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考纲研讨
文章标题: 《高考作文应该如何命题?》
出处:《新京报》    作者:小应编辑   阅读次数:168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高考作文应该如何命题?

  

   我不久前写了“高考作文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格”一文,批评今年的高考命题无病呻吟、食古不化,不能面对现实,更没有激发考生的人生理想和勇气。许多读者来信挑战:不要只顾说三道四。你说高考应该怎么命题?

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高考作文,就应该是人生的命题。

作文是高考中最能反映考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作文不仅体现了考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而且反映了考生的人生态度和理想,甚至是一个表现考生年轻的生命历程的机会。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是靠智商、靠知识、靠专业训练,而且更依赖品性、意志、价值、理想等非智力的因素。在高考中,只有作文能够体现考生在这些方面的素质。同时,我们都知道“观其言而察其行”的道理。大学不能仅挑那些功课作得好的学生,更要选拔那些在已有的人生中有所成就的人才。作文题目如果出得好,就能让考生把自己的生活写出来。

如果让我来命题的话,我马上会想到两个题目:第一,你是如何帮助别人、特别是陌生人的?你从帮助别人的经验中,学到了什么?第二,你见到过什么社会上的不义?你是怎么努力去消除这种不义的?在这种努力中,你有什么人生收获?

这两个命题,基于一个道理:大学是纳税人的钱办的。能上大学的,都多少享受了社会的福利。所以,一个大学生,基本的人生目标就是要帮助别人,特别是那些没有他或她那么幸运的人,努力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回馈养育自己的社会。一个活到十七、八岁、还没有帮助过别人的人,一个马上要进入文化精英阶层,却还根本看不到社会的不义、也没有为改正这些不义作出任何努力的人,就不配上大学。至少他们不应该靠纳税人的补贴来上大学。

另外,现在的考生,大部份是独生子女,同时又是在中国经济起飞的时代长大。他们的幸运,在于刚刚开始有了钱的父母,可以集中全家的教育资源投在这一根独苗上。在知识训练上,他们的条件是最好的。但是,由于从小到大家长老师都围着他们转,他们容易变得过于自我中心,缺乏开创精神、冒险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甚至许多人刚进大学,在宿舍醒来还睡眼惺松、嗲声嗲气地叫妈妈,几乎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甚至洗自己的衣服、照顾自己的饮食,都是个大挑战;一遇到些挫折,就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大学应该要这样的人吗?靠这样的人我们能够应付严酷的国际竞争吗?

大学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领袖。因此从没上大学起,我们就必须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精神,要求他们的视野超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他们不应该只是津津乐道一些流行音乐、电视剧,他们必须通过接触社会,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有人说,现在的学生从小就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根本没有机会接触现实。你这么命题,学生就更没有可写的了。这其实正好说明这样的“人生命题”的意义。不管是哪国的孩子,只要想上大学,只要上大学还有竞争,就得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取消高考的指挥棒是不现实的。问题是我们要一个什么样的高考指挥棒。以美国为例,许多孩子十三、四岁就开始为上大学作精心的准备。由于竞争的白热化,中学生暑假无法休息。干什么?他们不是去上各种补习班,而是去打义工。乃至一个女孩子,16岁就跑到塞内加尔去看护艾滋病人。其实,即使在美国,能这么自己花钱出国找罪受的,大部份也都是富家子弟。人家富孩子的生活,比我们的孩子优裕得多;人家的家长也一样心疼孩子,怕孩子出事。但是,人家的“高考指挥棒”在那里:你想进名校,就得干几件这样的“酷”事,写在申请大学的作文里。家长要是舍不得,就让孩子呆在家里,守着父母的财富坐吃山空。所以,尽管最近美国高等教育上贫富分化加大,这种“高考指挥棒”,逼着富家子弟体会自己很难想象的艰苦生活,理解那些不幸的人的世界。大学被富家子弟占据当然不是好事,但培养这种有社会责任感的富家子弟,至少比培养娇奢淫欲的富家子弟要好得多吧。

在中国,弱势阶层的孩子也越来越被城里的中高产阶级的子弟挤出大学。改变这一局面,不是高考命题能够作到的事情。但是,高考命题这一根“指挥棒”,却能够塑造中学生的人生态度:你即使是为了写篇好作文,也得去体验体验生活。我因此建议:高考作文要变成一种特殊的自传性文件,要求绝对的真人真事,放入考生档案。编造者一经发现,即开除学籍。

记得几年前,去耶鲁-纽黑文医院,一进门就碰到一个朋友的孩子。她说话还奶声奶气,却彬彬有礼地引导来访的人去相应的科室、病房,回答各种提问,忙而不乱,极有职业风范。事后碰到她妈妈,连忙夸奖这个宝贝女儿有出息。当妈妈的无意中透露:“要上好学校,这些义工不干不行呀。现在竞争太厉害了!”这下子才明白,人家在那里并不仅仅是作好事,而且是在“考大学”呀!后来她果然去了普林斯顿。再想想当年自己在国内时陪父亲看病,拿药、照片子,跑东跑西,如入迷宫,常常问也找不到人,病人和家属全都筋疲力尽。如果大学都象人家那样“考”,我们的社会是不是会更加美好呢?

我一再强调,大学的一个目标,就是让年轻人“发现自己”。高考作文,就应该鼓励孩子们写自己的人生,看看他们从自己已经有的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生活越丰富、经历越广阔、对自己的“发现”越深入的孩子,就越有资格进大学。如果下一代的精英,只会龟缩在父母和老师准备的安乐窝中“说安”、自嘲、品评俊男美女的广告和流行音乐,我们未来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

(原载《新京报》2005-6-26)


最后更新[2005-7-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