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博览群书
文章标题: 《香港教师的说课教案---《馬說》說課稿》
出处:王白石推荐    作者:香港旺角劳工子弟学校 中二语文备课组陈海珠   阅读次数:878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香港教师的说课教案---《馬說》說課稿

《馬說》說課稿

香港旺角劳工子弟学校 中二语文备课组陈海珠

一‧【單元教學目標

1單元教學目標:

1)單元內容:這篇文章取自中二級下學期第八單元(啟思出版《生活中國語文》第四冊),本單元內容主題為「散文之美」,共安排了五篇課文,其題材豐富多樣,主題集中,分別有韓愈的《馬說》、劉以鬯的寒風吹在臉上像刀割》、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李廣田的《一粒砂》和朱自清的《勿勿》,而《馬說》則是論說體散文。

 

2)單元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了解古今散文的異同和(重點托物寓意)的特點認識文章的佈局謀篇積累掌握文中重點的文言知識。

過程和方法目標:練習用較快速度默讀課文,抓住主要資訊,概括內容大意;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獲得一些搜集資料和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目標: 體會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情,理解作品寓意及現實意義。

 

二‧【教材分析】

1、課前準備:

課前自學是學生個性化的個人學習階段,必須保證充分的準備、思考時間,為課堂上建構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經驗方面的鋪墊。

1、鋪墊認知的臺階――疏通文意。上網或查書檢索馬說》一課的含義和散文的特點,瞭解作者韓愈的身世、文章創作的背景,查字典解決不認識的字詞,然後翻譯課文。

2形成初步的語感――大聲朗讀散文,感覺一排比句的氣勢的表現力,然後於上課前背誦課文。

 

2、說教材:

1)內容分析:《馬說》之《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對事對物有感而發,宣洩心中鬱悶,托物寓意的一種體裁。寫法十分靈活,可以敍事,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講究文采,和現在的散文大致相近。本文以千里馬喻有才能的賢士,借伯樂相馬比喻懂得任用人材的賢人並不常有,目的在於指出人材被埋沒的不合理的情況及拓展新的人才觀和價值觀。

2)教材的處理:這篇課文特點鮮明,是一篇論說體散文,但本課的目標是認識文章的佈局謀篇,與本單元「散文之美」格格不入,因此不能把它當作一般的散文來處理,可以當今天的議論文模式來看。故在教材處理內容取捨方面,我兼顧了兩個方面:一是重點讓學生認識文章的佈局謀篇,學習如何開頭結尾。;二是適當介紹散文的文體知識。不少學生對“伯樂相馬”的故事有一定的認知,教師可讓學生上網查看,自學課文,學生有了直觀印象後,本文就比較容易理解了,教師不必過多講解本課內容,要調動學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自學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掌握重點字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文章的佈局謀篇及托物寓意的寫法,進一步提高對論說體散文的閱讀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目標:通過語言品味和討論,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和理解作品的寓意;透過韓愈對識才者和人才關係上的討論,了解古人和現代人對“人才觀”看法的不同,讓學生更有創意地理解文本。

 

【教學重點】

1認識文章的佈局謀篇,學習如何開頭結尾
2 通過本文的學習,使學生能對古人和現代人對“人才觀”的看法有進一步的理解。

 

【教學難點】認識文章的佈局謀篇的技巧。

 

【學情分析】在朗讀能力方面,學生有距離感,末能抑揚頓挫地“美讀”課文;在課文的整體把握上,由於學生有課前預習,對文本有一定的理解,只是缺乏比較系統的學習方法;因此我在問題的設置和學法指導方面,儘量做到具體,注意梯度,易於操作。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導讀法―――創設情景,指導、點撥。

學法:自主學習和小組學習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課時: 二課時  

【教學準備】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佈置學生查找有關散文的特點、作者韓愈的身世、文章創作的背景,查字典解決不認識的字詞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設計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第一環節: 導入新課   激發興趣 

教師播放簡報“有人說:「散文像散步,

 詩歌像跳舞。」由此導入:

1.    同學們,究竟“散步”和“跳舞”有甚麼分別?

(“散步”是無拘無束,比較自由的;而“跳舞”則不同,“跳舞”受到節奏的限制,舞步一定要與節奏配合。)

2.那麼散步比喻散文,貼切嗎?為甚麼?

〈我認為十分貼切。那就是說散文表達思想感情比較自由,像散步般無拘無束,在形上沒有嚴格的要求,形式比較自由多變;〉

3.    老師播放下一張簡報補充古今散文的特點:

古時

散文在古代是指不押韻、不著重對偶的散體文章,與韻文(即詩、詞、曲、駢文等有節奏韻律的文學體裁)相對。

現代

散文形式自由靈活,內容和題材也十分多樣化

不必講求格律(區別於詩歌)

不必有特定的人物和情節(區別於小說)

不必有尖銳的矛盾衝突(區別於戲劇文學)

 

讓學生自主去學習,進行探究、合作研習,在實踐中體會何謂「形式散、神不散」。

4.那麼你們知不知道馬說》的《說》是甚麼意思?

(《馬說》之《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對事對物有感而發,宣洩心中鬱悶,托物寓意的一種體裁。寫法十分靈活,可以敍事,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講究文采,和現在的散文大致相近。)

5.你們認識本文的作者韓愈嗎?有誰能夠介紹一下他的生平?

(韓愈(768-824)孟州河陽人,詩文大家,他提倡古文運動,排斥六朝以來駢儷浮豔的文風,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

6.今天,讓我們一同認識韓愈先生的馬說》。

 

第二環節: 整體感知課文

1.由鄺彩霞(班中朗讀比較優秀的學生)範讀馬說》。

2.正音釋義,積累詞語。測試學生能否讀出正確的讀音。

讀一讀,寫一寫下列詞語:(多媒體展示)

  (音只) - 僅僅屈辱於

(篇的陽平聲) – 一同  

槽櫪(音曹歷) - 餵牲口用的食器

: (音蝕) -

(音飼) - 飼養

外見(音現) - 表現在外面,

(音耶) – 語氣助詞

(音冊) - 驅使,動詞

        - 竹制的馬鞭,名詞

3.課文總共寫了幾種馬,主要寫了哪種馬?

學生自回答:文中寫了千里馬及普通馬,主要寫千里馬。

 

4.同學們,究竟有先伯樂還是先有千里馬?一同朗讀課文第一段,然後表達你的看法。(多媒體展示問題)

學生回答:

有伯樂先才有千里馬

原因:世上即使有千里馬,如果沒有懂得賞識千里馬的人,千里馬最終只會變成普通的馬,世人不會見到千里馬。

5.同學們,你們認同他的看法嗎?

學生回答:不認同,應該有千里馬先才有伯樂

不認同的原因:如果有伯樂先,而世上沒有千里馬,伯樂根本沒有馬可以賞識。

6.那麼作者的立場又是怎樣的?

學生自主回答:韓愈認為有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

7.你們可否引出原文?

學生回答: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8.對!作者開門見山提出立場。作者認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換句話說,即千里馬多是因為伯樂多,若千里馬少是因為伯樂少。

9.同學們,我們已經對作者韓愈的看法和文章的意思有進一步的理解,不如我們現在再朗讀這一篇課文。開頭的時候,鄺彩霞同學已經為我們範讀過馬說》一次,不過初次朗讀的感覺是比較表面,還末讀出真正的感情來。同學們,你認為我們應該帶著甚麼的感情去讀這一篇課文?

- 對奴隸人的愚昧讀出來的感情是怎樣的?(氣憤的)

- 對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讀出來的感情又是怎樣的?

(同情的)

 

 

 

 

 

 

 

 

 

 

 

第三環節:研讀課文 合作探究

1.    在韓愈筆下,千里馬有怎樣的遭遇?

學生自主回答:「駢死於槽櫪之間」,被埋沒,遭遇悲慘命運。

2.千里馬是怎樣被埋沒的?試從文中找出句子。

學生自主回答: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3.千里馬被埋沒,被迫害的根本原因是甚麼?試從文中找出句子。

學生回答: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嗚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駕髮千里馬不能按照千里馬的脾性,餵養千里馬不能滿足牠的食量需要,讓牠充分發揮才能,牠因嘶嗚,養馬的人卻又不能理解牠的意思。因為他們不懂得欣賞牠,所以令千里馬變成普通馬。)

4.    作者借其真不知馬也,呼應第一段“所以伯樂不常有。”

5 指導朗讀排比句,並通過反覆誦讀體會文中
的排比句作用。排比句在課文中有甚麼作用

學生回答:文中用排比的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說理效果和感染力,用排比說理,可以把論點闡明得嚴密、透徹。

6.    同學們,你們認為我們應該帶著甚麼的感情去朗讀這個排比句?

學生自由回答。

7.    教師以第一分句為範例,指導學生讀排比句。學生試讀,同桌互評,嘗試背誦。

8.    現在哪一個學生可以把這個排比句背出來?

9.    我們來一個比賽,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背出來。

 

學生讀完後,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討論以下的問題:

10.韓愈寫作本文,是不是只為千馬抱不平?

學生自主回答:不是

11.千里馬、伯樂、奴隸人分別比喻甚麼人?

學生自主回答:千里馬比喻有才華的人,伯樂比喻懂得賞識有才華的人,奴隸人比喻不識才者。(教師播放簡報)

12.那作者借本文究竟想表達甚麼?

學生自主回答: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意。

作者用了托物寓意托物寓意的運用

  作者所要表達的見解是:封建統治者應當善於識別人人才,對有才能有人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使他們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幹。從這見解出發,文章借有關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做食馬者,將人才比做千里馬,集中地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這種寫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寓深刻思想於具體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來描繪千里馬的終身遭遇,用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來揭示它才能被埋沒的原因,既能激發人們的不平感,也表達了當時千萬個才能之士的悲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足……‘天下無馬’”來刻畫食馬者的淺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諷的作用。

第四環節:拓展延伸

過度

1.我們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已經完成,不過我們今天學習這一篇文章有深層的意義,毫是要帶出新的人才觀和價值觀。

2.在封建統治時期,人才大體上有三種待遇。(教師播放簡報)

a.有才華又被起用的人,得到統治者的欣賞,讓他施展才華。

b.有才華的人並不被發現,最後成為傭才。

c.有才華的人雖被發現,但受到當權者的打壓,無法施展抱負,甚至被迫害致死。

3.韓愈就是其中一種。

設想

1.假如韓愈生活在現代結局會否一樣?

學生自主回答。

2.如果他生活在現代卻不被人發現,你可以怎樣鼓勵他?

學生自主回答:告訴他要進修,提升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發揮自己的優點,自己創造機會。

3.告訴學生人才不被發現,除了受當權者影響外,人才自身也需要負責任。

敘說-拓展作業

1.同學們,你們根據自己的設想給韓愈寫一封信,可以是安慰的,可以是鼓勵的,明天交。

總結

1.    透過《馬說》這一篇課文,我們對封建時代,埋沒人才的社會有更真實的了解,對韓愈個人懷才不遇的憤怒情緒有更深的體會,我們更認識到新的人材觀。

2.    整體背誦課文。

老師講述背誦要訣:了解文章的內容,以段作為一單位,清楚了解上文下理,將文字轉化為圖像記入腦中

3.    播放簡報,展示背誦課文提示。

 

 

 

由“有人說:「散文像散步,詩歌像跳舞。」導入,然後提出問題,激發興趣,用問題為本學習,讓學生對散文寫作的特點有更具體的認識。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因此教師要求必須進行課前預習,而於課堂上,學生以小組比賽的形式上課,啟發學生主動上課,讓學生有機會將課前預習的東西運用於課堂。

 

 

 

 

 

 

 

 

 

 

 

 

 

 

 

第一環節主要用3-5分鐘去介紹語文文體知識及作者的有關知識。

 

 

這部分學生朗讀時,有以下三個任務要完成,為課文理解作鋪墊

1)    正音釋義

2)    初步把握整體內容和段落結構,找出文章描寫的對象和作者所表達的觀念。

3)    學生從課文中圈出千里馬字樣。

這一環節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註解通過查閱工具書、互相研討,力求自己解決重點實詞、重點句子,必要時教師補充修定。這是文言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以後教學的基礎。

 

 

 

 

 

 

在這一環節要讓學生盡情發揮個人的看法,無論是說有伯樂先才有千里馬,或是說有千里馬先才有伯樂均可,對於學生的發言言之有理就應給予表揚,鼓勵不同意見的學生給予點撥,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這一環節學生自由回答,共同找出配合文章感情的語氣去朗讀。這一次朗讀是集體朗讀,是理解了課文以後,有意識、有感情和有質素的朗讀。

 

第二環節主要用20分鐘整體感知課文。

 

 

 

 

 

 

 

 

 

 

 

 

 

 

 

 

 

 

 

 

 

 

 

 

 

 

 

 

 

 

這一個環節是全堂的第一個高潮,學生用朗讀的形式帶出高潮,用比賽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小組合作討論。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並表述自己的方法。然後派代表表達本組的意見,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通過問題的提出,讓學生交流、合作,解決問題。

合作學習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合作學習要建立在學生真正自主學習的基礎上 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導。合作的時間要有定量。建立激勵性評價機制。

 

 

 

 

 

 

 

 

 

 

 

 

 

第三環節主要用35分鐘研讀課文

 

 

這一個環節是全堂的第二個高潮,學生透過討論、分析,對主題理解拓展(就是本文的現實意義),對“人才觀”有新的理解。

 

 

 

 

 

該題具有一定的發散性,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交流討論,輕鬆自然地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加厚了學生人文底蘊,加強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維度的目標要求。

 

 

 

第四環節主要用20分鐘拓展延伸

 

 


最后更新[2005-6-1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