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24日星期五
此刻站在这里,我内心深处的激动难以言说。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帧帧珍贵的画面:那是去年9月深圳市教育局人事处陈处长、市教研中心尚主任、市教育外联处黄副处长在市政大厦对我们首批赴港教师嘱托、为我们送行的情景;那是随后交流中心詹总干事以及在座各学校的领导代表在美丽的福建中学(观塘)迎接我们的情景;那是我们7位同事在旺角劳工、香岛、福建(观塘)、汉华、天水围等学校学习生活的情景;那是香港同仁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带给我们的感动;那是香港学生活泼好学、文明有礼留给我们的印象。我知道,今天的会后,这一切都变得那么深刻,那么美好,那么意味深长,都将化为一串晶莹的浪花,从此跳跃在我们人生的长河里,成为我们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感谢深圳、中联办以及香港教育主管部门共同给予我们机会,使得我们在过去的300个日夜,能够有幸和香港同仁作广泛的教学切磋与交流,让我们学习了许多,收获了许多,为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推动深圳、香港两地教育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忘不了香港东方明珠的迷人风采,忘不了香港校园清脆的上课铃声。在香港的300天,我们作为深港教育的友好使者,系统了解了香港中学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特点、教学特色。我们6人累计听课 500节次,评课400节次,走访教师 200人次,走访学生100来人次,比较深入地了解了香港同仁的教育观念、对当前教育改革的看法,同时了解了老师们对香港乃至世界大环境的心态;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学生们兴趣爱好、学习态度、在家学习生活情况,了解了他们的潮流文化、偶像崇拜以及对未来的理想追求。
在此基础上,我们6人先后以“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探讨”、“教育心理”、等为主题,举办了近20次专题讲座。
张志红老师应香港文达出版社、香港创新教育学会、香港教育学院的邀请分别做了《小学数学竞赛的几个问题
》、《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培养》、《从中外数学家的成功经历谈学习数学的方法》讲座。
吴敬东老师主讲了: 1. 甚么样的课是好课 2. 作文教学的实践及其思考 3. 给香港中文科单元教学提一些建议 4. 对05年启思版《中国语文》教材的评价及使用建议
王红玲老师分别主讲了:①“《几何画板》--动态研究数学问题的现代工具”、②“《几何画板》从入门到精通”、③“认识教学本质,优化教师备课”④“中位线课堂设计二则”。她受香港创新教育学会邀请主讲了“让创新教学走进数学课堂”。
朱碧波老师以“单元教学”为主线,先后分:认识——实践——提高——玩味(最高境界)四个阶段作了以下几个专题的讲座:《新课程下单元教学及案例分析》;《把握教材特点,搞好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水准从课后反思做起》;《新课程下谈说课》;《观课文化》。
几位老师的讲座力求做到:渗透新的教育理念,传授先进的教学技术;促进转变教学形式;注重揭示本学科的本质,注重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注重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我们组织了香港同仁集体备课、说课、教材分析、教法研究等教研活动400多次,向香港同仁提出教学工作建议数十条。王红玲参加并指导中一至中四集体备课约80次。与此同时,我们还经常范教范学。 吴敬东、钱冰山、程学军进行了示范课、研究课的展示、交流、讨论。吴老师被聘为观塘福建、培侨中学的“评课嘉宾”。
我们对年轻教师实行“传帮带”,并实施个别辅导,旺角劳工子弟学校年轻教师何敏然、陈海珠、张玉娇三人每星期每人向朱老师提出至少一个问题,然后由备课组的老师自主探究、合作探讨、共同解答,多位年轻教师进步很快。
钱冰山、朱碧波老师还积极参与辅导学生参加香港中学生古诗文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张志红、程学军老师分别承担了所在学校华罗庚杯数学培优、物理培优工作;四位老师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历时几个月,牺牲休息时间毫无怨言,受到了师生的好评。我们还将范教范学工作由常规教学向教学科研延伸,和香港同仁一起积极开展教学交流总结。在香港的300个日子,我们笔耕不辍:
吴老师先后进行了“香港两套语文教科书之比较 ”、香港中文学科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等11个项目的教学研究,撰写了11篇论文,还与香港老师合作编写了《中四议论文写作教学简纲》等3本教辅资料。
张志红老师完成了9 篇论文、数十份数学竞赛辅导资料、两份试题。并有两篇文章在国家、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且在国家级论文评选中获奖。此外,他还撰写了《香港传统爱国学校数学科近期发展的几点建议》等6份有价值、有分量的报告。
钱冰山老师1、撰写了《三思而后行》等10篇系列报告;
2、撰写了《情系讲台》等系列教学资料,共60余万字;同时搜集了国内最前沿的优质课教学资料,汇编为《它山之石》,共40余万字。
3、他还撰写教育日记《别样情怀》10余万字。并登载在深圳教研网、罗湖教育网和“语文味”专题学术网等网站上。
程学军老师完成了《两地物理教学比较》等三篇学术研讨文章。编撰多篇针对会考的复习练习题;完成了《架起两校友好交流的桥梁》等两篇交流学习心得文章。
王红玲老师撰写了论文《两套初中数学新教材的比较研究》并为所在学校中一、中二编写了共16讲数学竞赛教材,归类编写澳洲数学竞赛试题30篇,编写中一到中四数学补充教材共7篇。她编写的《中一至中三课例集》得到交流中心的支持。 ,
朱碧波老师先后撰写了六本集子:1、《语文新课程单元教学及案例探讨》;2、《情系香港》(见闻、观感、随笔、心得、文学创作);3、《对话,语文教学的主旋律》的论文集(18篇)(其中一篇获国家课题论文二等奖、一篇获区一等奖); 4《新课程下谈说课》;5、《三尺讲台》;6、《观课文化》;执笔《香港传统爱国学校语文教育教学五
年发展规划建议》报告。部分文章已经登载在深圳教研网、罗湖教育网和“语文味”专题学术网等网站上。
我们作为深港教育的友好使者,为两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交流学习搭建平台,促成了在座的香港传统爱国学校与深圳中学、深圳实验学校、深圳教院附中、深圳翠园中学建立友好学校、促进了深港两地教育教学交流。还记得6月15日,詹总干事和齐忠森校长在深圳翠园中学与衷敬高校长、刘荣青副校长亲切交谈的感人情景,上午在初中部听课评课听汇报后,从中午一直交谈到下午5点多。衷校长侃侃而谈,毫无保留地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思路、教育教学特色、学校的发展……。我被衷校长敏锐的思维、惊人的口才所折服。敬佩詹总干事和齐校长谦恭态度和儒雅作风。程学军老师作为友好使者,先后10次引领香岛和深圳实验学校行政领导,教师、学生代表100多人次,进行互访交流观摩,受到两校的肯定和好评,
同时我们还参与香港传统爱国学校和香港教育研究交流中心的其它活动,在各项活动中,拓展思路,开阔视野,提高能力,丰富自我。
总之,在香港校园清脆的上课铃声里,我们倍感快乐,倍感充实。
香港美丽的山水让我们流连,香港学校的管理给我们启迪。我们即是来香港交流的,更是来香港学习的。在香港的每一天,我们都被校园里积极向上的氛围所感染,被校长、教师们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精神所激励。我们到过的香港中学,大多有一个科学、民主、人性化的管理团队。我们感慨学校的管理,更钦佩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我们由衷赞叹,香港教师综合素质高,不少老师有双学位或多学位,知识全面、能力强,大部分老师都能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是内地提倡的“复合型”老师;香港教师心态平和,在繁忙、繁重的工作面前平静地对待名利和得失。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师生平等融洽,教师之间和睦协作,值得内地同行学习。
香港传统爱国学校具有严明的校风:学生文明守纪,学风浓。鼓励学生参与表演及各类比赛,组织开展多元智能的课外活动。
这些都是很好的办学经验,我们要带回深圳的学校,内地的学校,使深港教育互相取长补短,加快发展。
香港是繁华、发达的国际性大都会,有人说这里只有金钱物欲,没有人情冷暖。在香港的300个日子,我们历经了时令的秋冬春夏,却真切的感受到香港四季常春。感受到学校领导、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的住房宽敞明亮、配套齐全。冬天,问寒问暖,给我们添加被子,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让我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在这里,特别要感谢的是中联办的董部长、洪处长,交流中心的詹总干事对我们谆谆教导和亲切关怀!
在深深的感动里,在无限的依恋中,我们即将结束本次学习交流。300天的时光在人生的长河里只能算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这朵浪花辉映着香港东方明珠的光彩,显得格外的晶莹剔透。离开香港回到深圳,我们将把心中浪花一样美丽的记忆如实地描述给深圳的同行、内地的同行,让大家分享香港教育的经验,分享我们作为深港教育使者的骄傲与自豪。
我们就要回到各自的岗位。只要年年有流云游荡天边,岁岁有春风吹拂大地,我相信,献身教育改革的理想和信念将把香港、深圳牢牢地联系在一起,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会使深港“唇齿相依”,愿我们保持经常性的交流,互相学习,互传渗透。“看巍巍高山,谁先极顶;问茫茫教海,谁主沉浮。”让我们在教育改革大潮中各显风采,以出色的工作业绩回报领导和香港同仁,为我们首批在港交流学习的六位教师写下光辉的续篇!
再见了,香港!再见了,亲爱的香港同仁!深港山水相连,我们后会有期!
(内地教师交流总结会上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