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说语论文
文章标题: 《四味《散步》》
出处:王晓菁编辑    作者:翠园中学初中部 周 娟   阅读次数:289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四味《散步》

四味《散步》

深圳市罗湖区翠园中学初中部

 

背景:我校近几年来推行教师自助式自主培训实验。自助式自主培训最大的特征在于:以激发教师个人能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以培养教师具有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建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目标归宿。学校连续四年举行名师杯课堂教学大赛,为了促进和方便教师反思,每次大赛时学校为教师录送课例光盘,让我们有机会照镜子反观自己的不足。同一篇课文,两年里先后四次上,起初并不是没有偷懒的意图,但当我对照录像反思,便自然萌发了换种上法会如何的冲动。最终没想到,一篇课文,可以有这么多上法。

 

第一次:深度阅读

20034月,全区语文录像课例比赛,我决定上《散步》。

《散步》是一篇描写亲情的精美散文小品,全文580字,散淡的文字,饱含着的却是人到中年的人生况味,那种人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十二三岁的孩子未必能懂,但仔细读来,确实感到意味悠长。

以前也听好几个老师上过这个课,总觉得没有上出想应有的味道来。大多是围绕尊老爱幼这个主题,陈旧。明显地,味道不在这里。

可是味道在哪里呢?

我试着从阅读的角度来教这篇课文,着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的文章,阅读能力的高下表现在理解的深度。《散步》正好属于这类文章。

初一的学生阅读时往往只见表层,不见深意,这是肤浅;由表及里,方为深刻。于是,我精心预设了2个问题:

1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

 2、理解文中主旨句的含义。

回答第一题时学生果然理解比较肤浅,认为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陪伴儿子的时候还长,陪伴母亲的时候不多了。我于是继续问:那么推而广之,在这里的处世原则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假设对比(假如顺从儿子会怎么样?)明确作者重点突出,虽爱幼但更尊老。我乘机继续发问:为什么这样写更有意义?学生讨论后认识到:爱幼是一种本能,尊老则是人类的文明之举。由此认识到这正是文章立意的新意所在,深意所在。可是我忘了总结:适当的假设比较是深刻理解文章深意与作者的意图的重要法宝。

理解第二题时,我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解读作者的心灵之歌,想想自己的爸爸妈妈是怎样担负家庭的重担的?罗小禾,她引用她妈妈的话,非常生动真实地诠释了整个世界的含义。她说,她妈妈经常对她说,回到家,不管多累,只要一眼看到老的小的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就觉得很满足很幸福。因此,我理解的作者的整个世界跟我妈妈的感觉应该是一样的,那就是对亲情的珍视,体现了他们这一代人对家庭的责任和爱。原来小禾生长在单亲家庭,她亲眼目睹感受了妈妈上有老下有小的沉重使命。因而她的理解也就特别深刻。而深圳老中青三代同住的家庭很多,小禾声情并茂的讲述顿时打开了同学们的心扉,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实际,很快深入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尽管如此,但课后看录像,反思,我还是觉得文章的味道没出来,可以说,没有多少情趣。同学们都在干巴巴地回答问题,并没有进入所预想的思想碰撞,产生新的启迪,联想。而老师急功近利,牵引的痕迹一目了然。最后只获了个三等奖。那么文章的味道究竟何在呢?

 

第二次:品味《散步》之美

二周后,学校名师杯决赛。我决定重上《散步》,一是省事,一是希望能够弥补上一堂课的遗憾。

我反复阅读,发现这篇小散文的真正味道在于字里行间含蕴的丰富的美感,母亲慈爱,儿子乖巧,妻子温顺,很孝顺,尤其是结尾的背影画面,更是浓缩了人性美,绘画美,诗意美,此外文章还包含语言美,景物美等,如果能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欣赏,一定富有情趣。于是我制定了紧扣审美,教出情趣的教学目标,从审美的角度来学习这篇文章。

为了突出家庭亲情的美感,我特意用学生的家庭合照制作了一个《我爱我家》的亲情短片,配的音乐是0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获得特等奖的歌曲《我爱我家》。这个短片的效果非常好,学生兴致盎然。但是课堂上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标,当我最后问《散步》之美,美在哪里时,竟然冷场。后来学生稀稀落落地回答生命美”“景物美,进一步追问其原因时,学生的分析理解十分肤浅。

尽管这堂课在此次大赛中荣获特等奖,但我还是不满意。课后看录像,发现问题不少。一是问得太急,不容得学生静静思考;二是有时说话说半句;三是我高估了初一学生的审美能力。显然,此文的味道还是没有上出来。

 

第三次:小故事,大意境——读写指导课

200410月第三届名师杯大赛,我决定再次挑战自己。我打算再换一个角度来上,发誓一定要上出一点味道来。

仔细研究作者的写作后记,我发现他在情节上和散步的时间季节上跟真实的生活相比,做了一些改动或调整。而正是这个改动赋予了文章耐人寻味的意境。那么我何不从写作这个角度来试试呢?初一学生的作文最大的毛病正是只会平铺直叙,不会营造意境,因而枯燥乏味。这节课我要告诉学生平凡的小事同样可以写出大意境来,关键看我们的悟性如何。余秋雨说过,写作就是要善于营造仪式。我觉得仪式这个词很形象,结婚仪式,祭奠仪式,都是声色光影,盈盈在耳,历历入目。

找到突破点,心中不觉窃喜。这堂课,我反复提醒自己,要简洁,特别是要紧扣目标,不要声东击西。播完《我爱我家》的亲情短片后,我让学生谈感受,大家都说很感动,一个女孩甚至很动情地说:有家的感觉真好啊!

我抓住契机发问:我们平时也常常翻看家庭影集,那种感觉跟今天我们观看小影片的感觉有何不同?为什么?

学生说:“没有像今天这么激动人心的感觉。因为,今天的照片配上了动人的乐曲,渲染了家庭亲情,让我们无比感动。这正是我所要说的。我接着说:作文也一样,不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事情,小事情,同样可以写出大意境来,关键是我们怎样构思,怎样去营造意境,营造美感,让作者的真情流淌在读者的心里。

为了避免前两次课堂主题不突出的缺点,我每一个环节都围绕怎样营造意境或情境来设计:整体感知课文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构思生味()”,理解的决定的真正意义;在理解主旨句时,我投影四个人走在阳光中走在小路上的背影,让学生观察感悟,这时学生便能领悟到如诗如画的意境美;为了突出环境描写在意境营造中的作用,我设计了2个改写的练习,1、改地点:把散步的地点改在车水马龙的深南大道上2、改季节:把春天改为秋天。学生通过对比,很快领悟到这样一来,美感全失,诗意全无,深刻的意蕴殆尽。散步表现的是田园牧歌似的美丽,如歌如诗如画。尤其把背景放在春天,不仅是因为春天有着万花灿烂的绚丽,有桑树、鱼塘、菜花,更是因为她象征着母亲熬过又一个严冬迎来的新生命的春天,这次散步是一次春之旅,爱之旅,温馨之旅。其实还可以改天气、改情节、改景物,如桑树、菜花、鱼塘要是改为木棉、玫瑰、大海或水库,意境同样会发生变化,造成不和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敏感力。

在体验亲情,描述温馨一刻时,要求学生在描述细节时注意情境的描述,阳光啊,风啊,多用有声音有色彩的词语。记得一个学生描述妈妈在冬天的早晨给她送围巾时,她就会注意努力渲染当时寒冷的天气:呼啸的北风灌进我的脖子,又像冰冷而凌厉的刀子,似乎要把我的脖子割断……当然后来妈妈穿着拖鞋,跑来给我围上围巾的情景仍然很直白,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个环节显得仓促,练习没有到位。

但总的来说,总算有点味道,也就是说,有点语文味了。

这次回放录像,感觉比前两次好了很多,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躁,总是急于从学生那里得到答案,因为我在心里告诫自己:要从容!要从容!另外,由于增添了训练,内容充实了一些。

这堂课学生参与比较积极,课堂气氛良好。听课老师反应也很不错。又一次荣获特等奖。

 

第四次:返璞归真——让阅读成为学生自己的百草园

不久,区教研室老师要我代表区骨干教师,为全区老师上一堂研讨课。一是时间紧急,二是自认为这个课经过反复锤炼,已经比较成熟。于是,决定四上《散步》。这次我连自己都没想到又一次重新颠覆自己。

     灵感来自桂林之游。

     公开课前夕,正值学校科组基金活动。我们语文组组织去桂林听课旅游。在游漓江的时候,导游指着前方的一座山说那是著名的马山,曾经周恩来看出9匹马,彭德怀只看出8匹马,这就是周恩来成了总理,而彭德怀却永远只是一位国防部长的原因。而我望痛了眼睛却一匹马都没找到,于是自卑沮丧到极点。这时我不由得联想到我们的语文课,又何尝不是如此?

教师凭着自己所谓高深的学养,而大多情况下甚至只是根据教参,从文本中开掘一个看似深刻的主题,设立几个自以为高明的问题,然后指引学生奋力寻找。这跟导游让游客找马有何不同?现在的公开课一味要求设计新颖,挖掘深刻,于是,教师便很容易陷入另一个陷阱---那便是看起来很美的桃花源。教师虚构的理想的梦中桃源当然很美,可是怎样让这种美抵达学生的心灵呢?打造一艘船,我们来做一名导游,好像是很惬意的事情。但是我们却常常遭遇这样的尴尬。你所指示的美在学生看来虚无缥缈,有时甚至被认为无聊。就如同我们在桂林看马一样。我们很多人竭尽目力看到的不就是空虚和无聊吗?但是也许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种美啊。比如,我就看出,那是一幅弥漫着淡淡春烟的水墨画,画里有一位醉酒的仙人,正像要乘风归去。为什么不可以这样看?为什么不先让我们自己看?

而我们的课堂这样的场景却比比皆是。为了让学生看到你梦中的那片桃林,看到那九匹马,只好把学生变成牛,奋力地牵着他们的鼻子往前走。那种急啊!恨不得把自己变成一只苍蝇飞到学生的脑子里去,好让他们说出我们心里所期待的那个答案。

   因此,我决定返璞归真,真正把阅读的自由和快乐还给学生。

这时,我的教学目标只剩下一个: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一颗灵敏的心去解读作者智慧的歌声。

真正的自由还在于每个同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1、读(一句话,一段话)——用美读感染人

          2、赏(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画面)---用赏析说服人

          3、问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展示你的思考

甚至选择朗读的方式都让学生自己决定。他们喜欢合唱式的朗读方式那就这样好了。这样的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自由自主的阅读,也许缺少所谓变换多样的形式,但却丰满充实。听课的老师反映非常好,有一个老师走上来跟我说:做你的学生真幸福;教研员给予很高的评价:如行云流水”“如沐春风”“如小溪涓涓流淌”……

 课后反复看录像,对比以前的课,觉得自己最大的进步便是愈发从容,不再像从前,为着一个所谓理想的答案而咄咄逼人,让学生诚惶诚恐,而是亲切舒缓的交流。学生一遍没读好,那就再读一遍,还是读不好,先静静地思考或者向同伴学习,然后再试试。课堂上学生的读与赏灵光四溢,精彩纷呈。先前疲惫的牵引变为轻松的陪同。此时的课堂更像是师生在田野里散步,感觉轻松,惬意,愉悦而美好。从追求繁复热烈的绚烂到从容的宁静与平淡,也许就是一种成长吧。最深的体会是原来给学生自由,也是给自己自由。我想,当学生真正拥有属于自己阅读的百草园,那里一定会水草丰美,花果满园。

 


最后更新[2005-6-1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