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環節: 導入新課 激發興趣
教師播放簡報“有人說:「散文像散步,
詩歌像跳舞。」“由此導入:
1. 同學們,究竟“散步”和“跳舞”有甚麼分別?
(“散步”是無拘無束,比較自由的;而“跳舞”則不同,“跳舞”受到節奏的限制,舞步一定要與節奏配合。)
2.那麼用散步比喻散文,貼切嗎?為甚麼?
〈我認為十分貼切。那就是說散文表達思想感情比較自由,像散步般無拘無束,在形上沒有嚴格的要求,形式比較自由多變;〉
3. 老師播放下一張簡報補充古今散文的特點:
古時
散文在古代是指不押韻、不著重對偶的散體文章,與韻文(即詩、詞、曲、駢文等有節奏韻律的文學體裁)相對。
現代
散文形式自由靈活,內容和題材也十分多樣化
不必講求格律(區別於詩歌)
不必有特定的人物和情節(區別於小說)
不必有尖銳的矛盾衝突(區別於戲劇文學)
讓學生自主去學習,進行探究、合作研習,在實踐中體會何謂「形式散、神不散」。
4.那麼你們知不知道《馬說》的《說》是甚麼意思?
(《馬說》之《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對事對物有感而發,宣洩心中鬱悶,托物寓意的一種體裁。寫法十分靈活,可以敍事,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講究文采,和現在的散文大致相近。)
5.你們認識本文的作者韓愈嗎?有誰能夠介紹一下他的生平?
(韓愈(768-824)孟州河陽人,詩文大家,他提倡古文運動,排斥六朝以來駢儷浮豔的文風,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
6.今天,讓我們一同認識韓愈先生的《馬說》。
第二環節: 整體感知課文
1.由鄺彩霞(班中朗讀比較優秀的學生)範讀《馬說》。
2.正音釋義,積累詞語。測試學生能否讀出正確的讀音。
讀一讀,寫一寫下列詞語:(多媒體展示)
祗(音只)辱 - 僅僅屈辱於
駢(篇的陽平聲) – 一同
槽櫪(音曹歷) - 餵牲口用的食器
食: (音蝕) - 吃
(音飼) - 飼養
外見(音現) - 表現在外面,“見”通“現”
邪(音耶) – 語氣助詞
策(音冊) - 驅使,動詞
- 竹制的馬鞭,名詞
3.課文總共寫了幾種馬,主要寫了哪種馬?
學生自回答:文中寫了千里馬及普通馬,主要寫千里馬。
4.同學們,究竟有先伯樂還是先有千里馬?一同朗讀課文第一段,然後表達你的看法。(多媒體展示問題)
學生回答:
有伯樂先才有千里馬
原因:世上即使有千里馬,如果沒有懂得賞識千里馬的人,千里馬最終只會變成普通的馬,世人不會見到千里馬。
5.同學們,你們認同他的看法嗎?
學生回答:不認同,應該有千里馬先才有伯樂
不認同的原因:如果有伯樂先,而世上沒有千里馬,伯樂根本沒有馬可以賞識。
6.那麼作者的立場又是怎樣的?
學生自主回答:韓愈認為有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
7.你們可否引出原文?
學生回答: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8.對!作者開門見山提出立場。作者認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換句話說,即千里馬多是因為伯樂多,若千里馬少是因為伯樂少。
9.同學們,我們已經對作者韓愈的看法和文章的意思有進一步的理解,不如我們現在再朗讀這一篇課文。開頭的時候,鄺彩霞同學已經為我們範讀過《馬說》一次,不過初次朗讀的感覺是比較表面,還末讀出真正的感情來。同學們,你認為我們應該帶著甚麼的感情去讀這一篇課文?
- 對奴隸人的愚昧讀出來的感情是怎樣的?(氣憤的)
- 對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讀出來的感情又是怎樣的?
(同情的)
第三環節:研讀課文 合作探究
1. 在韓愈筆下,千里馬有怎樣的遭遇?
學生自主回答:「駢死於槽櫪之間」,被埋沒,遭遇悲慘命運。
2.千里馬是怎樣被埋沒的?試從文中找出句子。
學生自主回答: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3.千里馬被埋沒,被迫害的根本原因是甚麼?試從文中找出句子。
學生回答: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嗚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駕髮千里馬不能按照千里馬的脾性,餵養千里馬不能滿足牠的食量需要,讓牠充分發揮才能,牠因嘶嗚,養馬的人卻又不能理解牠的意思。因為他們不懂得欣賞牠,所以令千里馬變成普通馬。)
4. 作者借其真不知馬也,呼應第一段“所以伯樂不常有。”
5 指導朗讀排比句,並通過反覆誦讀體會文中 的排比句作用。排比句在課文中有甚麼作用?
學生回答:文中用排比的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說理效果和感染力,用排比說理,可以把論點闡明得嚴密、透徹。
6. 同學們,你們認為我們應該帶著甚麼的感情去朗讀這個排比句?
學生自由回答。
7. 教師以第一分句為範例,指導學生讀排比句。學生試讀,同桌互評,嘗試背誦。
8. 現在哪一個學生可以把這個排比句背出來?
9. 我們來一個比賽,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背出來。
學生讀完後,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討論以下的問題:
10.韓愈寫作本文,是不是只為千馬抱不平?
學生自主回答:不是
11.千里馬、伯樂、奴隸人分別比喻甚麼人?
學生自主回答:千里馬比喻有才華的人,伯樂比喻懂得賞識有才華的人,奴隸人比喻不識才者。(教師播放簡報)
12.那作者借本文究竟想表達甚麼?
學生自主回答: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意。
作者用了托物寓意“托物寓意”的運用
作者所要表達的見解是:封建統治者應當善於識別人人才,對有才能有人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使他們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幹。從這見解出發,文章借有關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做“食馬者”,將人才比做“千里馬”,集中地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這種寫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寓深刻思想於具體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來描繪千里馬的終身遭遇,用“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來揭示它才能被埋沒的原因,既能激發人們的不平感,也表達了當時千萬個才能之士的悲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足……‘天下無馬’”來刻畫食馬者的淺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諷的作用。
第四環節:拓展延伸
過度
1.我們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已經完成,不過我們今天學習這一篇文章有深層的意義,毫是要帶出新的人才觀和價值觀。
2.在封建統治時期,人才大體上有三種待遇。(教師播放簡報)
a.有才華又被起用的人,得到統治者的欣賞,讓他施展才華。
b.有才華的人並不被發現,最後成為傭才。
c.有才華的人雖被發現,但受到當權者的打壓,無法施展抱負,甚至被迫害致死。
3.韓愈就是其中一種。
設想
1.假如韓愈生活在現代結局會否一樣?
學生自主回答。
2.如果他生活在現代卻不被人發現,你可以怎樣鼓勵他?
學生自主回答:告訴他要進修,提升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發揮自己的優點,自己創造機會。
3.告訴學生人才不被發現,除了受當權者影響外,人才自身也需要負責任。
敘說-拓展作業
1.同學們,你們根據自己的設想給韓愈寫一封信,可以是安慰的,可以是鼓勵的,明天交。
總結
1. 透過《馬說》這一篇課文,我們對封建時代,埋沒人才的社會有更真實的了解,對韓愈個人懷才不遇的憤怒情緒有更深的體會,我們更認識到新的人材觀。
2. 整體背誦課文。
老師講述背誦要訣:了解文章的內容,以段作為一單位,清楚了解上文下理,將文字轉化為圖像記入腦中
3. 播放簡報,展示背誦課文提示。
|
由“有人說:「散文像散步,詩歌像跳舞。」”導入,然後提出問題,激發興趣,用問題為本學習,讓學生對散文寫作的特點有更具體的認識。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因此教師要求必須進行課前預習,而於課堂上,學生以小組比賽的形式上課,啟發學生主動上課,讓學生有機會將課前預習的東西運用於課堂。
第一環節主要用3-5分鐘去介紹語文文體知識及作者的有關知識。
這部分學生朗讀時,有以下三個任務要完成,為課文理解作鋪墊:
1) 正音釋義
2) 初步把握整體內容和段落結構,找出文章描寫的對象和作者所表達的觀念。
3) 學生從課文中圈出千里馬字樣。
這一環節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註解通過查閱工具書、互相研討,力求自己解決重點實詞、重點句子,必要時教師補充修定。這是文言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以後教學的基礎。
在這一環節要讓學生盡情發揮個人的看法,無論是說有伯樂先才有千里馬,或是說有千里馬先才有伯樂均可,對於學生的發言言之有理就應給予表揚,鼓勵不同意見的學生給予點撥,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這一環節學生自由回答,共同找出配合文章感情的語氣去朗讀。這一次朗讀是集體朗讀,是理解了課文以後,有意識、有感情和有質素的朗讀。
第二環節主要用20分鐘整體感知課文。
這一個環節是全堂的第一個高潮,學生用朗讀的形式帶出高潮,用比賽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小組合作討論。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並表述自己的方法。然後派代表表達本組的意見,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通過問題的提出,讓學生交流、合作,解決問題。
合作學習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①合作學習要建立在學生真正自主學習的基礎上 。②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導。③合作的時間要有定量。④要建立激勵性評價機制。
第三環節主要用35分鐘研讀課文。
這一個環節是全堂的第二個高潮,學生透過討論、分析,對主題理解拓展(就是本文的現實意義),對“人才觀”有新的理解。
該題具有一定的發散性,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交流討論,輕鬆自然地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加厚了學生人文底蘊,加強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維度的目標要求。
第四環節主要用20分鐘拓展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