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大语文教改实验报告》
出处:语文味课题组    作者:王海林   阅读次数:490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语文教改实验报告

                                                          大语文教改实验报告

                                                       

深圳市福田区上步中学  王海林

 

一、 课题的缘起及主要内容

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学的批评十分尖锐,虽然言辞有些过激,但我们无法否认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事实。我认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1、严重缺乏经典语言的积累(小学六年浪费得实在可惜);2、语文教学过分局限于课本,学生的视野非常狭窄;3、一味地强调语文的科学性,从而导致人文精神的丧失;4、单调的阅读教学模式、重复的机械式的训练,导致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日渐萎缩;5、大阅读的匮乏,不但阻碍了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更严重的是导致了学生精神世界的苍白。6、学生不敢说话、不会说话,多数学生处于失语状态。

新《大纲》在广泛听取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了重新界定,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精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大纲》还要求语文教学注重学生道德修养、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培养。显然,如果再依据传统的观念并使用传统的手法,语文教学必将走入死胡同。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本人提出大语文教改实验的设想。我的大语文教改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大阅读(大量地阅读、读大气的文章)、大写作(大量地写作、写大气的文章)、大言说(大量地言说、说有人气的话)。

二、理论依据及实验目的

本人所进行的实验决不局限于某一种理论与某一个派别。凡有利于解脱教学羁绊的理论与方法皆为我所用。大语文教育早已有志士仁人在探索(主要在高中学段,初中甚少),我在初中搞大语文教改实验,既不是附庸风雅,也不是鹦鹉学舌。我认为,大语文教育不只是一种教育观念,更是一种教育立场。我一时还无法为自己的语文教改配以一个合适的名称,姑且先以大语文教育表明自己的立场。我不期待自己能创造出一些灵验的招式,因为任何固定的模式最终都会与大语文的立场相抵触。

我只希望:学生通过大量文学经典的阅读,既能找到一些写作的门径,又能获得人格和艺术上的陶染;通过大量的写作,不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又能有效地带动阅读;通过大量的言说,以便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我的理想境界是:三年以后,我的学生不但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熟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且能养成终身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备独立的思维品质和独立的精神与人格。

三、 操作思路

1、 大阅读的实施

   “大量地阅读”必须要有时间的支持,但又不能占有学生学习其它科目的正常时间。解决这一问题的渠道有三:缩短教读课本所用时间(可讲可不讲的课文坚决不讲)、提高阅读效率(适时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与技巧)、充分利用课余零碎时间(让学生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读大气的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名篇,使之免遭粗劣文字的污染与伤害。名著的推介由浅入深,阅读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阅读教学中,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方法的掌握和批判精神的培养是最关键的。

2、 大写作的实施

   “大量地写作”包括课堂作文和课外练笔,其中以自由练笔为主。练笔的形式有书评、时事评论、随感、观察素描、命题作文等。淡化文体要求,少作字数限制,鼓励学生有感即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妙瞬间。“写大气的文章”主要是想一改以往作文思路狭窄、思想单薄的状况,引导他们将笔触深入广阔的生活空间,用“自由的笔墨”写 “自由的精神”。努力发现自然之美,弘扬人性之美。

3、 大言说的实施

   “大量地言说”主要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练习口头表达能力。说话的范围力求广阔,说话的方式力求自由。具体有回答问题、讲故事、即兴演讲、标题演讲、辩论、定向倾诉、自我剖析、实话实说等。要尽可能地多给学生一些言说的机会与场合。“说有人气的话”是要引导学生摆脱假话、空话、大话的困扰,努力将话题贴近我们的生活,并拓展到广阔的社会和人生背景上去。

三、活动安排

1、  每日常规活动:自由论谈——学生选话题,学生轮流做主持;我来推荐——名言、成语、好书等;钢笔书法——每天练字10分钟;精品天天读——每天坚持3000字左右的课外美文阅读(白话文)。

2、  每周常规活动:读写积累——每周练笔3则(每则300字左右),摘抄1则(300字左右);文学欣赏——每周上一节名作欣赏课(课外的内容)。

3、  月常规活动:每两个月举办一次课外阅读交流会。

4、  每学期常规活动:举办一次演讲比赛;举办一次钢笔书法展览;举办一次语文学习成果展览。

四、成绩评价

改变一张试卷定乾坤的做法。试探着从阅读积累、写作积累、言说能力、试卷测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力争较准确地测出学生的语文素质。其中,书面测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阅读积累、写作积累、言说能力各占总成绩的10%。阅读积累和写作积累根据学生的作业直接评分,言说能力则综合学生的课堂表达和所有语文活动的口头表达来评价,采取量与质相结合的方法。

这种评价方式的变革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约束,它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其一是实现了由过去只重学习结果到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转变;其二是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中轻视言说能力培养的不良倾向;其三是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语文素质。

这种评价方式因为没有中考的制约,肯定会削弱其效果,但若在起始年级就开始实行,一定有较好的效果。因为从长远来看,阅读与写作的量的积累是提高语文素质的根本保证;中考语文增考口语能力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的认同。

 

五、课外读物选定及安排

第一学期

1)唐诗、宋词若干           2)《论语》若干

3)《西游记》全书            4)老舍、梁实秋、余光中散文

(除《论语》外,其它三类读物皆要在课上作引导赏析。)

第二学期

1)唐诗、宋词若干            2)古代散文若干(洪镇涛《诵读》本)

3)《鲁滨逊漂流记》(笛福)    4)余秋雨、贾平凹、尤今散文;普希金、蒲宁诗歌

(以上内容皆在课上作引导赏析。暑假读《新语文》读本第一、二册及《围城》)

第三学期

1)唐诗、宋词、元曲若干      2)《论语》若干

2)〈〈泰戈尔诗选〉〉若干       4)《培根论说文集》

5)钱钟书、赵丽宏、梁衡散文 ;雪莱、莱蒙托夫诗歌

6)《新语文》读本第三册

    (以上内容皆在课上作引导赏析,并安排《围城》欣赏课;寒假阅读《热爱生命》)

第四学期

1)明、清小品文              2)《朝花夕拾》(鲁迅)     

3)《热爱生命》(杰克·伦敦)  4)《新语文》读本第四册

5)周作人、丰子恺、苇岸、刘亮程散文        6)宋诗若干

(以上内容皆在课上作引导赏析。暑假安排学生读《老人与海》。)

第五学期

1)明、清小品文              2)鲁迅的《呐喊》、《彷徨》

3)《新语文》读本第五册       4)王蒙、余杰、龙应台、宗璞散文

5)雪莱、蒲宁、叶赛宁诗歌

(以上内容皆在课上作引导赏析。寒假安排学生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

第六学期

1)《古文观止》选读           2)《新语文》读本第六册

(1)   当代散文名家名作选读

 

以上安排可根据情况的变化作适当的增删。

 

2000820

 

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10

 

 

 

 

 

 


最后更新[2003-12-1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