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动态转化的重要环节
马恩来
摘 要:对教材使用和处理,不仅要用全新的理念和思维去对教材文本进行探幽发微,还要加强对教材的整体观照,并制订出符合教师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全学期的整体教学计划,构建清晰有序的教材教学系统和导学系统,使教师和学生明确“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这种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和使用处理教材过程,是使教材由静态向动态转化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整体性 宏观层面 课程教学计划表
语文教材编成出版,其“产品”是静止的,一旦投入使用,使之成为教学实践中师生共同使用的读物,它便处于运动状态。静态的教材它所应发挥的功能暂时还处于“潜伏”期,换言之,这些功能还只是一种“潜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功能,必须要让教材从静态转化为动态。在这转化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和处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大纲和课程标准的颁发与实施,以及各种版本教材的“粉墨登场”,语文教育掀起了新一轮的课改高潮。根据课程标准和新大纲精神的要求,不少学校打破一元化的教材教学的传统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多本兼用或一本为主兼及其它的多元的教材体系。这就给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课题:在对教材使用和处理中,不仅要用全新的理念和思维去对教材文本进行探幽发微,还要从宏观的角度,加强对教材整体的观照。如教材编写的教学思想,教材的总体构思,教材的结构类型和编制依据,教材的完整的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各单元教学要求、讲授要点和训练项目等等。并由此制订出符合教师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整体教学计划,构建清晰有序的教材教学系统。这种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和使用处理教材过程,是教材由静态向动态转化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在新大纲精神指导下,我们进行了“开辟阅读资源,增加课堂容量,拓展读写空间”的教学改革实验。在教材使用中,除了人教版《语文》和《语文读本》外,还使用王尚文等主编的《新语文读本》。两套完全不同体系的教材同时走进课堂,这就更需要我们从宏观的层面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和部署。因此,我们在学期初,各年级备课组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基准,对教材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审慎的选择,经过整合,确定了一个基本的教学目标体系和总体教学思路。然后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出全学期的较为详尽的教学计划,并将其中的课程安排以表格形式编印,发放给全体师生。(课程计划例表附文后)
该课程教学安排计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整体性:立足于全局观念,将本是同一体系的《语文》与《语文读本》更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读本的作用和功能;同时又从自成体系的《新语文读本》中尽可能挖掘出与前者的内在联系,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而又清晰的教材教学系统。
②有序性:以人教版教科书的阅读和写作(口语表达)编排思路为主线,贯串百余篇课文,并以教学周次为序,按照专题组织单元教学。每个单元有教学的主要目标;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和每一个知识点都有课时分配计划。阅读课文以教科书为教学重点,两个读本的课文为拓展阅读,因而有主次、轻重之分。
③丰富性和灵活性:扩大了教学容量,百余篇阅读教学篇目是原阅读教学内容的两至三倍。除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外,还规定了背诵课文和熟读课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浏览课文;写作教学分为片段作文和整篇作文,课堂作文和课外练笔;作文有命题作文,有材料作文,有话题作文,还有自由作文。
在整个教学活动的系统规划中,这种从宏观层面制定的计划安排,不仅可以避免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盲目和无序,更是为教师课堂教学整体思路的确定和具体施教方法的选择提供背景依据。有了这个计划,教师可以从整体出发,进一步明确单元教学内容和目标,深入、充分感知和钻研教材,合理而灵活处理教材,成为驾御教材的高手;有了这个计划,教师可以掌握教学的主动权,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更加彰显教材的“潜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从这个意义上看,该课程计划不仅是“利教”,更在于“便学”。事实上,一开始我们的着眼点就是学生。在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背景下,我们一直在努力探讨引导学生学习的有效而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在探讨过程中,我们重温了著名教育家赞可夫的实验教学五原则,其中一条原则是“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所谓“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具体内容有两条:一是理解“学什么”,二是理解“怎样学”,从而增强学习的目标意识和学习的自觉性。我们制定并向学生公布较为详尽的学期课程教学计划,就是试图构建一个清晰有序的导学系统,使学生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能理解“这一篇”在教学全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及与其他相关课文的联系,在前进的每一步中都能理解自己已经走过了哪些地方,正在走的是什么地方,将要走的是哪些地方,因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效率,保证了学生“自主试”学习的实现。
当然,这样按计划处理使用教材,并非是教材动态化的终结,也并非限制教师对新的教学资源的的开发利用,更不是不顾学生的兴趣而限制阅读空间,影响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它只是对已有教学资源进行宏观部署和制约,在微观上仍可获得充分的自由,而这种自由又不流于散漫无序。有专家认为“教材要成为制约语文教学过程的动态系统”,“语文教材规范了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让教师凭着语文教材对语文教学进行宏观调空和微观操作,引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素质。”(李寰英语)我们的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就是要实现语文教材对教学制约和规范的功能。在教学实践中,只要落实到位,操作得当,必能有效地促进教材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化,教材的“潜能”,一定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附: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课程教学计划安排表
周
次 |
阅 读 |
写作
(口语表达) |
《语 文》
(第三册) |
《语文读本》
(第三册) |
《新语文读本》(第3卷) |
1至2 |
第一单元(共9课时)
目标:欣赏不同特点和风格的诗歌,培养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初步理解意象的意义;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沁园春 长沙(2)
中国现代诗四首(2)
中国当代诗四首(2)
外国诗四首(1)
单元练习(2) |
1中国现代诗选读
2中国当代诗选读
3外国诗选读.
5中国现代诗歌.
6中国当代诗歌.
(共2课时) |
美学的散步
宗白华 美学的散步
林庚 说诗
说“木叶”
唱不尽的爱情
聂鲁达 你的微笑
勃郎宁 爱我,请只是为那爱的意念
叶芝 当你老了
(共2课时) |
第一单元 议论要有理有据
课堂作文 1.片段:从四则材料中任选两则 (教本 126页)
2.整篇:命题作文 不少600字的议论文。参考文题①中学生出国留学利弊谈②谈男女生交往③人类会自己毁灭地球吗
课外练笔 写议论性日记 尝试写诗 |
3至5 |
第二单元(共12课时)
目标:初步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的异同;了解并掌握赋、比、兴、象征、暗示等艺术手法;熟读、背诵、领悟
诗经三首(3)
离骚(节选)(2)
孔雀东南飞(3)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2)
单元练习(2) |
7《诗经》三首
伐檀
硕鼠
木瓜
8屈原诗两首
涉江
国殇
9汉乐府民歌两首
10读《三海经》
11 中国古诗
(共3课时) |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举偶
(一) 大鹏
(二) 蟋蟀
(三) 蝉
(四) 梅
(五) 斜阳、残阳、夕阳
(共2课时) |
第二单元 议论要有条有理
课堂作文
1.片段: 《话说时文之弊》等三题(教本 135页)
2.整篇:材料作文 中学生该不该看武侠小说 中学生要不要读名著(教本 136页)
课外练笔:编写议论提纲 写杂感 |
6至9
|
第三单元(共10课时)
目标:培养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了解诗词不同风格流派的特点;养成反复吟诵,潜心吟咏的习惯
梦游天姥吟留别(2)
琵琶行(并序)(2)
近体诗八首(2)
词七首(2)
单元练习(2)
|
12古体诗选读二首
13近体诗选读四首
14唐诗
15唐、五代词选读二首
16宋词选读四首
17唐宋词
18词的欣赏
(共3课时)
|
殉道者之歌
安徒生 光荣的荆棘路
萧潇 行动的爱者
茨威格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哲学与诗
尼采 查拉图思特拉如是说
克尔凯戈尔 语丝
(共2课时) |
第三单元作点辨证分析
课堂作文
1.片段:《说“方圆”》等片段练习(教本 146页)
2.整篇:命题 ①说平凡②评新型的师生关系
材料: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多角度作文:近墨者黑
知足常乐 多多益善
课外练笔 针对热门话题写一两篇短文 |
11至13 |
第四单元(共8课时)
目标:整体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品味散文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故都的秋(2)
我的空中楼阁(1)
灯(2)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1)
单元练习(2) |
20威尼斯 朱自清
22冰心散文两篇
27清塘荷韵 季羡林
28初访福建 汪曾祺
31雨的四季 刘湛秋
35桐花时节 李国文
37我寄情思与明月
郭保林
39在海边 斯妤
42沙田山居 余光中
45故乡的榕树 黄河
浪
47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节选)海伦·凯勒
50中国现当代散文欣
赏 刘锡庆
(共2课时) |
“人与自然”的再思考
严春友 大自然的智慧
莽萍 观鸟
托马斯 自然的人
(共1课时) |
第 四 单 元 札记
课堂作文
1.片段作文:(教本 151页)
2.整篇作文: ①治学札记 就教材中某一问题的新发现和认知写一篇考证性短文
②读书札记 从课外任选一本书写一篇札记
课外练笔
①从学过的课文中任选一篇议论文写一篇内容提要,200字左右
②从课外读物中任选一本,一边读一边用简短文字记下自己的体会 |
14至15 |
第五单元(共7课时)
目标:感受课文中丰厚的中外文化;鉴赏说理散文中所表现的情和理,品味含义丰富的语言
灯下漫笔(2)
巴尔扎克葬词(1)
散文诗两篇(1)
记忆
门槛
短文两篇(1)
《鲁迅诗稿》选
我为何而生
单元练习(2) |
52鲁迅序文两篇
55乡村与城市 钱穆
58哀哉肉体 颜元叔
59读沧海 刘再复
60长的一解 王蒙
61历史的回声 王大海
64人生寓言 周国平
67富有的是精神 谢冕
69认真的人 萧春雷
73外国名家随笔三则
74巴尔扎克之死
雨果
75婴儿 马克吐温
(共2课时) |
小说语言的实验
余华 十八岁出门远行(并点评)
陈村 一天
林斤澜 溪鳗
王平 宜兴壶
从小说看民族性
库普林 冈布利努斯
(共2课时)
|
第 五 单 元 随笔
课堂作文
1.片段作文: 随手记一件事,有情味,能发人深思 300字左右
2.整篇作文:
用自己熟悉的题材写一篇随笔,题目自拟,800字左右
课外练笔
学习用短章随手记录点滴的感想、体会和见闻 |
16至19 |
第六单元(共8课时)
目标:了解唐、宋、明三代散文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风格;熟读成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抑扬顿挫、快慢节奏和各种语气
陈情表(2)
祭十二郎文(2)
愚溪诗序(1)
赤壁赋(1)
单元练习(2) |
80登楼赋 王粲
81与陈伯之书 丘迟
82后赤壁赋 苏轼
83指南录后序
文天祥
84张岱散文两篇
85怎样分析古代散文
86中国古代散文
(共4课时) |
民与君
《孟子》二则
李华 吊古战场文
方苞 狱中杂记
文言标点练习
余怀 中山公子
袁枚 陈清恪公吹气退鬼
(共3课时)
|
第 六 单 元
讨论和辩论
(要求详见教本)
自由写作实践
①评析同学的作文
②给自选作文集作序
|
(说明:《语文》中的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由教材指定基本不变;《语文读本》和《新语文读本》为拓展阅读,指定篇目由教师指导课堂阅读,以赏析诵读为主,其余篇目由学生课外略读或浏览。)
(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