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百家争鸣
文章标题: 《2005年高考作文:掉进象牙塔里的门框》
出处:王白石摘自:.中基网原创频道    作者:文/翟良   阅读次数:223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05年高考作文:掉进象牙塔里的门框

2005年高考作文:掉进象牙塔里的门框

    高考作文命题者应该在《自嘲》里,审视作文命题成长的《凤头、猪肚、豹尾》,将《一叶、一枝、一世界》全部《留给明天》,留给那张张渴望追求与梦想的《脸》,这真的不亚于伟人画的《一个圆圈》,更能体现命题者《双赢的智慧》……
                                  2005年高考作文:掉进象牙塔里的门框
                                                                文/翟良
“沧海东逝,烈日正炎,看天下多少英灵无归宿。 
众星捧月,蟾宫高远,顾人间无数折桂竟折腰。 
往昔欢,今朝乐 ,何处招魂? 
昨日血,此时泪 ,全淌幽谷! 
终日恨,冲天香阵透中原,百花杀后更无花。 
却无奈,日月高悬,孤自空轮回。 ”
一股火药味向我们扑来。
  这是河北考生杨凤海同学参加今年高考后写的一首关于高考评论的词,词的标题令人辛酸:《有感当今科举》。这是一首意境凄凉而又行文洒脱的词,一个“百花杀后更无花”、“孤自空轮回”充分体现出作者高考后悲观、失意、怅惘的心境。我想,中国的应试制度能在学生中逼出一首“绝无论比” 的词作,这似乎是对艺术天赋的激励,也算是在残酷中创造性地培养了少数的文学天才。倘若如此,戒备森严的近乎高墙的高考倒成了未来作家的摇篮,所谓“惟有读书高”便有了它暂时的藏身之地。
杨凤海同学的这首无奈惆怅的词让我很容易联想到今年高考一作文的命题:《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用高级教师乙平先生破解这一命题的解释是,杨凤海同学写这首词是意外,但处于对高考制度的苦闷又是情理之中的。所以,写这首词非但没有错而且绝对显示出了校园词人敢于质疑应试制度进而赋文急呼的勇气和精神,这难道不是现代教学理念所倡导的吗?
毫无疑问,杨凤海同学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艺术天才,敢试问29年以来高考作文命题“专业户”会有这样的才情吗?他可能是早已逃亡的校文学社的成员,面对高考,也许作文并不能挽救他的梦想,而纠缠文字可能就是他一生的奢望。
从杨凤海的词我们不得不谈到今年高考作文的话题,笔者是在一种枯涩难咽窒息的痛楚中读这些散发着古铜色味道的作文命题的。我突然竟觉得自己一片空白,是视野的空白与思维的空白,我甚至忘掉了我出过的书和数年来一直成熟在思维里的创作理论。我像是回到了90年代初的高考,遭遇了一大堆艰涩的近乎猜谜底的作文命题:《自嘲》、《筷子》、《留给明天》、《双赢的智慧》、《一个圆圈》、《脸》、《一叶一枝一世界》、《今年花儿胜去年》、《凤头、猪肚、豹尾》…..我什么都不理解,我的思维空间在慢慢萎缩,我还能想的到我们山东的蒲松龄,想想他的屡考不中却能成文盖世,也就不再感到作文命题的跋扈与逼人。
“文章之道、自古称难。”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发出的感慨。写文章靠的是一种顿悟和情感,而顿悟与情感不是在看到高考作文命题就突然涌现和凭空产生的,他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认识、艺术素养、性格气质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论各个阶段的文章都需要一定程度上的联想,没有想象就没有文章,然而,在应试教育仍独占熬头的今天,是谁视孩子们手中的文学刊物为罂粟,又是谁面对学生作品仅会信口雌黄却羞于提笔著文?在“学围绕教、教围绕考”的环境里,谁又能给学生以情感和想象,我们的孩子习惯了被捆绑着接受灌输,他们外表冷漠、内心郁闷,除了那点现成的零碎的嚼烂的知识,他们的灵魂变得不是葱郁而是苍白。
很难以想象,被压抑、束缚、控管、支配的课堂,还会飘着美丽的自由、大胆的翅膀,事实上,所有的翅膀被掠夺的仅剩下应付考试的呆板、僵硬、麻木的双臂。爱,能使人变的更加丑陋,这种爱不仅仅是伤害更是整个生命的恐惧,就这一点,我们的教育正在做着什么,这难道比拼命猜高考命题都难吗?
因为高考作文命题难懂的像朦胧诗,一向“胸如沟壑、力挽狂澜”的搜狐邀请名师破解了2005年高考作文题的写法,名师们的讲解像一位作家给我的书写的评论,如果笔者没有十几载文字耕耘的经历,其中的奥妙与珍贵还真的无法看懂。我不能理解这些深奥的像论文的“破解”是写给全中国的学生的还是写给已经与考无缘的人,我更不知道学生看了这些“标准答案”后,是蘧然、是痛苦还是怨恨?!让我们拜读一下这些名师们自己的孩子都难以看懂的经典破解:北京高考作文题目《说“安”》中的“安”所涉及的范围甚广,可从社会、人生、环境、心理、历史、现实等方面入手,也可从文化传统、人类追求、思想境界等方面落笔,畅所欲言,自成华章,写法上,可以逐层深入,也可以广征博引,还可以反向切入,以“不安”写“安”,更可以反弹琵琶;湖北卷作文题《谈谈对人生、事物的看法》,给的材料来自清末大学问家王国维的谈人生处世的格言,倘若你懂得南宋有个罗源人叫陈善,而且懂得陈善有一句治学名言,他在著名的《扪虱新话》中说: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只要抓住这名言摆事实,讲道理,概念之间的关系便自然理清了;重庆卷作文题《自嘲》,可以从自嘲的功能进行议论,比如幽默,比如反语,还可以从自嘲的社会背景,以及自嘲者的无奈展开论述,写好的关键之二在于作者的库存,如果没有一定的积累,写起来恐怕颇费周折,从这个角度看,此题有点偏,为难考生了。
“为难”?!好象是包含歉意的安慰,它又似乎很轻松,轻松的就像是实施“体罚”后喝一杯淡水。命题者总以“过成人”的目光去审视考生的大脑,所以能有如此命题的水平,实在不算“怪异”,而“此题有点偏,为难考生了”是对应试制度下考生命运的无睹还是对命题者无知的遮掩?
笔者不再例举,破解者不觉的累我也觉得乏了,我甚至感觉要困了。这哪里是破解,似乎有些古文生锈的味道,这不但不会赢得考生们的粲然一笑,相反会令众考生更加感到高考作文的威严与可怕,它像摆的整齐而刺鼻的医疗处方等待考生仰脖而饮。从搜弧网上学生们所发的帖子可以看出,他们的个性终于在指挥棒挪开的一瞬间,就无法压抑地涌发了,个个甚至毫无恶意地揎拳捋袖,喊出了十几年来最棒的呼声:作文题难啊!我们从那里下笔?神啊,给我一点灵感吧。
这就是我们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沃土,却只能让我们听到一种无望甚至是颓废的求助。他们已经惧怕这些不值得自己信任的教育者们,他们的呵护与爱是神!
这已成了一个危机的话题,也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巴金曾言:“帮助那些需要爱的,反对那些摧残爱的。记住,青春是最美丽的东西。”我想,在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是教育工作者就都明白,21世纪的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我们的孩子面对作文都不敢有一顶点的思考和想象,将来他们还能面对什么,这难道不是我国教育上的耻辱和失败?!而作文如果影响了孩子的升学,这是应试教育的愚蠢,更是孩子的不幸。
毕竟,高考作文命题不是某些人显耀和买弄隐晦才华的机会。
门框很硬、很窄,别让作文毁了一整代人的自由和谐发展!
                                                   
 2005年6月9日于北京


最后更新[2005-7-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