、结构美、转换美……;

还有说明文的层次美、论说文的逻辑美、律诗绝句的对称美,“三一律”戏剧的严谨美、“意识流”小说的自由美……

真是万语千言,难道其美!

语文学科所具有的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客观上理所当然地要求它的教学过程真实而充分地反映出其自身所具有的这一显著特色,否则便无法保证其教学的全面、深刻和完善。

剖析语文教学单调乏味无精打采的诸多原因,可以发现缺乏美的色彩正是其主要原因。什么时候语文教学有了美的色彩,什么时候这门课的教学就会如画龙点睛,气韵生动、流光溢彩!一是因为语文学科本身是按照美的规律与准则,由作者和编者精心设计构筑的美的宫殿,因而客观上要求教学过程如实地展现其固有的本质特征;二是从审美心理上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高尔基所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有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语文教学的美,正好适应和迎合了学生对美的渴求,同时从人格陶冶上说,美感对于人的心理和谐、道德完善具有至深的影响和帮助,因而从主观上说也要求语文教学成为美的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把语文教学从黯淡无光的境地解放出来,使之神采飞扬、光艳照人,这要靠教师深厚的审美素养,要靠教学过程中遵循美学三大原理实施教学活动。

美学三大原理是情感转移原理、和谐奇异原理、多样统一原理。我们分别论述分析。

(一)情感转移原理及其作用

情感转移原理是指在作品、教学、表演、演说中使大多数读者、观众和听众在思想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使之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都德小说《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的那“最后一课”就使学生和本镇的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白毛女》的演出曾使千万观众群情激愤、斗志弥坚;《少年维特之烦恼》曾导致不少青少年学维特穿衣着装、甚至学他自杀;在《蒙娜丽莎》的像前多少人沉思冥想、留恋忘返,此种情形不胜枚举。

     情感转移作为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巨大感染作用。孔子很早就认识到这个道理,他所说的《诗经》可以“兴、观、群、怨”,可使人“思无邪”,说的正是这种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成功地贯彻“明确意义、增强兴趣”这一教学原则,要达到“发展与创造”的终极目的,首先必须解决学生的“适应”问题,只有先解决了“适应”问题,才可能将接受的知识、思想、情感等转化为动力和能力进而去提高发展自己,去创造新的生活。由此可见情感转移正是这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和导火线,因为教学也好,演说也好,表演也好,总要先让人们发生兴趣、产生共鸣,才谈得上教育效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位语文教师要教一首诗,如果自己就不懂这首诗、不喜欢这首诗,不能通过语文教学打动学生的心灵,那么蕴含于诗歌中的深刻思想就不可能挖掘出来,洋溢于诗歌中的真挚热烈的情感就不可能传达出来,诗的形式美也就不可能充分展示出来,这种教学又怎能谈得上效果!假如教师只是热衷于灌输知识,例如教《尾巴》这篇科学童话,只重视讲解尾巴的用场,对于作品中对于人的智慧、老牛的深沉、小廘的母爱、小鱼小虾的纯真等品质的由衷赞美和对苍蝇的浅薄、虚荣的讽刺这些宝贵的思想情感毫不顾及,对于作品语言的美和结构的美也不加分析,丢掉了作品中最有魅力,最有价值的财富,所捡起的充其量只是皮毛而已!纵然灌输了很多关于尾巴的知识又有多大意义呢?优秀的成功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包含思想的启迪、情感的交流、美感的培育和能力的训练,这些因素的和谐统一才是完整的成功的教学,才是美的教学。

在现今课文教学领域里,相当多的同志习惯于只教知识,就此一项也因为没有情感转移作动力和催化剂而难以取得良好效益。假如能将每篇课文中所包蕴的知识、思想、情感、美感等充分表达出来,那该是何等生动、丰富、美好的教学!碌遗憾的是因为执教者意识中、指导思想中美感观念淡薄,竟将珍珠美玉弃之如草芥,岂不使作者编者重效卞和之哭!

(二)和谐奇异原理及其作用

和谐奇异这一重要的美学原理对于改变语文教学的拘谨、单调局面具有很大作用。单纯统一、比例协调、对称均衡、对比适应等都是和谐的,但是和谐只有与奇异结合才是完备的美学原理,在音乐中“协和音”与“不协和音”有机统一才是最动听的;戏剧、小说中曲折的情节、尖锐的冲突最能打动观众和读者的心灵;雨果认为美丑对照才最富美学效果,在其名著《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里,他成功地实践了这一美学主张,取得了奇特的艺术效果;优美的湖光山色固然是和谐的,但是波澜壮阔、惊涛拍岸、气象万千的大海与宁静而朦胧的远山的轮廓所构成的和谐却具有更高的美学意义和更动人的和谐美。

   老子的美学观认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一美学观体现了辩证的思想,表明和谐里包含着奇异,有奇异才更和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遵循奇异和谐原理,在教学目的之下,用语言、动作、演示、答疑、辩论、表演等手段代替单调的讲述;用抑扬顿挫、新鲜生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代替平铺直叙的陈辞滥调;用绘声绘色的表情和潇洒得体的手势等体态语言代替冷漠呆板的姿态;教学的局面会是多么生动美妙,如诗如画!

   著名航空学家冯·卡门讲课时常常一边在黑板上写,一边从容不迫地讲,可学生常常会非常开心地发现老师掉进了似乎难以解脱的思维陷阱里,走入了不能自圆其说的死胡同。调皮而聪明的学生们既觉得有趣又为老师担心,在他们屏息静听,等着看老师的笑话时,不知不觉间突然发现老师已巧妙无比出入意料地把自己从困境中解救了出来。学生最初的反应是惊奇、静默,尔后是突然领悟,热烈喝彩!深深为老师卓越的教学技巧而骄傲欢呼!这种奇异而和谐的教学景象留给学生的印象是至深的,其效果自不必说。

   徐迟在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里写到陈景润中学时的一位数学老师——那位使陈景润第一次听到哥德巴赫猜想这道世界难题的人。老师在数学课上向学生提起这道世界难道时说几百年无数数学家费尽心血却没有人能够证明它,可是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我梦见你们中间有位同学了不起,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老师的这一席话使好胜的学生们十分激动:这没什么了不起!我们来做,我们能够证明它!第二天再上数学课时,一大群学生向老师递上了自己的答卷,都宣称自己已经证明了那道世界难题,它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师却亲切地微笑着说,你们的那些答卷我是看也不会看的——那么容易吗?我看你们是想骑着自行车到月球上去!说得中学生们哄堂大笑起来。在这个例子里,老师意在激发学生向科学高峰攀登的雄心壮志,所以先用激将法鼓励学生去做,明知他们做不出来也不阻止,等他们做过后又报以善意的嘲讽,从而使学生对这道数学难题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也使他们领悟到攀登科学高峰的艰辛,老师这一卓越的教学机智和技巧极好地体现了和谐奇异的美学原理,它深深地铭刻在陈景润的心里,老师那句我梦见你们中的一位同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成为陈景润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的终生不渝的动力,最终使他登上了“1+2”的台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陈氏定理”。

   上述两例虽不是语文教学的事例,但对语文教师和各科教师不都是十分珍贵的启示吗?

(三)多样统一原理及其作用

单调与多样相比,多样显得更美,但多样而杂乱就不美,有差异而又有联系,既多样又有统一才很美。

老子的美学观认为“道”与“美”是紧密相联的,“道”是最高最完善的多样统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均统一在“道”的概念下,“道”是万事万物的集中体现,老子还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世界上这些彼此矛盾对立的事物既对立又统一,没有难无所谓易,没有高无所谓下,世界就是由这些矛盾对立的事物所构成的,这是永恒的规律,老子的这一思想是对多样统一原理独特而深刻的论述。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配合起来,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快乐教育与理论思维结合起来,这就体现了多样统一的原理,符合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把课堂教学组织得既丰富多样又不杂乱无章,让学生感受到内容的丰富多彩而又集中统一,形式的异彩纷呈而又井然有序,这就很美。语文教学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法,引导学生按整体→部分→整体的程序学习,从而达到“掌握结构发展能力”的教学目的,这是多样统一原理在教学中的很好体现。

依据我们的教学体验和认识,多样统一也就是在规范和秩序下的生动活泼,犹如一台精心导演的主题鲜明、形式丰富的春节联欢晚会。在语文教学中,一堂课往往包含哲学、历史、天文、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和各种思想感情,形式上也会有多种教法和技巧,但无论怎样,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多样都应和谐和地统一到该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上去,唯有如此才能创造出既生动活泼,又严整有序的美的教学,才能最完美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原载《语文教学论坛》1993年第3期

 

 

 


最后更新[2003-12-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